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管理 > 萊豆

前言

品種 (系) 介紹

三、栽培管理

四、合理化施肥

萊豆病蟲害及其防治介紹

六、萊豆健康管理

七、結語

八、相關連結

 

  • 前言
       萊豆 (Phaseolus lunatus L.) 又名皇帝豆、觀音豆、雪豆,原產於中南美洲,因西班牙人最早於秘魯利瑪市 (Lima) 發現,故又稱為lima bean,為蝶形花亞科 (Papilionoideae)。菜豆屬一年生或多年生植物,生長適溫約15∼25℃,短日照植物,長日照下會導致開花結果延遲,喜愛排水良好,pH6∼7的砂質壤土,根部忌淹水,因此採作畦栽培為主。萊豆依植株型態可分為無限生長型與有限生長型,有限生長型又包含蔓性 (climbing) 與矮性 (bush),矮性植株臺灣過去曾經引進種植,但因豆莢較小,產量也較低,現已無栽培,目前栽培種以無限生長型的蔓性大粒種為主,其中又以白色種皮種為大宗,紅色花紋種早期臺灣有栽培,但因烹煮時釋放的花青素會使湯汁變色,影響菜餚外觀,漸不受市場歡迎,現已較少栽培。萊豆為自交作物,農民多半以上期作的自留種子作為下ㄧ期作的種子來源。
↑ TOP
  • 品種 (系) 介紹 

      萊豆種原豐富,在世界各地皆有栽培,目前臺灣栽培的萊豆品種以各地區的地方品種為主,其中又以白色種皮的蔓性大粒種為大宗,白色種皮的蔓性大粒種豆莢長度約在15~20公分,每莢含有3~5粒豆仁,乾燥種子百粒重約150~200公克,各地方種的豆莢產量差異不大,每公頃鮮豆莢的產量主要依栽培模式不同而有差異,一般約介於7,500~15,000公斤,管理良好的園區每公頃產量可達20,000~30,000公斤。

↑ TOP

       目前主要栽培的地方品種如下,臺南市麻豆區地方種:為白色種皮的蔓性大粒種,栽培的歷史久,豆莢末端偶有輕微彎曲,豆莢尾端較尖,豆莢內含有豆仁3~5粒,多數集中在3~4粒。嘉義縣中埔鄉地方種:為白色種皮的蔓性大粒種,10多年前由當地農民自屏東引進栽培,莢型較直,每莢含有豆仁3~5粒,其它性狀則與麻豆區地方種差異不大。屏東縣九如鄉地方種:為白色種皮的蔓性大粒種,較早以前的地方種豆莢呈現尖尾狀,現今的栽培的地方種莢型則較直,豆莢尾端也較鈍,豆莢內含有豆仁3~5粒,通常含5粒豆仁的豆莢比例較麻豆區與中埔鄉的地方種來的高,因此整體豆莢長度看起來比較長。

↑ TOP

       各地區的地方種豆莢尾端型態有些許不同,如九如鄉地方種的豆莢尾端較其它地方種直立,但差異不明顯,通常豆莢型態越直、莢內豆仁越飽滿者越受拍賣市場的青睞,因此農民留種時也會偏向留下豆莢型態較直立的種子至下期作栽培。具紅色花紋種皮的蔓性種目前已無經濟栽培,其豆莢長度略小於白色大粒種,但豆仁比白色大粒種來的飽滿,且豆仁的品質也比較優良,至於紅色花紋種的鮮豆莢產量則沒有相關的文獻記載。因目前臺灣栽培的萊豆品種皆為蔓性種,栽培時需搭設棚架讓豆藤攀爬,初次的設施花費較高,採收工作也較費時費力,且品種過於單一化,平地豆莢盛產期集中在農曆年後1~5月,導致市場拍賣價格急降,影響農民收益,因此希望能開發出矮性大粒、早熟、高產及具特殊風味的品種來改善現有的栽培方式與滿足市場的多樣性需求。

↑ TOP

  • 栽培管理

   萊豆的栽培方式有水平式棚架、壁籬式棚架、簡易式竹架、圓拱式錏管栽培等,目前主要以籬壁式棚架與水平棚架兩種,籬壁式棚架目前以臺南市麻豆區與學甲區較盛行,其棚架結構有竹子棚架和ㄇ型錏管兩種。以ㄇ型錏管栽培者,一般行距約2.5~3公尺,株距20~60公分,農民為提升單位面積產量,每行種植雙排,或每穴種植雙株,甚至縮小株距至10~15公分,因此每0.1公頃的種植株數可達2,666~4,000株,以水平式棚架 (鐵線坪) 栽培者的行株距約3.6×2.7公尺或更寬,每0.1公頃種植株數約100~180株。目前除麻豆與學甲兩地區外,其他地區以水平式棚架栽培為主。萊豆栽培管理注意事項如下:

一、選用健康種子
       若要自行留種,待豆莢變黃即可採收,並將豆莢曝曬至種子相互碰撞時具清脆碰撞聲,或以指甲按壓種子時,種皮無法留下指痕的種子才算是乾燥完全,通常豆莢日曬至完全乾燥的時間約1~2個星期,種子完全乾燥後以封口袋或密封盒保存。若種子於當年秋作即要播種使用,則置於陰涼處即可,若要留至隔年使用,則放入冰箱冷藏。通常未完全乾燥或儲存時回潮的種子,其種胚處周圍會變黃,具黃斑的種子其發芽率與幼苗生長勢會降低,因此播種時要取外觀形狀完整飽滿,無蟲咬痕跡,且表皮無黃斑的種子為優良的種子,此外,感染病毒及周圍植株的豆莢,不得採收作為種子用。

↑ TOP

二、育苗期良好的水分管理
        萊豆種子浸水過久易腐爛,無論直播或以穴盤育苗都要注意水分管理,特別是穴盤育苗,可將穴盤填土澆水一段時間後再播種,例如早上填土澆水濕潤下午再播種,播種後2~3天內胚根未突出伸長前不用再澆水,若育苗時的天氣遇陰暗潮濕,則延長澆水間隔時間,或將穴盤放置於風扇旁降低濕度,避免種子發霉。以泥炭苔介質育苗者,若遇陰濕天氣,則可不用澆水濕潤,直接取用具溼度的新介質填入穴盤播種即可。過濕的介質會使種子內部吸飽水分,但胚根卻無法突破種皮,造成子葉黃
化發酵,通常在播種後第2~3天最常見,此時可將種子表皮撕開,讓胚根端著土,另一端朝上,可增加種子的存活率,然而此法僅限於胚芽未壞死前有效,若胚芽已黃化壞死,則仍無法繼續生長。建議在播種時可將種子胚端面較短端以斜角45度插入土壤,可減少種子與土壤接觸面積,並讓胚根順勢向下生長,減少種子壞死機會,而部分農民會將種子先泡水一晚再播種,原則上只要播種時的天氣良好,同時不要讓土壤過濕,泡水與否對種子的發芽率差異不大。

↑ TOP

三、適當的栽培密度

       籬壁式栽培模式每0.1公頃種植2,666~4,000株,雖然初期可獲得較高的產量,提高整體收益,但中後期因枝葉過密,導致環境不通風,病蟲害危害較嚴重,管理上也較困難,且採收期過度噴灑農藥也容易出現農藥殘留的問題,因此建議採籬壁式栽培者的株距控制在30~45公分,且一穴種植一株較適當。而水平式棚架栽培者因每0.1公頃僅種植100~180株,比較不會有株距過密的問題。此外,採收初期 (11~1月) 的長期降雨,使栽培環境長期潮濕,易造成炭疽病蔓延,且越早種植者危害越嚴重,因較早栽培的植株其藤蔓與葉片生長較茂密,導致病害蔓延的速度較快,雖然中南部在秋冬季較少有長天數的降雨發生,但為避免農民於市場拍賣價格最高時卻無健康的豆莢可採收,建議較早栽培者 (7月中旬) 可降低栽培密度,增加園區的通風性,以減低炭疽病發生的機會。除秋冬季要特別注意外,平時栽培期間若遇連日降雨,待雨勢結束後,隨即以藥劑進行防治,避免炭疽病的發生。

↑ TOP

四、作畦有利灌溉與排水
   萊豆根部不耐長期浸水,若浸水超過2天以上,則植株生長勢明顯變弱,影響後期豆莢產量,嚴重者甚至導致植株死亡,因此栽培上採用作畦栽培種植,除可增加田區的排水外,作畦也有利於平時的灌溉、中耕與施肥的操作。生育期間的水分管理主要在開花期 (約開3~4次花)、幼莢期與豆仁膨大期提供適當的水分,避免土壤過乾影響後期產量,其餘時期則依天氣與土壤狀況給予適當水份即可。

