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管理 > 花卉-紫錐花

前言

紫錐花又名紫錐菊、松果菊,英文名稱為Purple coneflower,是歐洲和北美洲最暢銷的保健植物之一,在歐洲的植物類膳食補充品中,產品產值僅次於銀杏,是極少數經過實驗證實可以調節免疫力的草本植物,相關產品全球年銷售額估計約10億美元。和大部分的中草藥或是植物藥一樣,紫錐花的組成成分基礎相當複雜,德國在1950年代期間曾對紫錐花的化學成分有非常廣泛的研究,很多植物化學成分都是首度從紫錐花的萃取物中分離純化而得,其中3種主要類別成分分別是酚酸類、多酷體和烧醯胺類,各具有不同的效果。目前在全球市面上有超過800種產品含有紫錐花成分,在德國,紫錐花的萃取物被政府認可適用於多種症狀,包括預防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尿道感染、促進傷口癒合等。隨著現代生物醫學的研究發展,紫錐花成分功效的神秘面紗也逐漸被掀開,近年來針對紫錐花的研究發現,紫錐花中的成分具有活化免疫系統,降低發炎反應,促進組織新生的功效,同時可以抑制多種病毒在細胞外的複製與感染。由於紫錐花是北美原生的植物,國人對於紫錐花並不廣泛了解,本專刊將分成5個單元介紹紫錐花,包括認識紫錐花、紫錐花穴盤育苗技術、紫錐花栽培管理與收穫、紫錐花有機栽培、紫錐花常見病蟲害種類介紹與管理策略,藉此讓農友和國人對於紫錐花的功能與栽培有更深入的認識。

一、紫錐花栽培管理

紫錐花可用種子、根冠分株或根部繁殖,商業化栽培以種子繁殖為最簡單易行,也是目前最普遍運用的繁殖方法,唯紫錐菊為異花授粉作物,且種子在花器上的成熟期相當不一致,會影響種子的發芽率與發芽整齊度。種子於播種前經層積處理(stratification)或萌曝處理(priming),能改善種子的發芽率及整齊度,在室內育苗再移植田間,是商業栽培常用的方法,有時亦可行田間直播方式,唯萌芽整齊度極差,E.purpurea的種子重量約257,000粒公斤,E.angustifolia約為319,000粒/公斤,每公頃的種子用量均大約為1公斤公頃,種子的千粒重介於25~5g之間,充實之種子需高於4.0g,紫錐花建議先育苗後,漣同穴盤土壞移植田間,種子的田間發芽率不穩定,裸根苗定植存活率低,冬春之際為定植期。紫錐花喜好排水良好的石灰質壤土,在北美原生地的土壞酸鹼值介於6~8之間,狹葉紫錐的生長區土壞通常含有豐富的石灰質。德國的專業紫錐花栽培農戶在栽培過程通常會分次施用氨肥約每公頃100~200公斤,在定植時則施用100公斤磷肥與最多250公斤的鉀肥,依照本場肥料試驗後植體分析結果顯示,採收期紫錐菊植株中氮:磷:鉀:鈣:鎂等要素吸收量比例約為6:1:12:4:2,可見鉀肥相當的重要。依據紐西蘭作物與食品研究報告建議定植時每公頃施用含有氨、磷、鉀、硫比例15:10:10:8的肥料500公斤,栽培過程再依需求追加氮肥,土壤補充石灰到pH6以上。在美國,紫錐花以單行栽培,行距30~40公分,株距30公分,栽培密度為每平方公尺8~11株,紐西蘭的研究則建議每平方米25株的高密度栽培可以獲得最大產量,後者的密植方式如在臺灣實施,容易因通風不良及高溫發生病蟲害,因此並不建議。本場的研究則建議採高畦栽培以利排水,每畦種植兩列品字型栽培,植株間距45公分,每分地約種植4,000株,要達到理想的收穫量必須注意雜草防除,種子直播的另一個缺點就是種子發芽期長,不易與雜草競爭,在臺灣尚未有研究探討何種殺草劑可應用於紫錐花,因此如果不擬採用化學藥劑防除,抑草蓆的使用可以節省相當可觀的雜草防除工作,對未來的採收清洗作業也會很有幫助。

二、紫錐花病害種類及管理策略

1.白粉病 Powdery Mildew

此病害條由子嚢菌綱之病原真菌所引起,主要會感染與入侵植物葉片組織中,亦會危害葉柄與花器。初期葉片產生小斑點,後期在罹病的葉片表面,時常覆蓋一層由病原分生孢子所形成的白色粉狀物,故稱為白粉病。本病害主要出現於冷涼少兩的季節,通常為秋季至隔年春季,其分生孢子藉由風力傳播,若無妥善管理,嚴重時白粉饰滿葉片,影響葉片光合作用及紫錐花產量,尤其以溫室栽培的紫錐花更容易感染此病害。

管理策略:

(1)濕度高、通風不良與日照不足的環境,為白粉病菌好發的環境條件,裁培時應避免造成上迹條件。

(2)徹底清除罹病殘株,避免白粉病菌擴散傳播。

(3)適當的噴水,以控制濕度,進而減少病原菌分生孢子之逸散及發芽。

2.炭疽病 Anthracnose

本病害條由不完全菌 Colletortrichum sp. 的病原真菌所引起,較常發生於高溫多濕的環境,其病原菌之分生孢子可藉由兩水飛濺傳播,可由葉尖或葉緣之自然開口侵入。病害感染初期,葉片上會產生褐色針尖狀大小病斑,之後擴大成近圓形或橢圓形的褐色病斑,老化後的病斑會癒合成不規則形的大型病斑,外圍有深褐色環與健康組織區隔,嚴重時造成葉片乾枯、脫落。本病全年均可發生,主要發生在植株較大、通風不良或管理失當時,但以高溫多濕時較為嚴重。

管理策略:

(1)本病害在臺灣周年都可以發生,改善栽培環境,使其通風良好,降低濕度,以減少病害之傳播。

(2)適度施肥、避免氨肥過多,可增加植株之抵抗力,減少病害之發生。

(3)避免過度噴灌,以減少水滴在葉片上殘留。

3.白絹病 Sclerotinia blight

本病害為土壤性病害,由Sclerotinia屬之病原所引起,成株、盆花及苗期可被感染;成株受害時,初期病徵為地際部分之莖部組織產生水浸狀軟化之病斑,之後病斑逐漸向下蔓延,造成根部腐敗、組織崩解;病斑同時向上蔓延,造成莖、葉感染而導致葉片凋謝、死亡。此時受害植株很容易由土中拔起。環境濕度高時,罹病部位與根部土壤中可產生白色菌絲,後期並於罹病部位表面、組織內及根系土壤中長出黑褐色不規則形之菌核,條為本病之主要感染源·本病寄主範圍相當廣泛,多種蔬菜、花卉均可被害,但以草本植物為多。

管理策略:

(1)適當的栽培管理措施: 選擇排水良好之土壞種植,保持通風,切勿密植。

(2)田間衛生:發現病株時應立即拔除,可降低田間存活之菌核數量,並於採收後徹底清除殘株,減少菌核殘存機會。

(3)土壤處理:栽培土壤或介質,以70蒸氣或燻蒸劑處理,可殺死病原菌之菌絲,但較大的菌核不易殺死。亦可利用太陽能,提高土壤或介質溫度達50,維持1小時以上,則可殺死菌核。

(4)植株避免遭受機械傷害,可減少病原菌侵入管道。

三、紫錐花蟲害種類及管理策略

1.斜紋夜蛾Tobacco cutworm 、 armyworm

斜紋夜蛾(Spodoptera litura) 屬於鱗越目夜蛾科之夜盜蟲類害蟲,為完全變態昆蟲。幼蟲屬於雜食性,寄主範圍廣,一般之蔬菜、雜糧、花卉、果樹、綠肥普遍均可被害。剛孵化之幼蟲有群棲性,常數十隻聚集在同一葉片上,以咀嚼式口器啃食,隨著蟲齡之增加而分散,3齡以後漸漸晝伏夜出,食性雜且食量大,巖重時常將植株葉片啃盡殆盡斜紋夜蛾1年可發生8~11世代,1代所需日數約為30~100天,夏季卵期約6天,幼蟲期約20天,共有6齡,蛹期約10天。成蟲有趨光性,在燈光下或誘蛾燈中常可採集到。

管理策略:

(1)如前期作非水田,種植前全園浸水1天,使土壤中棲息之蛹窒息而死。

(2)中耕鋤草發現卵塊時應摘除移離田區,以阻斷繁衍。

(3)全期懸掛斜紋夜蛾性費洛蒙緩釋劑誘蟲盒,大量誘殺成蛾,可有效降低族群密度。

2.臺灣黃毒蛾 Taiwan yellow tussock moth

臺灣黃毒蛾(Euproctis taiwana) 屬於鱗翅目毒蛾科之害蟲,寄主範圍廣,包含果樹(柑橘、葡萄、龍眼、番石榴、檬果等)蔬菜、花卉、觀賞植物、茶等70餘種作物。此蟲經卵期孵化後,1、2齡幼蟲群聚於葉表啃食葉肉,3齡後分散,由葉緣咬食成切口狀,嚴重時只剩葉脈,大量發生時擴大危害花蕾、花器,促使落花,造成喪失商品價值。幼蟲及蘭上之毛帶有劇毒,觸及人體皮膚會產生紅腫發痛等過敏現象。臺灣黃毒蛾1年可發生8~9個世代,終年可見幼蟲的危害,一般於夏季6~7月間為害最為嚴重。

管理策略:

(1)採行耕作防治,田間摘除並燒燬含有卵塊或蟲蘭之葉片。

(2)於1至2齡幼蟲於葉片群集時,採摘葉片去除之。

結語

紫錐花為歐洲及美洲傳統保健植物,本場由2000年引進試種生育情形良好,且國內學者僅著重於活性成分分析及機能性研究,對於育苗技術部分研究仍付之闕如,本文藉由瞭解紫錐菊種子休眠性,克服育苗流程中相關技術瓶頸,期能以穴盤育苗生產整齊均一種苗品質取代直播或簡易箱播育苗,提供日後農民育苗裁培應用之參考。

                                                                                                                                                                                                                                 文章來源: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2024 © Lanlix 聯利農業科技 隱私權政策
0
購物車

資料傳送中,請勿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