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管理 > 韭菜

一、前言

二、栽培管理

三、病蟲害管理

四、結語

五、相關連結

前言

    韭菜(Allium odorum L.)俗稱久菜,屬於百合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韭菜原產於中國,栽培歷史久遠,品種亦多。韭菜地上部均可食用,食用部位為莖葉者稱葉韭菜,食用部位爲花者稱花韭菜,若將韭菜進行遮蔭處理後,使植株無法進行光合作用,造成莖葉黃嫩軟化,即稱為韭黃,俗稱「白韭菜」。台灣氣候適合韭菜的生長,可周年栽培,根據農委會93年度農作物統計資料顯示,全台韭菜栽培面積為995公頃,生產量為39,718公噸,產値為7億9千萬元,目前栽培面積以彰化縣為最大宗,其次為花蓮縣,花蓮縣栽培韭菜的面積為80公頃,其中吉安鄉為縣內的主要產區,此區栽培方式特殊,農民築畦後,以鋤頭將畦緊壓成一條條凹陷溝,再將韭菜種植於溝內,待韭菜長到一定高度後,再回填木屑,以此栽培方式生產的韭菜莖基部韭白甚長,品質與其他縣市不同。

栽培管理

(一) 品種

臺灣韭黃用品種以大葉種為主要經濟栽培品種,除可用在遮蔭軟化採收韭黃,也適合露天栽培供一般葉用韭菜。本品種耐雨較佳,分蘗性中等,韭白粗長,葉片寬廣肥厚、質地柔軟,抽苔性弱,只有在夏秋季 (7-9月) 之間抽苔。

(二) 播種期

中部地區栽培韭菜多以種子繁殖為主,週年均可播種,但在11-12月播種較適當,苗床土壤以選擇砂質壤土或砂土為宜,根系可較完整且方便幼苗挖出。自播種後70日左右,每株幼苗約分蘗為2-3支,約在翌年1-2月即可將幼苗由苗床移植至田區定植,至8-9月即可行覆蓋軟化栽培。因苗床育苗方式為直接撒播在土裡,而挖取韭菜苗時容易傷到根部而感染病菌,嚴重影響幼苗品質。因此,建議可利用60-72格穴盤育苗方式,根部較不易受損,且移植成功率較高。

(三) 定植

播種後60-70日,即可將幼苗由苗床( 或穴盤 ) 定植至田區。定植前幼苗應充分澆水,使其充分吸水及方便移植。一般定植行株距為行距30-35公分,株距15-20公分,每穴以2株為宜,也可依個人栽培習慣調整,栽培較密者可縮短達到軟化處理之栽培日數;若於8-9月間定植,土溫太高,根群發育遲滯時,每穴定植 4-6 株。而於 1-3 月間定植,因適合其生育溫度,每穴栽植 2-4 株即可。4 月後地溫漸高,根群發展較遲緩,極易影響定植後之植株存活率。定植時應注意種植深度 ( 約 3-6 公分深 ),一般以表土覆蓋在韭白部分的為宜,如栽植過深,幼株期發育不良,但種植過淺,又極易在季風吹拂下動搖植株而難以存活。種植完畢後應立即灌溉一次,以利幼苗存活。

(四) 田間管理

韭菜非常忌諱過濕,栽培應選擇田區排水良好,如在排水不良,其根群容易腐爛,葉片黃化,分蘗銳減。因此雨季或降雨時應注意排水,不得有積水情況。如彰化地區栽培,其田間地下水位高者,應築高畦方式,主要根群應高於地下水位之上,以免妨礙根部發育。但長期過於乾旱易致使分蘗減少,葉片短縮,鱗莖基部短而細,產量明顯減少,品質低劣。故土壤常保持微濕潤狀態為宜,因此田區土壤乾濕酌予灌溉或排水,以利其生長正常。韭菜園區雜草防除,可參考網路版植物保護手冊 ( http://www.tactri.gov.tw/wSite/htdocs/ppmtable/ve-08.pdf),目前已有延伸使用藥劑,如 17.5% 伏寄普乳劑、34% 施得圃乳劑及 23.5% 復祿芬乳劑等藥劑可使用,栽培者於定植前進行雜草防除,噴藥時田間應保持濕潤狀態,將上述殺草劑擇一進行處理,全面噴施畦面土表層,以控制雜草種子萌芽。隨著韭菜生長後,其分蘗增多就會覆蓋整個畦面,在收割前無需再進行畦面雜草防除,韭黃每次收割後會立即覆蓋,故無需特別再噴施殺草劑。

病蟲害管理

(一) 銹病 (Rust)

本病主要發生於葉片與花梗上,在葉片上的初期病徵為出現褪色斑點,且多數從通風不良的下位葉開始發生,患部隨病勢發展而轉成橘色病斑,並產生露出橘黃色粉狀物,為本病菌的夏胞子堆,本病的傳播即藉由夏孢子隨風逸散,再感染其他健康的韭菜。當氣溫降至15度C下,且連續兩天,會在葉片上產生暗褐色的突起物,為本病原菌的冬孢子堆,多於冬季時產生。本病主要發生於冬季至初春時,尤其於多濕季節發生較嚴重,根據本場針對韭菜銹病的生態研究,發現10月至翌年6月之氣候條件適合韭菜銹病之發生,且氣象因子中影響韭菜銹病之發生以氣溫最為重要,氣溫26度C以上,銹病發生率低,故於韭菜銹病好發時期請農友特別注意本病的防治。

防治方法:

1. 適當行株距,保持通風,於嚴重發生時,儘量提早採收。

2. 於發病初期開始施用5%菲克利水懸劑,每公頃施用0.6〜0.8公升,稀釋1,500倍,於採收前9天停止施藥,但本藥劑僅推薦用於韭菜,不得施用於韭黃及韭菜花。

(二) 疫病 (Phytophthora blight)

本病初期主要發生於地基部葉鞘處,發病初期葉鞘產生水浸狀病斑,隨病勢發展而迅速蔓延至葉部,造成葉片扭曲,嚴重時造成葉片反折且黃化萎凋,尤其驟雨過後,易造成葉尖白化枯萎。本病原菌可藉由雨水的飛濺與灌溉水的流動而進行傳播,且連作田更易發生,發生時期與銹病相同,於濕冷天氣、田間排水不良與濕度高的地區易發生。

防治方法: 下雨時儘量不要台刈探收,於台刈後須馬上施用一次保護性藥劑,以防止傷口感染。

(三) 菌核病 (Sclerotinia rot)

本病原菌同白絹病會產生菌核以度過不良的環境,於冬季氣溫轉低,水份充足時,土中菌核產生子囊盤,逸散出子囊孢子,以感染作物,本菌寄主範圍極廣,多種蔬菜、花卉等作物均會受感染。本病主要發生於植株的地基部與葉片,造成水浸狀壞疽病斑,並引起地上部葉片黃化、萎凋。本病好發於濕冷的天氣,於濕度高時,感染部位產生白色菌絲,菌絲亦會特化成細小菌核,成熟菌核呈黑褐色。

防治方法: 下雨時儘量不要台刈採收,於台刈後須馬上施用一次保護性藥劑,以防止感染。

三、韭菜主要發生蟲害及防治方法

(一) 韭菜根蟎 (Bulb mite)

根蟎危害韭菜根部,因土中原本就有根蟎的存在或藉灌溉水而引入,初期因蟲口密度低,所造成的危害極不明顯,隨著栽培時間漸長蟲口密度亦增加,韭菜漸出現黃化與缺株的現象,此現象出現時,植株根部多已嚴重受害。本蟲於高溫多濕季節時密度遽增,所造成的危害較大,且取食所造成的傷口易造成軟腐病的發生,本蟲多於3〜9月密度較高。根蟎發生後,於陰暗潮濕環境、富含有機質與木屑的土壤,均有利根蟎的繁殖。本蟲為雜食性,除危害韭菜外,亦會危害蔥、蒜、唐菖蒲、百合等球根作物,若前期作已有作物受害,本蟲會殘存於土中,再危害下期喜食的作物。

防治方法: 根蟎發生時開始灌注43%佈飛松乳劑,每公頃施用1公升,稀釋1,000倍,於採收前12天停止施藥。

(二) 薊馬 (Thrips)

薊馬主要危害葉部,尤喜食心部嫩芽,取食後會造成白色長形斑,嚴重時易造成葉片皺縮彎曲的現象,本蟲周年發生,當溫度高、乾旱時密度漸增,於花蓮地區多於春季回暖後,密度逐漸增加,多雨的季節不利本蟲的繁殖。薊馬體型甚小,具翅膀可飛翔,年發生十多代,具有群聚性,成蟲將卵產於葉肉内,若蟲與成蟲喜多棲息於葉片捲折且陽光無法直射處。

防治方法: 薊馬發生初期,任選一種藥劑噴施: 40%丁基加保扶可濕性粉劑,每公頃施用1〜1.2公斤,稀釋1,200倍,於採收前15天停止施藥。50%培丹水溶性粉劑,稀釋1000倍,於採收前15天停止施藥。58%乃力松乳劑,稀釋1,000倍,於探收前4天停止施藥。50%馬拉松乳劑,稀釋1,500倍。

(三) 韭潛蠅 (Garden pea leaf miner)

潛蠅的危害乃藉幼蟲潛食葉肉組織,形成一道道白色食痕,幼蟲老熟後在葉內化蛹,再羽化而出,雌成蟲以產卵管截破葉表皮,再吸允汁液,造成葉面留下白色小斑點。本蟲最主要危害的時期為幼蟲期,因幼蟲取食葉片後,導致被害部位黃化、乾枯或腐爛。本蟲於高溫季節時密度增加,以4〜11月密度較高,危害較劇。

防治方法: 韭菜開始發芽時開始施用50%益滅松可濕性粉劑,每公頃施用0.5〜1公斤,稀釋1,000倍,於探收前7天停止施藥。

結語

    韭黃是中部最重要特色蔬菜,全臺韭菜 ( 包括葉韭、花韭及韭黃 ) 栽培面積為908 公頃,其中以彰化縣 655 公頃,佔全臺生產面積 72.1%,目前專業韭黃栽培者,以彰化縣埔鹽及臺中市清水等鄉鎮居多,軟化處理以隧道棚覆蓋方式,韭黃面積約佔全臺韭菜栽培面積二成多。近年因夏季高溫不斷攀升及多年栽培後根蟎問題亟待克服,本場也積極投入研發改進並辦理多次示範觀摩,示範農戶所生產之韭黃,其韭白基部粗大,葉片寬厚身長,其產量及品質均雙雙提昇。

                                                                                                                                                                                          文章來源: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臺中區及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相關連結

1. 韭黃栽培管理

2.韭菜栽培管理技術與防治方法

3.韭菜良好規範(TGAP)

 

2024 © Lanlix 聯利農業科技 隱私權政策
0
購物車

資料傳送中,請勿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