五、清晨採收維持品質
       採收工作是萊豆栽培最費工的項目,盛產期每日皆可採收,白色大粒種萊豆種植約80~90天後開始採收,成熟的豆莢其外殼薄軟未變黃,且內部豆仁充實飽滿,此時豆仁含水率約60~70%。成熟的豆莢尾部近末粒豆仁處會鼓起,可輕摸按壓作為是否可採收的判斷方法。採收的工作於清晨進行,避免高溫促進呼吸作用,影響豆仁品質。採收的豆莢以網袋包裝冷卻後再運往拍賣市場拍賣,外觀受損或黃化的豆莢通常以剝仁方式販售,豆莢剝仁率約50~60%,雖然豆仁價格較豆莢高 (2倍左右),但剝仁工作費工費時,且無豆莢保護的豆仁水分散失較快,運輸貯藏不易,若豆莢市場拍賣價格不高時,農民剝仁的意願也會降低,一般萊豆採收期在梅雨來臨前結束。萊豆除鮮食、冷凍、製罐外,也可作加工成豆沙原料使用。

↑ TOP

六、其它注意事項
          萊豆若提早於7~8月種植者,幼苗根部可能因塑膠布受日照高溫而受損,可於幼苗定植後在周圍以稻草覆蓋,以降低日曬影響。以水平棚架栽培者在豆藤尚未攀爬至頂端水平網架時,需將底下長出的側芽去除,讓主蔓順利攀爬至水平網架上,避免側芽競爭養分。為了維持良好的栽培環境,並獲得優質的豆莢與豆仁,在栽培後的隔年3~5月氣溫快速回升,需適當將部分的老葉與老藤去除,以增加園區的通風性,降低病蟲的危害。萊豆由11月開始採收至隔年5月,採收期長達6~7個月,採收時要注意施用藥劑之安全採收期,避免豆莢有農藥殘留問題。

↑ TOP

  • 合理化施肥

       高品質農產品是農業經營者追求的目標,良好健康的養分管理則是最重要的手段,應用土壤檢驗分析診斷技術,配合肥料合理施用量,是達到此目標之不二法門。化學肥料是農友最常選擇提供作物生長所需的營養元素來源,因為它具有使用方便、價格合理且效果迅速等優點,但是在使用化肥所帶來便利的同時,應注意到不當使用所導致的傷害,就是若超量施用農用化學物質,將造成土壤劣化與環境污染,影響土壤健康包含物理性、化學性及生物性等特質,導致作物生長不健全、病蟲害嚴重、農作物的收成減少與品質降低。

↑ TOP

     這些問題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進行合理化肥培管理,它能改善土壤物理性,使通氣排水性良好;改善土壤化學性,依作物調整最佳pH、EC值,提高肥料效果,調和營養避免養分不均;提供生物性肥料及補充土壤有機質,可以強化土壤生態系統,並降低土壤病菌危害強化植物根系生長,由此可見合理化施肥的重要性。

↑ TOP

     雖因各地產量、土壤肥力不同,所需合理施肥的肥料量亦不同,但提供農友一個普遍施肥參考的依據仍非常重要,因作物施肥手冊內未有萊豆品項,故請參考豆菜類,又因萊豆固氮能力低於菜豆,因此選擇同為固氮能力低的長豇豆用量作為參考,參考農家要覽與臺中場第48期農業專訊,豇豆每分地施肥量為:堆肥2公噸+硫酸銨30kg+過磷酸鈣70kg+氯化鉀30kg+尿素30kg,亦即化肥的氮素-磷酐-氧化鉀=20.1-12.5-18 (公斤/分)。若考慮施用堆肥含肥量 (假設2-1-1) 2000公斤,礦化率50%,則當季堆肥提供的氮素-磷酐-氧化鉀=20-10-10 (公斤/分),合計提供氮素-磷酐-氧化鉀=40.1-22.5-28 (公斤/分)。

↑ TOP

       堆肥不僅提供作物養分,更是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的非常重要方法,而有機質含量更是土壤健康指標之一,因此想要種出好的萊豆品質,堆肥施用必不可缺少,使用國產優良有機質堆肥每分地400公斤,在普通肥力狀況的農地,其化肥施用量:氮素-磷酐-氧化鉀=32.1-18.5-24 (公斤/分),應屬合理。合理化施肥技術的確是農友可以把握的,利用土壤分析發揮地利條件,合宜的使用肥料,接種菌根菌提高肥料吸收效率與抗逆境能力,再加上農政單位的輔導,如此多方面配合發揮功效,則天地酬勤,豐收可期。

