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管理 > 甘藍

一、前言

二、種類與品種

三、肥培管理

四、病害管理

五、蟲害管理

六、結語

七、相關連結

 

  • 前言

  甘藍俗稱高麗菜,起源於歐洲地中海沿岸,其野生種型態為不結球型,經自然及人工選育,逐漸形成不同類型之甘藍。荷蘭人自歐洲將甘藍引入臺灣種植,但日據時期才較普遍推廣成為新興蔬菜。由於其原生於溫帶地區,甘藍性喜冷涼氣候,最適生長度溫度15-25℃,超過30℃光合作用所累積的物質幾乎全為呼吸所消耗,高溫使結球日數延遲,且在高溫所結葉球亦不緊實,產量低。而15℃以下低溫光合作用速率降低,同樣延後結球日數,故溫度為限制甘藍生產最主要的因子。

↑ TOP

  • 種類與品種

       甘藍依葉片特徵可分為普通甘藍、紫甘藍及皺葉甘藍,臺灣甘藍栽培以普通甘藍為主,透過地區及品種選擇可周年栽培;紫甘藍僅於冬季生產,透過冷藏調節市場供需;皺葉甘藍則以家庭趣味栽培為主,幾無商業栽培。葉球則有尖球型、圓球型及扁圓型,一般以扁圓型栽培最多。

↑ TOP

( 一) 普通甘藍

       即為我們一般常吃之高麗菜,葉片表面平整,葉片呈綠色,通常外葉顏色較內葉為深,在臺灣依葉片柔軟度及葉球緊實
度,分為軟種及硬種2 大類:(1) 軟種:葉球蓬鬆、葉片柔軟、水分含量高口感甜翠,最適合炒食但不耐貯放,購買後應儘速食
用,以避免維生素C 大量流失,栽培品種有初秋、春秋、高峰、夏峰、新峰、新秋、雪翠、 台中1 號、台中2 號等品種。(2) 硬種:葉球緊實,葉片纖維含量高,味雖甜但口感較生硬,適合沙拉鮮食用,另由於含水量較低,適於水餃與包子加工用,栽培品種主要為 大蕊、228 等品種。

↑ TOP

( 二) 紫甘藍

       外葉平整綠中帶紅,因含花青素使葉球呈深紅色至紫色,煮食後轉呈藍色,故通常以沙拉鮮食用為主,料理時可添加白醋避免轉色,通常紫甘藍之葉球較普通甘藍小粒,但由於甜味較高,可加於湯中以提高甜味。另維生素C 含量亦高於其它品種2 倍以上,市售栽培品種有紫鋒及英鋒等品種。

( 三) 皺葉甘藍

      外葉及內葉皆呈捲曲皺縮,風味中等,含有豐富之β- 胡蘿蔔素,葉球內部呈鮮黃色,相較於其他種類甘藍,皺葉甘藍組織柔軟較不清脆,多當作燉煮或肉捲填充物,或作沙拉鮮食用。國內無栽培固定品種,多由種苗業者直接由國外引入品種種植。

↑ TOP

  • 肥培管理

       甘藍適合種植於土壤酸鹼度(pH) 介於5.5-6.8 之間,當土壤酸鹼度低於5.5 時,可於施基肥前20 天,每公頃施用1,000-2,000 公斤石灰石粉或苦土石灰,經與土壤充分耕犁混合以改善土壤酸鹼度,提高土壤養分有效性及避免土壤過酸導致根瘤病嚴重發生。酸性土壤改良宜使用石灰石粉或苦土石灰,可依據土壤肥力檢測資料作選擇,若土壤鎂含量低於推薦值,則建議施用苦土石灰,若土壤鎂含量足夠,可施用石灰石粉。土壤有機質含量低於3%者,可施用堆肥,堆肥可選用氮含量較低(<2.5%) 且由植物粗纖維為主體所製作者,且可考量堆肥酸鹼度與土壤酸鹼度互補,如土壤偏酸,可使用中鹼性堆肥,切勿施用堆肥推薦用量之未發酵有機質肥料。於基肥施用時採全園撒施並耕犁入土,可併石灰資材提早施用。

