「金花石蒜」是台灣原生植物中唯一外銷的球根花卉,每年切花的產量平均約為30~40萬支,90%為外銷,以外銷日本為主。金花石蒜有個相當奇特的生長習性,也就是「見花不見葉,見葉不見花」,每年大都在中秋前後開花,花謝了以後才長出葉子,簡言之就是「花葉不相見」,翌年3~4月線葉乾枯而進入休眠期,再經過4~5個月於中秋月圓之際又從光禿禿的大地上陸續蹦出一支支含苞待放之花梗,並順序綻放一朵朵波浪狀花瓣的金花,忽然間在一片寂靜的大地上抽苔開花,點綴了一地金黃,大地似乎就在一夕間展顏歡笑,故有「忽地笑」之稱謂,奇花異事著實令人嘖嘖稱奇呢!
金花石蒜屬於白合科石蒜屬的多年生球根花卉植物,學名為Lycoris aurea Herb.,多生長於台灣北部至東部沿海地區。金花石蒜的別名有忽地笑、龍爪花、山金針、鹿蔥及石蒜,英名為Golden spider lily或Chinese amarillis。葉基生,質厚線形,葉長30~60公分,寬度1.5~2.0公分,開花期為每年的9月~10月,花梗實心,頂生5~10朵單花輪生呈繖形花序,6~8公分的金黃色花瓣6片,邊緣呈波浪狀;雄蕊6,花絲與花藥呈丁字形著生,子房下位,花柱細長;蘋果,種子黑色圓形。金花石蒜的幼年期較長,從種子發芽到開花需經6年的時間。金花石蒜具有大型鮮艷的金黃色花朵及直立頂生的圓形聚繖花序,可作為盆花及切花之用,其生育上具備耐熱、耐旱、耐瘠的特性,亦可做為戶外景觀的利用,如庭園花壇及公共空間大面積綠美化,是既奇特又豔麗的園藝素材。
金花石蒜可利用種子繁殖,亦可探用自然分球、基底切割及雙鱗片等法。目前常用雙鱗片法進行繁殖,即取開花球,洗淨消毒並去除乾褐鱗片,切除頂端及底部老舊基盤,以米字形縱切,再分切為帶基盤之雙鱗片,裝袋置於潮濕介質中,25~28度C黑暗環境下,三個月後,每一母球約有40~70倍之繁殖倍數。
(1)水份管理:金花石蒜在綠葉生長期的水份要充足,以促進葉片及鱗莖的生長;休眠期及開花期水份可略少些。
(2)日照管理:金花石蒜可利用樹蔭下栽培,一般切花栽培於開花期探用60~70%之遮蔭處理,可提早開花、花色增艷,花梗增高,而明顯提高切花品質。
(3)肥培管理:金花石蒜於10月下旬金花石蒜葉片生長期,施用速效性的化學肥料以促進營養生長,進而促進鱗莖生長及花苞發育。
(4)植栽管理:金花石蒜為多年生球根花卉,當鱗莖生長太密集時才需疏植。鱗莖探收與種植期均以落葉休眠期為宜,定植時鱗莖之頸部須露出土面為宜。
為節省人工及減少藥害,可以探用抑草蓆、不織布、塑膠布、稻殼、木屑等資材覆蓋畦面,以減少雑草的發生。常見的蟲害有石蒜夜蛾、斜紋夜盜蛾、薊馬、小蝗蟲和介殼蟲等,以石蒜夜蛾及薊馬危害最為嚴重,宜早期進行防治,以免影響正常的開花及生育。
台灣的北部至東部地區擁有金花石蒜( Lycoris aurea),而金門及馬祖則有紅花石蒜(Lycoris radiata),均具有觀賞及保健的用途,只因植株中含有石蒜鹼等多種植物鹸成分,故全株各部位或多或少均具有的毒性,以鱗莖為最,應避免誤食。金花石蒜早期曾是宜蘭縣蘇澳地區到處可見的原生球根花卉,卻因人們過度採集使得自然野生族群已大為縮減,如今只有少數族群在人跡罕至的山巔海角得以倖存,有鑒於此,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自民國86年起致力於金花石蒜之種原蒐集、研究與復育,先後於宜蘭縣内的南澳鄉、大同鄉、蘇澳鎮、冬山鄉、羅東運動公園、冬山河親水公園及東北角風景區等地區進行復育期待有朝一日可重現昔日風華。
文章來源: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資料傳送中,請勿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