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管理 > 薑

一、前言

二、栽培管理

三、病蟲害防治

四、貯藏方式

五、產氣調節

六、結語

七、相關連結

 

  • 前言

       薑( Zingiber officinale, Rosc.)屬薑科(Zingiberacase),多年生宿根 性單子葉植物,原產於南亞洲,性喜溫暖之氣候,主要食用部位為根 莖(Rhizome)。薑為重要香辛類佐料蔬菜,台灣近 10 年來栽培面積 約為 1,100 公頃左右。薑在民國 69 年栽培面積曾經高達 4,600 公頃, 但近年來由於農村勞力缺乏,薑的栽培面積逐漸減少。目前主要產地 為南投縣、台東縣及嘉義縣等地區,其中在 99 年南投縣名間鄉與埔 里鎮生產之嫩薑與粉薑最多,達 220 公頃以上,而信義鄉與仁愛鄉則 因地處高海拔氣候冷涼,大多以生產老薑及種薑居多。 薑為亞熱帶作物,溫和爽朗的天氣最適宜生育,18℃即可萌芽, 25-32℃為生育最適溫度。因此每年冬季時地下部便進入休眠,到隔 年春天氣溫回升後才又重新萌芽。在台灣薑的栽培品種主要為『廣東』 薑,俗稱為大指、粗鱗或南洋種均屬之,葉大濃密,分櫱較少 但薑形肥大,新芽呈淡紅色,肉淡黃色,纖維少辛味中等。次為『竹 薑』,俗稱小指薑,株型較廣東薑高,分櫱多,根莖較長而多,芽紅 色,肉淡紅,纖維較多且辛味強烈,多以加工成醃薑外銷日本。

↑ TOP

  • 栽培管理

       生產模式在台灣生薑定植期間為 12-3 月,高雄及嘉義地區之簡易設施栽培於 12 月種植,南投及台東等地則在 1-3 月種植,北部地區苗栗、新 竹、宜蘭等則在 3 月前後開始定植,因此採收期由南至北,海拔由低 到高,正好錯開生產期間,達到產期調節的功效。由於種植方式、生育時間及用途不同,臺灣薑的生產可分為四種生產模式及栽培方法:

1. 嫩薑生產模式:種植期為每年 1-3 月或更早種植,經過三次以 上覆土栽培,芽體生長至第三次分蘗時採收,採收為同年 5-8 月,生育期約 4 個月。其栽培模式採深植與密植方式進行, 特殊的畦隴長 9 公尺,寬 50 公分,深約 40 公分,株距約為 5-10 公分。嫩薑貯藏期短,但需求量大,早植及設施栽培為 嫩薑生產調節所採行之方法,但早植常有寒流侵襲,導致薑 生育停滯或不萌芽,所以必須配合 PE 透明塑膠布覆蓋保溫及 完善之灌溉設施,而嘉義以南地區,搭配簡易設施栽培則可 提前於冬至前後種植,但由於冬季溫度影響,每年 12 月至 3 月仍為嫩薑生產的空窗期。

↑ TOP

2. 粉薑生產模式:栽種方式與嫩薑相同,每年 8-11 月收穫,生 育期約 6 個月,於根莖呈半成熟時,且塊莖肥大飽滿,莖皮 成淡褐色,光滑鮮亮時進行採收,因其外皮具保護作用,貯 藏上較嫩薑容易。

3. 老薑生產模式:定植期約在 2 月至清明節前,種植方式為淺 畦栽培,且株距較嫩薑寬,覆土次數也少,屬於較粗放式栽 培管理,每年 11 月至隔年採收,生育期約 10 個月,此時根莖已呈完全成熟老化,莖肉縮瘦,外皮粗厚而多纖維,汁少 辣味強,地上部漸黃化枯萎,此時採收稱為老薑或薑母。俗 語常說:「薑是老的辣」即意謂此,因其耐儲運,全年市場皆 有銷售,產地以南投縣、嘉義縣、台中縣、台東縣較多,老 薑不適合冷藏保存,容易使水分流失,若無切口,可放在較 陰涼通風處保存。

↑ TOP

4. 種薑生產模式:種薑生產多於高海拔地區,採淺植及疏植方 式進行,畦深 10-15 ㎝,畦寬 90 公分。主要利用台灣高海拔 地區溫度下降早,如此可以使種薑即早休眠,因此台灣的種薑生產多集中於高海拔地區,每年 12 月左右便可將種薑掘 起,種植於溫暖的低海拔地區,利用地域差所生產之種薑其 萌芽較為迅速。 薑產業生產之瓶頸 薑在臺灣產區具地域性,嫩薑產區集中於南投縣名間鄉與埔里鎮 生產,為全台生產嫩薑之冠,老薑則是信義鄉等高海拔地區較多,其 餘地區僅零星栽培。