↑ TOP

      甘藍於秋冬季每公頃施用氮素250-350 公斤,而夏季每公頃施用氮素200-300公斤,磷酐每公頃施用量為70-90 公斤,而氧化鉀每公頃施用量為120-180 公斤。肥料用量可以公式計算,公式為肥料用量= 肥料要素推薦量÷ 肥料要素比例(%)。施肥時期及分配率,施基肥時,肥料要素推薦用量,肥料推薦用量。化學肥料採全園撒施後作畦,若以中耕機經2 次作畦者,化學肥料可於第一次作畦後,施用於畦面並進行第2 次中耕覆土,追肥可於株間點施或條施。追肥時需先使土壤保持濕潤後再施肥,以提高甘藍肥料利用率。

↑ TOP
  甘藍需注意施肥位置,若為降低肥料自畦側滑落而需混合過磷酸鈣,其過磷酸鈣用量可與其他肥料以1:4 重量比混合,
切勿過量施用過磷酸鈣,以免造成肥料浪費及環境品質劣化。此外,施肥位置影響甘藍肥料利用率,一般而言肥料可施用至甘藍外葉往外約8 公分左右位置,肥料施用位置離外葉過近,若肥料濃度過高將影響根系生長,若施用過遠則根系吸肥量減少且造成肥料浪費。田間一追可條施於畦中央,二追及三追可施於畦側,若有必要而進行最後一次追肥,則可施於畦溝與畦側交界處。

     田間施肥參考,甘藍氮肥需要量較高,建議基肥每分地施用40 公斤39 號複合肥料,定植後10-15 天施用20 公斤複合肥料1 號,定植後20-30 天與30-40 天可施用單質肥料,如混合硫酸銨30-40 公斤、氯化鉀6.5 公斤及過磷酸鈣10 公斤。最後若有需要可於採收前約15 天施用40 公斤複合肥料1 號。

↑ TOP

       甘藍施肥管理若能參考土壤肥力檢測資料調整肥料種類及用量,則對其產量與品質皆有提升效果,土壤中養分種類已充足者則肥料少施,養分種類不足者則肥料多施,土壤偏酸者可作改良等,如此不僅有助於作物生長,提高產量品質,也可避免過量施肥所造成的肥料浪費、土壤養分不均及環境品質惡化,據此,建議農友可於甘藍施基肥前1-2 個月,採田區土壤送轄區各試驗改良場所進行土壤肥力檢測及診斷,以提高施肥效率及甘藍產量品質。

↑ TOP

  • 病害管理

甘藍主要的病害問題可以初步劃分為兩大類:分別是感染根部、地下部的病原菌,以及感染植株葉部、地上部的病原菌。感染根部、地下部的病原菌包括十字花科蔬菜苗立枯病、不同種類Pythium屬微生物造成的根腐病、甘藍黃葉病、還有十字花科根瘤病等;而感染葉片、地上部的病原菌包括甘藍黑斑病、甘藍露菌病、以及由細菌所引起的甘藍黑腐病等。另外,雖然菌核病造成的徵狀主要在地上部,但病原產生的「菌核」構造除了出現在葉片表面外,也有機會留存在田間土壤,從接近地下部的位置開始傳播。

↑ TOP

針對感染根部、地下部及有機會殘存於土壤的植物病害,可以藉由「輪作」達到減少病害的目的。當連續種植相同作物或是同一「科」的作物,出現土壤傳播性病害或連作障礙的風險較高,而輪替非十字花科的作物有利甘藍種植,尤其是甘藍黃葉病有機會在種植後期發生嚴重,嚴重發病的田區宜考量輪作、淹水及在土壤中提供足夠的有機質減少病害發生。另外,苗立枯病好發於幼苗期,而根瘤病好發於非平地、中高海拔的山區,可注意特定條件下的發病狀況再針對問題防治。

