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管理 > 蕹菜(空心菜)

一、前言

二、栽培管理要點

三、栽培品種

四、田間水分管理

五、結語

六、相關連結

 

  • 前言

     蕹菜(Ipomoea aquatica)別名空心菜,是旋花科甘薯屬一年生或多年生蔓生草本植物。蕹菜原產大陸南方熱帶多雨地區,已有約1,700 年的栽培利用歷史。蕹菜以嫩葉及嫩莖供食用,嫩葉及嫩莖可熟炒、生拌,味道清香淡雅、甘味可口,富含維生素、礦物質,被譽為“南方奇蔬”。蕹菜雖屬淺根系作物,但再生能力強,分旱生及水生二種類型。旱生型莖節較短,莖扁圓或近圓形,中空,色濃綠或淺。水生型莖節較長,節上易生不定根,適於扦插繁殖。

↑ TOP

  • 栽培管理要點

1. 整地及有機肥施用
     設施蕹菜栽培要求生長整齊一致,整地作畦工作務求日後溝灌時能均勻給水,作畦標準為畦面加畦溝寬約1.5公尺。直播蕹菜是速生型蔬菜,對土壤要求較高,宜選擇有機質含量較豐富的砂壤土,由於週年栽培時,一年連作達12次以上,所以需要有機肥增加土壤中有機質含量,改善及提高土壤通透性,避免因多次連作引起的肥力下降、地力變差等問題,促使植株根系發達,生長勢旺,確保產品之品質及產量。且務必維持在每期作採收之後,整地之前施用有機肥。每公頃約500∼1,500公斤,夏季可減少,冬季需增加施用量,建議將有機肥均勻撒後再整地作畦。

2.品種選擇與種子催芽、播種
       蕹菜品種較多,優良品種要具有纖維少、品質柔嫩、味濃及抗逆境性強等特性,且對其早熟性和耐寒性要求較高。近年使用的品種有白骨竹葉、青骨竹葉、泰國通蕹等。平均每0.1公頃種子用量約35∼45公斤,栽培適季適當疏播,寒冷季節密播。此外,蕹菜採種時不同花序部位開花期間隔可達月餘以上,致使種子採收時存有成熟度差異問題,一般而言,種皮顏色越深,成熟度越高,種子發芽率越高,發芽的速度及整齊度也越高,因此同一品種其種子顏色較淺應酌予增加種子播種用量。蕹菜種子種皮厚,播種前要催芽,催芽方法為播種前8∼10天將種子包裝袋打開並在自然陰濕的環境下軟化種皮,約一週後將種子浸於25∼30℃水中約20小時(進口種子由於種子含水量低,可延長為24小時),浸種撈起洗淨後保持濕潤催芽,種子露白(胚根出現)即可播種,覆土後淋足水分。播種可撒播或條播,條播有利於日後採收。冬季低溫期栽培於設施內,晴天白天時可提高溫度5∼10℃,夜間注意保溫,一般最低溫度在15℃以下就應放下溫室四周之塑膠布以利保溫。

↑ TOP

3.施肥管理
       蕹菜栽培期短,播種後15~26天即可採收,因此適當的施肥以供應其生長所需養分甚為重要。直播蕹菜全生長期需追肥2次,目前對於設施蕹菜合理化施肥方式,建議使用有機複合肥料為主,建議第一次追肥施用台肥有機複合肥料寶效1號(N- P2O5-K2O-OM =11-11-11-30),每0.1公頃15∼20公斤;第二次追肥施用台肥有機複合肥料寶效5號,16-8-12-3(氧化鎂)(有機質50﹪),每0.1公頃20∼25公斤。惟為減少土壤鹽分的累積,化學肥料施用量應儘可能降低,或部分以葉面施肥取代。

↑ TOP

4.灌溉及通風
       蕹菜為半水生性蔬菜,為確保莖葉柔嫩及提高產量,灌溉極為重要,一般而言,在秋冬季冷涼期間,約每隔2∼3天全園灌水一次,高溫或乾旱季節則要求每天早晚各灌水一次為佳。蕹菜雖適於高溫環境,惟夏季設施蕹菜栽培,常因設施內蓄熱及分佈不均問題嚴重,造成設施內栽培生長無法整齊一致,必需注意維持設施內適當通風及換氣,以提高生長整齊度;在寒冷乾燥季節,為確保避免低溫傷害,可於生長期覆蓋保溫維持植株正常生長。

↑ TOP

5.病蟲害防治
      栽培期間發生之病害有猝倒病、根瘤線蟲、白銹病及葉斑病,以土壤性病害之猝倒病及根瘤線蟲較嚴重,猝倒病由Rhizoctonia solani所引起,造成苗期之倒伏,猝倒病全年皆可發生;而根瘤線蟲主要發生於留椿(宿根)栽培者,造成葉片黃化徵狀,嚴重時生長勢衰弱,植株矮化,甚至死亡,拔起地下部,根部產生根瘤。設施栽培業者使用直播栽培較少發生根瘤線蟲問題,但因多年連作栽培後土壤也有問題,專業栽培者會於冬季使用土壤蒸氣消毒,減少連作障礙,而應用熱蒸氣進行土壤消毒,是以管路導引熱蒸氣至土壤中,提升土壤溫度達80 ℃,消毒1小時左右,再進行播種工作,惟處理時間受土壤鬆散度及溫濕度影響甚大,建議預施行蒸氣消毒,土壤應於土壤微濕時立即耕犁鬆土,確保最多團粒結構,有利於蒸氣向下灌注於土壤深層內,且土壤微濕更有利於蒸氣熱傳導。藥劑防治請參閱植物保護手冊。