↑ TOP

  • 病蟲害及其防治介紹 

萊豆目前在臺南場轄區內栽培地區以嘉義縣中埔鄉、臺南市麻豆區及學甲區為主,栽培季節由8∼9月播種,12月開始採收至翌年雨季 來臨前。萊豆的病蟲害經一年來調查的結果 顯示,田間發生之病害有病毒病、炭疽病及 苗期疫病、根腐病、白粉病、菌核病及根瘤線 蟲等;蟲害主要為斑潛蠅、豆莢螟、番茄斑潛 蠅、赤葉蟎、夜蛾類、蚜蟲及薊馬等,以下將 病蟲害及防治方法逐一介紹

-----萊豆主要病害------
一、病毒病
種類:

1. 胡瓜嵌紋病毒 

*寄主範圍:非常廣泛

*傳播途徑:蚜蟲、機械 (汁液)

2. 菜豆黃化嵌紋病毒

*寄主範圍:豆科、唐菖浦、小蒼蘭、洋槐

*傳播途徑:蚜蟲、機械 (汁液)、種子

3. 黑眼豇豆嵌紋病毒

*寄主範圍:豆科 (菜豆屬、豇豆屬)

*傳播途徑:蚜蟲、機械(汁液)、種子、花粉

4. 豌豆種媒嵌紋病毒

*寄主範圍:豆科

*傳播途徑:蚜蟲、機械 (汁液)、種子

5. 豇豆微斑駁病毒

*寄主範圍:豆科 (豇豆屬、Canavalia ensiformis (關刀豆))、番茄 (臺灣尚未在番茄上 發現)

*傳播途徑:蚜蟲、機械 (汁液)、種子 發生生態: 整個栽培季節均可發生,蚜蟲多且防治不 及,易發病,高溫時加上人為機械傳播,病毒 病更為嚴重。調查學甲及麻豆,常見數種病毒 的複合感染,中埔僅有一田區,因疏於管理, 檢測到BICMV及PSbMV的複合感染。

病徵: 主要造成葉片嵌紋、斑駁、葉色濃綠不 均,葉片變形縮小,豆莢扭曲變形,植株生長 停滯等。

防治方法: 1. 慎選健康無帶病毒之種子。 2. 防治媒介昆蟲。 3. 無病毒株才得自行留種。

↑ TOP

-----炭疽病-----

發病環境: 偶發於高溫多濕季節,2011年11月初中埔 試區綿綿細雨,由於枝葉茂密,雖有施用殺菌 劑,無法有效控制病原菌擴散,所以11月3日 調查罹病率僅為1%,18天後 (11月22日) 調查 已全園罹病。

病徵: 於子葉、葉、莖及豆莢上均可發生,子葉 及莖感染後會呈現壞疽斑,葉片會黃化有紅色網紋,豆莢上褐色病斑會漸漸擴大融合,病斑 上形成分生孢子盤 (acervuli),可產生大量分生 孢子藉雨水飛濺傳播此病害,嚴重時種子內亦 產生浸潤褐變。

防治方法: 1. 避免在病田採種,種植時使用健康種子。 2. 加強田間衛生,燒毀田間病株,去除罹病枝 葉及果莢。 3. 可使用核准登記於露菌病之藥劑,23%亞托 敏水懸劑2,000倍兼防炭疽病,安全採收期 14天。

↑ TOP

-----苗期疫病及根腐病-----

發生環境: 好發於連日下雨浸水環境,特別在7∼9 月雨季 (苗期) 時期,2011年8月底麻豆地區大 雨,因栽植園區地勢低漥排水不及造成淹水, 苗期疫病及根腐病嚴重,導致全區重新栽植, 中埔也有一區因苗期疫病,補植約1/2園區。

病徵: 受害植株生長不良,葉片黃化,莖基部出 現紅褐色病斑,根部拔起後,呈現黑褐色,嚴 重時整個根系腐爛壞死。

疫病防治方法: 1. 注意田間管理,下雨後注意排水,特別是苗 期遇到雨季。 2. 加強田間衛生,清除病株。 3. 化學藥劑防治:種植初期,可使用亞磷酸 混合氫氧化鉀1,000倍稀釋,誘導植株抗病 力,減少農藥的施用。防治藥劑請參照當年度防檢局推薦藥劑或植物保護手冊。