↑ TOP

針對葉部的病害可區分真菌性病原(甘藍黑斑病)、卵菌類病原(甘藍露菌病)、以及細菌性病原( 甘藍黑腐病),在下雨、潮濕的天氣過後注意管理;巡視田間發現
初期病徵時及早用藥;或是依在地的種植經驗,適時在病害即將發生前及早預防。由於前述三類病原的防治藥劑並不相同,應注意區別防治對象:例如發現葉片有褐色輪狀斑點且有黑色點狀物的病斑等類似黑斑病病徵,可考慮以四氯異苯腈、保粒黴素甲、依滅列擇一防治;而如果在涼爽的季節葉表出現不明顯的黃綠色斑點,且在斑點的背面有少許白色黴狀物,則類似露菌病的病徵,可以鋅錳滅達樂或達滅芬等藥劑防治;當溫暖的季節,葉緣出現黃化V字型病斑,接近細菌所引起的黑腐病病徵,可施用嘉賜銅或維利黴素作病害防治。詳細的藥劑防治資訊可參考「植物保護手冊」之防治建議,部份種類可使用在甘藍病害防治的藥劑在不同作物上有推薦在前述3類病原的2 類以上,例如銅劑、四氯異苯腈、亞托敏、錳乃浦等,換句話說有機會兼防2 類以上的病原,可供甘藍種植者參考。

↑ TOP

此外,甘藍的病原菌當中有些透過種子傳播,例如黑腐病、黑斑病等。種子消毒可使用50℃溫水浸種30 分鐘或參考以藥劑處理種子。而苗期植株的健康也是關注的重點,當甘藍幼苗罹染立枯病、根腐病、黑腐病、或露菌病等病原,植株可能隨後枯死或在生育中後期受病害嚴重感染,可斟酌於介質或幼苗期處理有益微生物如綠木黴菌,或適時對症下藥,以降低病害的影響。

↑ TOP

 不同種類的植物病原有偏好的發病環境條件,多數的甘藍病害偏好下雨、高濕度的環境;而許多的甘藍病害喜好低溫、涼爽的環境,包括露菌病及菌核病等,應於冬春之際多加留意。相對來說,黑腐病、黑斑病、炭疽病及細菌性軟腐病等適合溫暖的環境發生,應於夏秋季注意。整體而言,甘藍病害防治須注意田區土壤管理,進行輪作,減少留置田間的病菌影響甘藍栽培;維持土壤、種子、幼苗的健康,避免病害於早期發生;一旦在適合病害發生的季節植株出現初期病徵,宜及早針對問題防治,搭配田間衛生管理,移除罹病植物殘體,可有效降低病害發生。最後,施用農藥前後應注意安全採收期,才能確保生產安全、優質的甘藍給消費者。

↑ TOP

  • 蟲害管理

甘藍蟲害主要為小菜蛾、黃條葉蚤等寡食性害蟲,此類害蟲發生多與十字花科植物之密度有密切關係。十字花科蔬菜種植時期相近,部分農友習慣混種或連作十字花科蔬菜,生育期各異之十字花科作物提供了大量食物及棲地,造成害蟲防治困難。休耕田區或綠肥田區多種常見十字花科雜草及綠肥作物,提供小菜蛾等主要害蟲夏、秋季重要過渡寄主。農友防治甘藍害蟲前應先注意田區發生之害蟲相,留意清除雜草、綠肥上之潛在蟲源,並掌握害蟲習性、生態特性等相關資訊,才能有效治理甘藍害蟲。

↑ TOP

一、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小菜蛾為常年發生害蟲,4 至8 月常因溫度及降雨等影響密度較低,但近年常發現於設施十字花科作物上短期發生。每年發生約15-21 世代,12 月至次年3 月為發生盛期。甘藍苗期新芽為幼蟲躲藏及取食部位,嚴重受害區之甘藍苗可於定植1週內達60% 以上之被害率。幼蟲孵化後通常取食嫩葉葉背,留下透明上表皮及葉脈,老齡幼蟲則躲藏在葉片相疊處,幼蟲通常不會自葉緣取食。幼蟲受擾動時會突然彈動及吐絲下墜,故農友多稱為吊絲仔。甘藍開始包心後,大部分幼蟲會分布於靠近地面的老葉背面取食及活動,對甘藍的危害降低。

