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管理 > 綠竹筍

一、前言

二、栽培管理要點

三、栽培管理

四、綠竹開花問題

五、病蟲害防治

六、肥培管理

七、結語

八、相關連結

 

  • 前言

      綠竹(Bambusa oldhamii Munro)在分類上屬禾本科(Gramineae),竹亞科(Rambu soideae),蓬萊竹屬(Bam-busa)之多年生植物,性喜溫暖濕潤環境,原產於中國南部,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以南及珠江流域。綠竹為合軸叢生型(sympodial rhizocauls)竹種,其筍屬夏、秋季筍,產期為每年5月至10月,6月和8月爲兩個產筍高峰期。綠竹筍因具有特殊風味、熱量低、富含纖維、維生素、礦物質及種氨基酸,且品質較其他種類竹筍為優,近年來已成為國人最喜愛的蔬菜之一。台灣各縣市均有綠竹筍之栽培,國内栽培面積超過七千公頃,主要集中於新竹以北地區,約有五千公頃,栽培面積依序為台北縣、桃園縣、新竹縣、台北市及基隆市。

↑ TOP

  • 綠竹筍栽培管理要點

(一)氣候土宜

線竹原生於熱帶及亞熱帶,性喜高溫潮濕,於平地、溪畔或海拔500公尺以下之淺山坡地栽培較適合。綠竹出筍受氣象因子影響很大,其中以氣溫影響最顯著,其次是降雨量。線竹生長與出筍最適宜的溫度範圍介於25〜30C。土壤方面線竹筍適合栽植於土層深厚、排水良好、中性至微酸性之砂質壞土,鹼性或強酸性土壞則較不適宜。綠竹為淺根性植物,不耐乾早及強風,於坡地栽培時宜選易取得灌溉水源及背風的坡面較佳,或可作成平台階段,減低雨水對土壤沖蝕。

(二)綠竹種苗繁殖

綠竹在自然環境下尚無結籽紀錄,故繁殖上以無性繁殖為主,包括分株、高壓、扞插或組織培養等方法均可探行。

↑ TOP

1.分株法:

為綠竹栽培最普遍探行之方法,通常於種植前一年,預先於白露至寒露間(約9月上旬至10月上旬)選取肥大健壯之竹苗留存,此時期氣溫漸低,長出之竹桿頭大尾細,植株矮抗風性較佳,每樣可留1〜2苗供翌年使用。分株時選擇生長勢強、節間長、稈肉厚、表皮具深綠色、鬚根多、無病蟲害且無開花徵兆竹桿之分株苗較佳。取苗時先以鋤頭挖開竹頭附近泥土,自地下莖最細小處切斷,使竹苗附帶有鞭莖及鬚根,切口保持平整且勿損傷地下莖上的芽眼,切下的竹苗自基部算起保留4〜6節,以利刃科砍去竹桿上部,即完成取苗作業。竹苗掘起後應及早種植,若無法立即種植應加以保濕,置於竹樣下或陰涼處,因此於陰天、土壞濕潤時進行掘苗工作較佳,並可提高成活率。

↑ TOP

2.高壓法:

此法之優點是竹苗的繁殖倍率較分株法高,目前推廣無病毒線竹苗時,多探用本法繁殖種苗。綠竹枝條基部極易發生鬚根,利用約250公克濕水苔,以長50公分、寬20公分的長形黑色塑膠布包覆在枝條基部,不須使用發根劑,即能誘發鬚根生長。此鬚根的誘發與溫度成正比的關係,而與高壓竹桿的粗細無關,即氣溫愈高,鬚根之生長也愈好,不會因竹桿粗細的差別而影響鬚根之生長,5月至9月進行高壓處理最佳,高壓1個月後,平均發根率可達51%以上,若高壓時間延長達半年,則發根率接近100%。高壓前除去枝葉,或選竹桿較下部的節位高壓,均可促進鬚根的生長。除分株、高壓法外,線竹尚能以竹桿或枝條進行扞插繁殖,但產業上鮮少利用。現今綠竹已可利用組織培養技術大量繁殖無病毒種苗,惟此法繁殖竹苗耗時較長、成本較高,且產業上對綠竹苗的需求未達一定的經濟規模,故國內外均未建立組織培養線竹苗之供應體系。

↑ TOP

  • 栽培管理

1.栽植時期及方法:

種植緣竹苗宜在休眠期至筍芽萌動前較佳,2月至4月上旬(立春至清明節)梅雨期前為最適宜的栽培時期,竹苗定植後首重水分管理,苗桿頂部節間內灌水後,以塑膠袋等材料包覆頂部,可提高竹苗成活率,亦可將竹苗先行假植於盆器,俟竹苗存活後再定植於田間。線竹分株苗栽植於田間可用直栽或科栽(約45%),栽植深度則視苗體大小而定,覆土應壓實,使竹苗不致搖晃,並保持土壞濕潤,此外並應做好排水設施,避免竹園淹水。每公頃竹苗使用量,於平地栽培約需500苗,坡地栽培需視栽植地坡面、坡度等環境條件決定,平均約栽植300苗。

↑ TOP

2.成園後管理:

綠竹苗自定植後至成園,約需3年才能開始經濟生產竹筍。竹苗栽植後第2年起,每年10月至翌年3月間須實施翻土、清除罹病及老化竹頭、施肥及培土。竹樣培土、翻土及清竹頭時應注意勿傷及筍芽,培土高度以竹桿下部第一節中間高度為宜,每年4月至8月間,每月追肥一次。

↑ TOP

3.綠竹筍探收:

綠竹筍產期為每年5月至10月,6月及8月為兩個產筍高峰,6月的高峰期又稱正筍期;8月的高峰則稱秋仔筍。探筍通常於清晨開始進行,出筍位置可由竹桿節位上枝條生長的方向、土面有否裂開或有無露水沾濕等情形判斷,找到出筍處后,先以筍刀或鋤頭將竹筍旁覆土撥開至可見整支筍,自竹筍基部最寬處上方1〜2公分處下刀切筍,切口要平整,以避免探筍後留存之竹頭腐爛,切筍的位置很重要,切太嫩收穫量少,切太老則不能食用部份多,且會傷害基部筍芽,減少二次筍的產量。一般下刀後應先取出竹筍再將筍刀取出,以保持竹筍切清潔,最後再將挖開處覆土,即完成探筍作業。優質的綠竹筍外觀呈牛角狀,且筍锋色澤分布均勻;竹筍若長出地面經陽光照射後,筍锋會變成暗綠色,稱為「出青」,此時筍肉味道變苦,品質降低。

4.產筍母竹留存:

產筍期於接近尾聲的9月至10月(白露後至寒露前),為留存翌年產筍母竹的時期,此時讓竹筍長成竹桿后,選生長勢強且健壯之母竹予以留存,每機留存的母竹數約2〜3組(每組包括3年生竹桿1支、2年生竹桿1〜2支)即可。

↑ TOP

5.老竹桿及竹頭清除:

於母竹留存工作之後,需陸續進行老竹砍除、翻土、清除老齡竹頭、施肥、培土及除竹桿下部側芽等工作。老竹頭之清除係為保持竹樣地下莖健壯的狀態,可適度保留少許當年探筍後留下位置適當的筍頭,此類筍頭的產筍期較正筍為早,此外留母竹時期的早晚與栽培管理方式,因會直接影響線竹竹稈之大小,故對產筍量亦有相當的影響。產筍母竹留存作業最晚須於11月中旬以前完成,然後進行翻土、清老竹頭、施肥、病蟲害防治、培土等作業,再進入下一次產筍期。

↑ TOP

  • 綠竹開花問題

竹類絕大多數是多年生一次開花植物,亦即竹開花後植株將走向死亡,綠竹也是如此。綠竹即將開花前,會有新生葉片短小及枝條分支數變多等徴兆,此徵兆出現後約1~2個月會開始開花,竹株開花后約1半至2年會乾枯死亡,因此線竹開花目前僅有移除竹株一途。綠竹開花顯示植株生理已達成熟階段,環境逆境如乾旱或淹水、病蟲害、營養缺乏或過度清除竹頭等均可能導致綠竹開花,但線竹開花的真正原因眾說紛紜迄今尚未完全明瞭。