↑ TOP

-----白粉病-----

發病環境: 春秋冷涼季節、枝葉茂密下形成高濕的微 氣候,病原菌之分生孢子,可藉風及氣流飛散 傳播,最適發病溫度20∼26℃,病斑上可產生 大量分生孢子,若通風不良,常在短時間內擴 散造成全園罹病。調查期間僅中埔有一疏於管理園區,枝葉茂密通風不良,發生白粉病。

病徵: 主要是在葉片表面產生白色粉末狀孢子,嚴重時葉片黃化掉落。

防治方法: 1. 避免密植。 2. 加強田間衛生,清除罹病葉片。 3. 藥劑防治:防治藥劑請參照當年度防檢局推薦藥劑或植物保護手冊,並注意安全採收期。

↑ TOP

-----菌核病-----

發病環境: 本病在秋冬及初春低溫濕冷、通風不良易 發生,子囊孢子為感染源,可藉氣流及雨水傳 播,傷口侵入。調查期間僅中埔有一田區,由 於常常淹水,加上枝葉茂密,水平棚架下溼度 很高,豆莢及莖上發生菌核病。

病徵: 於莖基部或豆莢上均可發生,初期會見到 水浸狀病斑,表面長出白色菌絲,中期會形成 黑褐色的菌核。

防治方法: 1. 加強田間衛生,拔除病株及罹病豆莢。 2. 適時修剪葉片,維持通風良好。3. 可使用核准登記於白絹病防治藥劑,50%撲 滅寧可濕性粉劑2,000倍兼防治菌核病,安 全採收期-豆莢14天

↑ TOP

-----根瘤線蟲-----

病原菌:Meloidogyne incognita (南方根瘤線蟲)及 M. javanica (爪哇根瘤線蟲)

發生生態: 好發於連作田,主要是由根瘤線蟲二齡幼蟲侵入細根。

病徵: 造成根部細胞肥大,被侵入根部位腫大成 瘤,線蟲密度嚴重時會造成植株生長不良,葉 片黃化等現象。

防治方法: 1. 與水稻輪作,可降低土壤中線蟲密度。 2. 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可施用含幾丁質有機 質添加物如蝦蟹殼粉等。

↑ TOP

@@萊豆主要害蟲@@
一、豆莢螟
生態及危害習性: 年發生6∼7世代。豆莢螟成蟲蟲體及翅為 暗黃褐色,前翅有白色透明之帶狀斑紋,其內 方及下方各有同樣的小斑紋,體長約11公厘。 成蟲白天棲息於莖葉間不活動,夜晚才開始活 動。雌蛾將卵產於葉背、嫩莖、葉柄、花或豆 莢上,每隻雌蛾可產卵40∼100餘粒,卵為扁 平橢圓形,初乳白色後變淡褐色,長約0.7公 厘。孵化後幼蟲先在葉片、嫩莖上、花上或 豆莢表皮危害,2至3齡時,可吐絲將葉片捲起 在其內嚙食葉肉,或牽結葉片與豆莢,或蛀入 豆莢內取食種仁,造成嚴重損失,被害莢留有 橢圓形蟲孔,危害處常伴隨有大量蟲糞。幼蟲 有5齡期,體淡黃色,頭淡褐色,硬皮板黑褐 色,各節有許多瘤狀黑紋並各生短毛,幼蟲體 長為18∼20公厘。老熟幼蟲離開豆莢,在枝葉 間吐絲結繭化蛹。

防治方法: 1. 田間衛生:被豆莢螟危害之豆莢應處理掉, 不應隨意棄置於田間。鄰田若有田菁、綠肥 大豆等豆科綠肥作物,因其亦為豆莢螟之寄 主植物,且無施藥防治,所以要注意加強防 治。 2. 藥劑防治:請參照附表用藥,並注意安全採 收期。由於豆莢螟以危害豆莢為主,且造成 之經濟損失最為嚴重,應提早防治,一旦豆 莢螟蛀入豆莢,將影響防治效果,因此在開 花期間就應注意豆莢螟之發生及防治。