↑ TOP

二、黃條葉蚤(Phyllotreta striolata)

黃條葉蚤多發生於高溫或乾旱期,每年可發生6-8 世代。卵產於十字花科作物根上或根附近土中,幼蟲棲息於土中危害根部,成蟲則取食植物地上部。甘藍苗期經常因根及葉同時受幼蟲與成蟲危害,造成植株生長不良而需補植。甘藍葉面被成蟲啃食後,會在葉面形成點狀食痕,葉片老化造成生長停滯,嚴重被害時無法正常包心。農友栽培時多會使用農藥防治成蟲,但幼蟲危害經常被農友忽視,或誤認為病害,造成防治失利,危害之傷口也常被病原菌感染。甘藍栽培期較其他十字花科作物長,部分農友因此間作其他十字花科作物,或先種植十字花科小葉菜類,造成黃條葉蚤幼蟲與成蟲於栽培期不乏食物來源。連作田區採收後土下殘留的根莖也會吸引成蟲產卵,形成防治漏洞。因此田間衛生是黃條葉蚤最重要的防治措施。

↑ TOP

三、蚜蟲類

甘藍上的蚜蟲類包括棉蚜(Aphisgossypii)、菜蚜(Brevicoryne brassicae)、桃蚜(Myzus persicae) 等常見蚜蟲。蚜蟲可分為無翅及有翅世代,行胎生孤雌生殖,繁
殖迅速。一般以無翅型個體佔多數。成、若蟲均棲息新芽或葉背取食,田間發現有翅型個體時即需監測密度。蚜蟲類多發生於低溫乾燥季節,全年發生約40 代以上,南北發生時期稍有差異,降雨會降低田間族群密度,但在設施中只要通風稍差即有機會高密度發生。蚜蟲類多發生於甘藍苗期及採收期,苗期高密度發生會造成甘藍葉片稍捲曲,蜜露則造成煤煙病。採收期多因密植造成老葉部位通風不良,煤煙病及蟲害嚴重時需剝除外葉影響產品品相。

↑ TOP

四、紋白蝶

 紋白蝶(Pieris rapae subsp. crucivora)與緣點紋白蝶(Pieris canidia) 在甘藍栽培區中均可發生。幼齡幼蟲取食葉部表皮及部份葉肉,危害徵狀類似小菜蛾但較少形成窗孔。三齡以上幼蟲取食量大,多從葉緣大面積取食,且會在植株間移動取食,對未包心的甘藍植株影響甚大。由於秋冬季十字花科植物大量出現,成蟲發生量極大,甘藍苗期需相當提防成蟲大量產卵,老齡幼蟲亦可自雜草移入,需注意監測並及時防治。兩種紋白蝶的成蟲可產卵在其他植物上,幼蟲可短距離遷徙,且可於田區外化蛹,故田區雜草及周圍環境清理有助於防治工作。

↑ TOP

甘藍害蟲管理較著重於預防工作,栽培時須避免十字花科作物連作,或間作不同十字花科蔬菜,以免累積過多蟲源。若田區已有相關作物或蟲源,建議進行翻耕與淹水,可降低黃條葉蚤及夜蛾類等害蟲密度。甘藍通常栽培面積大且栽培期長,需配合田間監測才能掌握防治適期並避免盲目用藥。用藥時需使用植物保護手冊登記之合法藥劑,適時輪用不同藥劑維持防治效果,以生產安全、高品質的甘藍。

↑ TOP

  • 結語

 甘藍性喜冷涼,栽培期的溫度高低為影響品質與產量之主要環境因子,此外,甘藍為葉菜本身柔軟多汁,過多降雨量易使甘藍腐爛。在臺灣春夏季高溫期往往伴隨高降雨量,因此在高溫期種植甘藍先求良率,不求產量;秋冬季冷涼期則要兼顧良率與產量。

文章來源 :台中區農業改良場-甘藍栽琣管理技術 

↑ TOP

  • 相關連結

↑ TOP

 

 

 

 

2024 © Lanlix 聯利農業科技 隱私權政策
0
購物車

資料傳送中,請勿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