↑ TOP

  • 病蟲害管理

一、綠竹筍主要病害管理

1.綠竹嵌紋病

本病害為嵌紋病毒感染,屬濾過性病毒,綠竹之病害中以此病對產量與品質影響最大,其病徵為葉片出現黄綠相間之長條型嵌紋,以心葉最為明顯,筍之斷面則出現黄褐色斑點俗稱筍釘,筍肉木質化品質變劣:幼竹之竹锋及桿有明顯之綠與黑褐(或黄)色相間嵌紋,並間雑褐色條斑,因此又稱為褐條病,老竹之桿其症狀較不明顯;竹竿橫斷面亦會出現黑色或褐色之小點。本病害不會藉昆蟲傳播,主要藉器械傳播,如探筍刀、及鋤具等,而葉片間的摩擦,也會造成病株內之病毒擴大傳染。由於線竹嵌紋病毒在受污染之器械可殘存數月之久,因此器械在每一樣之管理使用前後最好以酒精擦拭後再用火烤,以避免病毒傳播。由於本病害榷病初期或輕度感染時,竹株症狀並不明顯,不易察覺,因此農民容易輕忽此病,加上農民對探筍刀及鋤具使用前後的消毒工作不重視,以及販售之綠竹苗大都未經病毒檢定,又由於嵌紋病毒容易隨著無性繁殖的罹病竹苗長距離傳播,以致發生情形越來越普遍,據調查結果台北縣五股鄉、八里鄉,桃園縣大溪鎮、復興鄉等地區,於民國80年至87年間,竹嵌紋病毒病罹病率約15〜30%,然而,89~91年間,其罹病率即已暴增至65〜98%。本病害對綠竹筍之產量及品質影響甚鉅,經專家試驗結果顯示,栽培無病毒苗之示範圃,一年可產三期筍,較一般病毒苗之對照圃產二期筍,總產量約提高40%,且優級筍比率較高。此外,筍質地較為細嫩,售價亦高出約40〜50,就整體而言,管理良好之無病毒綠竹筍園,其產值約為罹毒病綠竹園之3倍。因此,全園更新無病毒綠竹苗,或許會有一年空窗期,然就長遠之計,其提升之後續生產力應可得到較高之收盆。唯綠竹園更新無病毒苗後,更須注意農機具及探筍刀使用前後的消毒工作,以免再度罹患病毒以致前功盡棄。

↑ TOP

2.細菌性軟腐病(萎凋病)

本病害為軟腐細菌所引起,筍受感染時組織呈褐色水浸狀軟腐,且軟化發出臭氣,已出土之幼筍受感染時基部腐斓,並由筍頂部往下萎縮且易倒伏,病勢擴張至成竹時造成全株萎凋。本病原菌係由傷口侵入感染,探筍會藉探筍工具傳播。因此,平時探筍時須注意其斷面是否出現病徵,在防治上,探筍工具及田間管理所用的鋤具必須以火焰消毒,一旦發現病筍,必須將整機基盤之土壤清除移走,其他尚無法探收之幼筍亦須切斷檢查,如有病徵則整機清除,以免病菌藉器械傳播擴散,若其他幼筍未發現病徵,則暫時勿覆土,待切口乾燥後,再由其他未感染區取新土,拌1%苦土石灰后重新覆土,且覆土厚度最好較原來增加五分之一。

↑ TOP

3.銹 病

銹病爲眞菌類之銹病菌感染所造成,在20〜30C且不通風之環境容易發生,北部地區自4月下旬開始出現,5月下旬至7月上旬較嚴重,秋季9月中旬至11月中旬再出現一次發病高峰。受害葉面先出現1〜2毫米之淺褐色斑點,葉背相對之處則先呈水浸狀而後逐漸隆起,而後出現黃或紅褐色之斑點,最後再轉呈黑褐色。病斑面積超過葉面一半以上時容易乾枯脫落,除非落葉超過四分之一,否則不影響產量。本病害目前無登記之防治藥劑,發病嚴重之地區儘可能清除落葉,或在每年停止探筍之留母莖期間施藥2〜3次以減少越冬之病原菌,可由5%菲克利水懸劑1,500倍或25%三泰隆乳劑2,000倍等兩種藥劑稀釋液中選擇一種使用,生育及探筍期間不可施藥;此外,次年3月上旬至4月下旬間,每月於地面灑稀釋100倍以植物資材酸酵之有機肥懸浮液一次,以降低由落葉產生之病原菌,5月以前須完成整修枝條之作業,以改善通風減少病害發生之環境。