↑ TOP

  • 病蟲害防治

1. 薑腐爛問題:主要為軟腐病所造成之腐爛,由田間存留病菌 或是薑種傳播居多,以連作薑田發生機率最高,每年在 4-6 月常遇高溫多濕環境條件下,為軟腐病發病高峰。軟腐病害 之病菌以卵孢 子型態在土壤中存活,而卵孢子遇到潮濕環境即會發芽產生游走孢子隨雨水或灌溉水流動,附著在薑體表 面,種薑種植後也極易經由切口或傷口侵入,嚴重影響日後 之生長發育,進而影響產量及品質。病徵主要為從帅嫩芽點 開始產生褐化病斑或水浸狀,軟腐病在植保手冊中雖有推薦 藥劑可以施用,但必須提早預防且按時施藥,一旦全區感染 後防治效果有限。另外病菌也會藉由工具 傳染,因此在種薑 切割時必須相當注意工具的清潔與消毒。切口的癒傷也相當 重要,浸泡藥品後必須陰乾或風乾等方式促進傷口癒合,減 少病菌入侵之機會。另外近來也發現薑青枯病危害,但青枯 病目前除了健康種薑篩選之外,並無特殊藥劑或方法能夠防 治。

↑ TOP

2. 根部線蟲為害:根瘤線蟲傳播途徑由種薑或土壤中帶蟲卵所 導致,薑根莖部位經線蟲的侵害後,會產生不規則隆起、根 瘤及地上莖葉黃化等症狀,而蟲體在入侵組織時都會造成傷 口,有利於其他病原菌的入侵,因此常伴隨軟腐病的發生, 而軟腐病也是造成薑連作障礙重要因素。在一般線蟲防治上 可用淹水、燻蒸及高溫等方式,但如名間鄉八卦山為山坡地, 難以使用淹水防治,而蒸汽土壤消毒又不敷成本,因此除了 朝向選用健康種薑配合植保手冊推薦化學藥劑的使用之外, 更應避免連作或是前期栽培之作物為線蟲寄主作物,例如: 胡蘿蔔、甘藷、瓜類、山藥等。

↑ TOP

  • 貯藏方式

嫩薑貯藏不易:嫩薑貯藏期相當短,因為嫩薑屬於快速生長 之帅嫩組織,在貯藏期間其根莖之葉芽生長點仍然繼續生 長,導致消耗薑本身的養分,而且嫩薑外表是表皮細胞,不 像種薑或老薑的外表是由周皮與木栓層所組成,所以嫩薑的 蒸散速率與呼吸作用都較快;在常溫下不到一天表皮黃化失 水,無論一般家用冰箱冷藏或是 8-13℃狀況下,雖可保持不 失水,但表皮一樣會黃化,3-5 天左右之後因腐爛及表皮黃 化,失去商品價值,因此一般嫩薑採收清洗之後,馬上運送 各銷售通路,不做貯藏。另外嫩薑在採收後都會以高壓水噴 洗方式,將嫩薑清洗乾淨,此方式容易沖傷表皮,致使病菌 侵入,增加腐爛機會。

↑ TOP

  • 產氣調節

產期調節不易:早收嫩薑雖然價格好,但產量較低,不符合 經濟效益,探究其最主要原因為當時氣候溫度從種植到萌芽 所需時間相當長,有時甚至長達一個月以上,且萌芽不整齊, 差異相當大,致使生長不一致,造成日後田間的培土作業及 管理困難。為克服萌芽時間、萌芽不整齊的問題,利用『催 芽』方式來解決,能促使種薑提早萌芽、萌芽一致,現行一 般多用益收做為催芽藥劑,經催芽種薑所萌芽體往往過多, 導致養分互相競爭而芽體纖弱,因此目前薑在催芽技術上並 無一套完整的標準流程。

↑ TOP

  • 結語

    近 10 年台灣生薑耕作面積一直維持在 1,100 公頃左右,勞力密 集度高,無形中提高生產成本,薑田的整地作隴與採收,完全以人工 方式進行,因為薑田的整地方式特殊,目前並無機械化設備可以代替 人工,且薑種在畦溝裡,日後經過多次人工培土,才漸漸將溝填帄, 採收上則必須利用人力挖掘,再剪除莖葉部分,薑產業對人力成本之 依存度高,且生產面臨許多瓶頸下,農民投資風險極高,致使競爭力 不斷下降。本場張致盛場長就任後對於轄區內的地方主要特色作物產 業相當重視,特別指示針對薑產業進行輔導與栽培改進技術,期能改 善現有薑產業的困境,使台灣生薑產業再現新活力。

                                                                                                                                                                                            文章來源: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台灣生薑生產模式與瓶頸

↑ TOP

  • 相關連結
  1. 台灣生薑生產模式與瓶頸
  2. 薑病蟲害與肥培管理技術資料
  3. 臺灣生薑產業現況
  4. 薑良好農業規範(TGAP)

↑ TOP

 

 

 

 

 

2024 © Lanlix 聯利農業科技 隱私權政策
0
購物車

資料傳送中,請勿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