↑ TOP

二、番茄斑潛蠅
生態及危害習性: 本蟲食性甚雜,年發生約20世代,5∼6月 及10月至翌年2月為發生盛期,在雨季則較少 發現。番茄斑潛蠅為小型之蠅類,體長約2公 厘。萊豆子葉剛長出時,雌成蟲即會開始產卵 危害,以產卵管刺入葉片,將卵產於葉片組織 內。孵化之幼蟲如蛆,乳白色至乳黃色,蛀食 葉肉而殘留上、下表皮,隨蟲體之增長而蛀食之食痕愈大,造成蜿蜒之白色線條,因此又名 畫圖蟲。蟲口密度高時,可危害大量葉片而成 焦枯狀。幼蟲共有三個齡期。老熟幼蟲常鑽出 葉片,掉落地面於土中化蛹。成蟲亦會以口器 取食葉面而造成黃白色斑,另外產卵管刺入葉 部表皮造成之傷口,常為病菌侵入之孔道。因早期葉片少,若受番茄斑潛蠅之危害,對生長 發育影響較大,應加強防治。

防治方法: 1. 以黃色黏紙誘殺成蟲,設置高度不超過葉片 30公分,約5公尺設置一張。 2. 藥劑防治:請參照附表用藥,並注意安全採 收期。

↑ TOP

三、赤葉蟎
生態及危害習性: 一年發生二十餘代,發育速度隨溫度的升 高而加快,完成一世代所需的天數約7天,溫 度較高且乾燥季節葉蟎發生嚴重。成蟎體形橢圓相當微小,體色赤紅色或暗紅色,雌成蟎產 卵量為50∼150粒,最多可達700粒,卵為圓形 淡黃色,產於葉背。若蟎體色為淡黃色,與成 蟎一起棲息於植株之葉背,以老熟葉片上之密 度較高,葉蟎將口器刺入葉片吸取汁液,被害 葉葉綠素消失,出現白色微小斑點,葉蟎密度 高危害嚴重時,常導致葉片黃化及脫落。

防治方法: 1. 藥劑防治:請參照附表用藥,並注意安全採 收期。因葉蟎大多產卵及棲息於葉背,因此 噴藥時應將藥液均勻噴至葉背,且霧粒要 細,用水量要足夠。為避免抗藥性之發生, 藥劑應輪替使用為宜。

↑ TOP


四、斜紋夜蛾
生態及危害習性: 斜紋夜蛾幼蟲為雜食性害蟲,年發生8∼ 11世代,全年均可發現蹤跡,10∼12月為發生 之高峰期。斜紋夜蛾成蟲體長16∼20公厘,體 及翅皆褐色,前翅上有灰白色細線數條,於日 落後開始活動。成蛾交尾後,雌蛾將卵產於 葉背,通常300∼400粒產於一塊,並覆以雌蛾 的褐色體毛。幼蟲孵化後,1、2齡幼蟲甚小不 易被發現,常聚集在葉片下啃食,殘留透明的 上表皮。3齡幼蟲體長約7∼8公厘,體色為黃 色或淡青色,其上有黑斑或褐紋,體表光滑無 毛,3齡後開始分散棲息,啃食葉片呈不規則 缺刻或蟲孔,4齡後逐漸轉為晝伏夜出,白日 躲藏於隱蔽處,傍晚才開始活動取食,且食量 大增,造成葉片受損嚴重。斜紋夜蛾幼蟲期有 6齡,取食葉子為主,偶會危害花器及果莢, 導致植株生長不良或影響產量。幼蟲老熟後潛 入被害株附近土中化蛹。

↑ TOP

防治方法: 1. 種植前可灌水淹蓋全園1∼2日,以殺死土中 之蛹與幼蟲。 2. 清除雜草以減少害蟲之隱蔽場所。 3. 發現卵塊或初齡幼蟲時,及時摘除及銷燬。 4. 利用斜紋夜蛾性費洛蒙緩釋劑誘殺雄蛾,減 少雄蛾密度及與雌蛾交尾之機會,以減少後 代數量。每公頃設置5∼10個誘蟲盒,每個 誘蟲盒前後距離約50公尺、左右距離約20公 尺。性費洛蒙誘餌裝置於誘蟲盒內,每月更 新一次。誘蟲盒懸掛高度離地面1∼1.5公尺 處,或於作物生長點上方50∼60公分處。誘蟲盒誘得昆蟲後每週應清除一次,以防惡臭 影響誘殺效果。當溫度低於攝氏15度以下或 逢雨季連續下雨時,因害蟲活動降低,可暫 緩施行。 5. 藥劑防治:請參照附表用藥,並注意安全採 收期。為避免抗藥性之發生,藥劑應輪替使 用為宜。