↑ TOP

4.白絹病

爲眞菌類之白絹病菌感染所造成,在25C以上,且土壤含過多纖維質之土壞易發生。主要感染幼筍,受害處出現白色絲巾狀菌絲,,造成筍基部或葉鞘萎縮,但無臭味,且不造成萎凋,不致與軟腐混淆。本病害雖然也無合法登記之防治藥劑,但避免使用未完全腐熟之有機肥即可減少其危害,若發現病株時立即澆灌枯草桿菌懸浮液亦可抑制此病原菌的生長,此外,每年初施基肥時,探用混拌木黴菌製劑之有機肥亦可預防此病害的發生。

↑ TOP

二、綠竹筍主要蟲害防治

1.竹盲椿象

竹盲椿象,學名:Mecistoscelis scirtetoides Reuter,俗名:竹蚊、青蚊,為竹類栽培危害葉片之最重要害蟲,對竹之生產影響最大。竹盲椿象週年可見,北部地區3月開始危害,6〜7月達到高峰,9月以後密度漸降。竹盲椿象之危害習性為成蟲於嫩葉背近葉尖處產卵,數十粒直矗立成一列,孵化后若蟲及成蟲群棲於葉背以刺吸式口器穿刺葉背至柵狀組織吸食汁液。被害部份之細胞死亡,組織遭破壞,葉肉中空,造成葉表面出現大小不一方形白斑,白斑出現后,口器穿刺傷口處易被銹病菌(Dasturelle diviba)入侵感染,葉背多轉爲赤褐或橙黄色銹斑,嚴重時全葉變色乾枯提早落葉,造成竹叢生長不良,產筍能力降低,影響竹筍品質甚鉅。竹盲椿象發生之密度與竹之生長有密切之關係,春季由新芽、新葉開始發生,枝葉繁茂時密度達高峰,至入冬落葉密度漸降,深冬葉片落盡,密度最低。

↑ TOP

防治方法:

(1)田間衛生管理:蟲體終年可見,其中以5〜8月之密度最高,尤其春夏季逢乾旱,密度常居高不下,應割除被害老葉燒燬,徹底清園阻斷其繁衍。

(2)藥劑防治:竹盲椿象之密度隨竹之生長而猖獗,因此留竹時期之防治效果最佳。竹農於竹筍探收期間不宜施藥以避免農藥殘留,如蟲口密度甚高非施藥不可,亦應注意安全用藥及安全探收期。

↑ TOP

2.蚜蟲

依據記載危害竹筍之蚜蟲類有23種之多,較常見者竹葉扁蚜和竹莖扁蚜。竹葉扁蚜喜群集葉背,具明顯之背光性,以刺吸式口器自葉背吸食汁液,影響竹筍品質及產量。成蟲多行孤雌生殖,繁殖能力強,雨季過後開始繁衍,10月後族群不斷增長,次年2〜3月為高峰期,夏季密度最低。蟲口密度高時,因其分泌蜜露可誘發煤病,而成一片黑竹林,妨礙光合作用影響竹林生長,降低品質與產量。竹莖扁蚜成、若蟲則喜群棲於幼嫩竹莖及枝芽、嫩筍上,以2〜4月發生較多,竹苗被害則生長受阻。

↑ TOP

防治方法:

(1)田間衛生管理:砍除並燒燬被害嚴重之竹株。

3.竹捲螟(Ramboo leaf roller)

竹捲葉螟屬鱗翅目螟蛾科,學名: Coclebotys coclesalis (Wa lker),俗名:管仔蟲、結尾蟲。竹捲葉螟成蟲具強趨光性於上部新生葉片背面產卵,孵化的幼蟲呈淡黄色、頭褐色,會選擇尚未展開的第一片小葉吐絲綴合新葉形成蟲苞,躲在其內取食葉肉,危害到某一程度便會遷移,再尋找新葉危害,嚴重時整株新葉多呈筒狀,影響生長。幼蟲於5〜10月發生較嚴重,族群發生較不普遍,通常呈區域性分佈。

↑ TOP

防治方法:

(1)田間衛生管理:清除被害葉,燒燬蟲苞內之幼蟲或蛹。

(2)誘殺:成蛾具趨光性,以誘蛾燈誘集捕殺,減少成蟲交尾之機會。

4.長角縁椿象(Kamboo stink bug)