↑ TOP


五、甜菜夜蛾
生態及危害習性: 甜菜夜蛾幼蟲為雜食性害蟲,年發生約11 世代,全年均可發現蹤跡,10∼12月為發生之高峰期。成蟲體長約11公厘,體、翅灰褐色, 晝伏夜出,於傍晚及清晨較活躍。雌蛾將卵 產於葉背,呈不規則卵塊,約30∼80粒一堆, 並以雌蛾體毛覆蓋,每隻雌蛾產卵數205∼508 粒,平均300粒。甫孵化之幼蟲有群聚性,喜 藏於心葉或嫩葉處,並吐絲將數葉牽引在一起 置身其中啃食,心梢常被啃盡,導致植株無法 正常生長;花器亦可被危害,影響授粉;亦會 蛀入幼莢果啃食,嚴重影響其商品價值。幼蟲 有5齡,體色多變化,黃綠色或暗褐色,背線 明顯,白天常藏於陰涼處,夜間活動及取食, 受驚擾時,會扭動彎身成U字形而落地。老熟 幼蟲潛入土中或土表之落葉、雜物間化蛹。

防治方法: 1. 種植前可灌水淹蓋全園1∼2日,以殺死土中 之蛹與幼蟲。 2. 清除雜草以減少害蟲之隱蔽場所。 3. 發現卵塊或初齡幼蟲時,及時摘除及銷燬。 4. 藥劑防治:請參照附表用藥,並注意安全採 收期。為避免抗藥性之發生,藥劑應輪替使 用為宜。
六、蚜蟲類
生態及危害習性:以棉蚜及黑豆蚜為主,族群密度以乾旱季 節發生較高。田間同時存在有翅型個體與無翅型個體,二者均以孤雌生殖,胎生繁殖。成、 若蟲一般群集於新梢、嫩芽或幼葉上,以刺吸 式口器刺入葉片,吸食植物汁液,造成被害葉 捲縮或黃化、豆蔓無法正常伸展,導致被害植 株生長受阻。蚜蟲密度高時,其分泌之蜜露常 誘發煤煙病,污染豆莢或影響光合作用。除直接取食危害外,亦會傳播病毒病,造成嚴重損失。

防治方法: 1. 注意田間衛生,清除雜草,以減少中間寄主 供蚜蟲棲息生存。 2. 利用黃色黏紙或黃色水盤誘殺有翅型蚜蟲。 3. 藥劑防治:請參照附表用藥,並注意安全採 收期。
七、薊馬類
生態及危害習性: 以豆花薊馬、南黃薊馬及小黃薊馬等較常 見。薊馬之成蟲及若蟲喜歡棲息於未展開之心 葉裡或嫩葉葉背危害,利用其銼吸式口器吸食 汁液,葉表面常可見白色小斑點,心葉受害 後,葉片無法正常伸展發育,呈捲曲、皺縮, 嚴重時甚至心葉呈現焦枯。密度高時,危害處 四周常佈滿黑色之排泄物,開花時期部分薊馬 會移到花部危害。幼莢果期被害會造成表皮呈 現銹色之粗糙疤痕,果莢變形無法正常生長。

防治方法: 1. 注意田間衛生,清除雜草,以減少中間寄主 供薊馬棲息生存。 2. 利用藍色黏紙或藍色水盤誘殺薊馬成蟲。3. 藥劑防治:防治藥劑請參照當年度防檢局推薦藥劑或植物保護手冊,並注意安全採 收期。藥液應注意噴及心葉部分以提升防治效果

↑ TOP

  • 萊豆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的目的在維持植株良好的生長 勢,增加對環境的抵抗力,並減少化學農藥的 使用,避免農藥殘留,以提昇農產品的產量與 品質,以達到生產者與消費者雙贏的目標。要 維持良好的生長勢需透適當的栽培管理、合理 化肥培,與病蟲害防治技術三者相互應用,缺 一不可,才能有較高的操作效率,相關的栽培管理、合理化肥培與病蟲害防治技術在先前篇 幅已大致介紹,原則上只要遵循上述的基本田 間操作,即可維持良好的生長勢,達到健康管 理的目的,以下則盤點各項操作的相關重點