長腳緣椿象屬半翅目緣椿象科,學名:Notobius meleagris Fabricius,俗名:臭龜仔,體長約25公厘,為一種暗褐色中小型椿象,若蟲及成蟲常在4〜11月出現,雌成蟲交尾后,卵產於幼莖或嫩葉上,約10〜20粒一處,孵化後若蟲則與成蟲群集於筍之嫩莖吸食汁液,嚴重時影響筍之生長,而蟲體上之臭腺分泌物會污染幼筍產生異味。

防治方法:

(1)本蟲係屬偶發性害蟲,於發現卵、若蟲及成蟲時,以手捕捉之。

(2)施用藥劑防治竹盲椿象時,可同時防治本蟲。

↑ TOP

5.台灣大象鼻蟲(Bamboo shoot weevil)

鞘翅目之害蟲在竹園之分佈種類繁多,包括台灣大象鼻蟲、叩頭蟲、長蠢蟲、小蠢蟲、黑金龜及天牛等,除了台灣大象鼻蟲為較重要害蟲外,其餘均零星發生,對有管理之竹園不致造成威脅。台灣大象鼻蟲屬象鼻蟲科,學名:Rhynchophorus longimanusFabricius,俗名:竹筍象鼻蟲,成蟲體暗赤褐色,體長約30公厘,可危害麻竹、綠竹、鳥腳線竹、刺竹。本蟲年發生一世代,成蟲出現於4〜10月之間,雌蟲以口器在竹筍頂端咬孔,產卵其内,卵經4〜5日孵化,孵化后幼蟲蛀入竹筍基部啃食竹筍內部或莖部,竹筍被害而枯萎,於筍尖處常發現其口吻銼開之傷痕,成蟲受干擾驚動時常逃逸並轉而危害他株。

防治方法:因發生時數量不多,用手抓除即可。

↑ TOP

  • 肥培管理

綠竹筍合理化施肥原則:綠竹施肥目的在提供竹機生長發育及竹筍生產所需營養要素,因此,首先需明瞭綠竹生長發育及竹筍生產需要那些要素?用量需要多少?竹園土壤能提供多少?不足的部分再由施肥補足,假如施用的肥料比線竹實際需要量多,非但不能為綠竹所利用,更會遭到淋洗而流失,不僅浪費金錢,也會增加生產成本,如果位在水庫或河川上游更會污染水源或地下水。線竹生長發育及竹筍生產需要量最大的三種要素為氮、磷及鉀。其中氮由於在土壞中的流動及擴散速度最快,因此極易流失,還會因脫氮而消失,最好探用少量多施的施肥方式。鉀肥在土壞中的流動及擴散速率居於氮肥及磷肥之間,與氮同樣適合探用少量多施方式。此外,鉀對氮有拮抗作用,氮肥施用過量導致枝條過於柔軟而易倒伏時,有時補充鉀可改善症狀。磷肥移動性最差,不易流失,施在土壤表面也不會移動到土壤中供植物所利用,且會與土壞中之鋁、鐵等結合而固定於土壤中,不易為作物所利用,因此適合做基肥施用,且需注意施用在綠竹根部附近。綠竹合理施肥需考量因素尚包括綠竹及綠竹筍真正需要的養分為何?需要量有多少?竹園土壞營養要素含量各有多少?尚需補充多少?何時施肥?如何施肥?肥料施在何處?

↑ TOP

  • 結語

台灣線竹主要栽培在海拔500公尺以下之山坡地、溪畔等地,主要原因為當初平地需種植糧食作物,且綠竹喜好溫暖潮涇之環境,因此平地及海拔較高地區栽培較少。綠竹本身的營養狀況與竹筍的品質及產量息息相關,且由於種植處之山坡地及溪畔具有坡度,受雨水沖刷淋洗比平地來得多,土壤肥分易流失,因此綠竹的肥培管理較一般的作物來的複雜且重要。

                                                                                                                                                                                                            文章來源:桃園區農業改良場-綠竹筍栽培管理

↑ TOP

  • 相關連結
  1. 綠竹筍栽培管理技術
  2. 綠竹筍的照顧
  3. 竹筍類良好農業規範(TGAP)
  4. 綠竹筍合理化施肥

↑ TOP

 

 

 

2024 © Lanlix 聯利農業科技 隱私權政策
0
購物車

資料傳送中,請勿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