一、栽培管理技術

(一) 使用健康種子 使用健康無病毒且種子乾燥完全、外表無 蟲咬痕跡、無黃斑的種子來育苗。

(二) 育苗期良好的水份管理 避免育苗介質過濕,可適當剝除種皮或將 種子斜角插入土壤避免種子過濕。

(三) 適當的栽培密度 籬壁式棚架栽培者的行株距大於1.5公尺 ×0.3公尺,且一穴種植一株為佳,水平式棚 架栽培者則控制在每分地種植100∼150株左右,越早 (7月中上旬) 栽培者,需注意採收初 期 (11∼1月) 的長期降雨易造成炭疽病蔓延的問題。

(四) 作畦有利灌溉與排水 作畦可降低苗期於7∼9月受颱風豪雨淹水 的影響,同時有助於灌溉與施肥操作。

(五) 其它注意事項 苗期以稻草於幼苗周圍覆蓋,避免日照高 溫影響根部發育;水平式棚架栽培者將棚下側 芽去除,以加速豆藤攀爬速度;栽培後期適當 去除老葉與老藤,增加園區通風性,降低病蟲 害發生率;採收期長達6∼7個月,採收時注意 農藥安全採收期。

↑ TOP

二、合理化肥培技術

(一) 進行土壤採樣分析工作 依據田區大小,最少採5點 以上將各表土(0∼15公分)、底土 (15∼30公分) 分開混和成表土與 底土樣品,並送各區改良場進行化 驗,以評估土地肥力狀況,並適當 改良土壤。

(二) 合理評估本地產量 可參考年報或農友經驗估計產 量,用以估算作物需肥量。

(三) 適時適量施肥 依據作物生育期不同調整施肥,營養生長 期以高氮肥為主,開花結莢期以高磷鉀為主, 配合氣候與結莢數量增減施肥量。

(四) 微生物肥料使用 搭配固氮菌可減少氮肥使用,溶磷菌於不 良土壤狀況可提升磷肥有效性,減少磷肥施 用,感染菌根菌可提升萊豆耐逆境能力與肥料吸收力。

↑ TOP

三、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

(一) 田間衛生 隨時清除罹病蟲之枝葉,是減少罹病蟲害 的最基本方法。

(二) 非化學農藥防治 1. 亞磷酸預防苗期疫病:萊豆種植初期,7∼ 9月常遇雨季,可使用亞磷酸混合氫氧化鉀 1000倍稀釋,誘導植株抗病力,減少農藥的 施用。 2. 懸掛性費洛蒙誘殺夜蛾類:園區 四周以性費洛蒙誘殺夜蛾類雄成 蟲,減少雌成蟲交配機會,進而 降低後代數量。種植前提早使用 或長期使用性費洛蒙誘殺,方 能降低田間族群密度。 3. 懸掛黏紙:園區內懸掛黃 色或藍色粘紙誘殺蚜蟲及薊 馬類小型昆蟲。並可監測蟲 害發生情況,適時用藥。 4. 採收期間如遇豆莢螟、 夜蛾類等鱗翅目幼蟲危 害,可參考使用蘇力菌防治,以避 免農藥殘留之問題。

(三) 合理用藥當園區病蟲害孳生時,適時施用植物保護手冊之豆菜類推薦藥劑,對症下藥並遵守安全採收期,確保所採收的豆仁維持一定品 質。作物健康管理強調與環境的共榮,由健康的環境創造健康的作物,達到增加農民收益、 消費者吃得安全的雙贏目標。

↑ TOP

  • 結語

      平地栽培地區於每年清明節前後遇細雨紛飛,易使豆莢外部絨毛潮濕吸水,造成莢內的豆仁發芽,且溫暖的南風會使葉片缺水
乾枯,以及促進豆莢外表快速成熟變黃,或造成豆仁種皮破裂,影響商品價值,因此採收期至4∼5月中旬結束,而中高海拔栽培地區,如南投縣信義鄉,因當地種植海拔較高 (800∼1,000公尺),夏季平均氣溫較平地來的低,因此調整於每年12∼2月種植,並在隔或當年5∼9月採收,產期恰為平地萊豆生產的空窗期,因此市場拍賣價格較平地穩定。

文章來源: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技術專刊 -萊豆栽培管理

↑ TOP

 

  • 相關連結
  1. 萊豆栽培管理

↑ TOP

 

 

 

 

2024 © Lanlix 聯利農業科技 隱私權政策
0
購物車

資料傳送中,請勿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