↑ TOP

6.採收
      當蕹菜植株長至30∼40cm以上時,約在本葉第5∼6枚展開葉時,即可開始分批採收。採收時整株拔起,立即去掉黃葉、子葉及病蟲斑葉,再以橡皮圈綑綁成一小把,以水洗去根部泥土後,則可包裝等待出貨。也可以採用割收,省卻沖洗根操作,直接包裝出貨,採收後殘留的根莖,直接翻入土中。雖然蕹菜可以連續割收多次,但因為從側芽重新長出的葉片會變寬,莖部纖維變多,植株生長參差不整,生育期約需要一個月,有生育期長及品質劣化的問題,所以設施均以一次採收的栽培方式生產。蕹菜屬於寒害敏感型的蔬菜,儲藏在10℃以下會發生葉片褐化及葉上有凹點的寒害現象,低溫下短暫的儲藏1∼2天,病癥不明顯。

↑ TOP

  • 栽培品種

       蕹菜依其結子與否分為子蕹及藤蕹兩個類型,本省栽培品種以藤蕹為主。若依株型、莖葉色澤、莖部刺瘤有無及葉型分類,則大葉形有白骨及青骨大葉種,中葉形有白骨及青骨竹葉種,小葉形有細蕹及柳蕹等,茲就目前栽培品種介紹如下:

1.青骨大葉種
以屏東尖葉青骨蕹菜最具代表性,此外,尚有朴子大蕹、大管蕹菜、大葉蕹菜等地方品種。本群屬早生系統,葉形短闊長卵圓形且寬大,旱地栽培在播種後20~30天即可全株採收,且因扦插再生能力強,每一莖節均有不定芽,也適合水生栽培。對肥料吸收力很強,全年約可採收6~7次,產量高,品質優,極受消費者喜愛。植株開白色花,抽苔較白骨大葉蕹菜慢,耐寒性差,溫度低時須保溫生產,須在南部採種,其種子產量較高。

↑ TOP

2.白骨大葉種
有白蕹、青葉白骨、黃葉蕹菜及清水白骨等地方品種。葉與莖均呈淡綠色,葉形短闊長卵圓形。早生,較適宜水生栽培,旱地栽培自播種後20~30天即可全株採收,且再生能力強,產量高,全年約可採收7~9次。植株開白色花,抽苔較骨青骨大葉蕹菜早,耐寒性比青骨大葉蕹菜稍強,須在南部採種,其種子產量較低。

3.竹葉種
主要分佈於台中以北地區,早生,植株較為短小,爬蔓力中等,植株花白色中型,葉呈倒卵形或竹葉形,耐寒力較強,品質佳,產量高。北部地區通常採用旱地栽培,自播種後20~30天即可全株採收,再生力強,採割頻度高,中部地區以採割為主。

4.小葉種
俗稱香蕹、柳葉蕹或正相思葉蕹菜,屬較晚生型,耐寒力極強,葉短呈披針形而狹小,莖纖細色綠,花白色小型離瓣,爬蔓力弱。產量稍遜於大葉種及竹葉種,目前只有北部地區有零星栽培。

5.桃園1號
   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於民國84年從竹葉種選出之桃園1號,植株屬直立性,葉片狹長、葉色濃綠、葉柄短、節間較短、葉數多、莖部刺瘤少,扦插再生能力強。全年約可採收6~8次,產量高,開白色花,種子須在南部採種,種子產量一公頃約140~150公斤。

文章來源:台南區農業改良場農業專刊

↑ TOP

  • 田間水分管理

      土壤水分管理對於空心菜栽培非常重要,需要穩定充足地供給土壤水分,水分灌溉管理方式以淹灌、滴灌或噴灌均可。目前以淹灌為主要灌溉方式,通常在種子撒播後淹灌至畦面濕潤,再將多餘地表水排除,一星期後再行灌溉一次,而實際灌溉次數可依土壤水分含量再行調整。通常生育期間,砂質壤土灌溉次數會較壤土及坋質壤土多1~2次,因此總施肥量應增加20~30%,以追肥方式多次分施。若利用土壤水分張力計進行監控時,當20公分土壤水分張力計數值達20~25 kpa或分巴時即可再行灌溉。大部分坋質壤土且有機質含量少於3%的田區,常因土壤團粒構造不良,土壤易結皮且密實,排水狀況差,導致根系呼吸不良而生長不整齊,影響產量品質及採收。雖然空心菜不怕浸水,但過量的積水應盡速排除,以提升品質及採收一致性,而最治本的方法還是多施用植物粗纖維含量高的腐熟有機堆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以改善土壤的團粒構造,並增加土壤的通氣排水性。

↑ TOP

  • 結語 

       空心菜含豐富的維生素及礦物質,是低熱量高纖維的營養蔬菜,不但能幫助消化,還具有降血壓的功效,在尤其重視健康安全的現代飲食中,更是廣受消費大眾喜愛的蔬菜。為因應逐年增加的栽培面積,正確適當的空心菜栽培管理不僅使產量穩定、品質提升,更可以為栽培的農民創造更多的利潤,讓生產永續經營。

文章來源:農業知識網-空心菜設施栽培合理化施肥

↑ TOP

  • 相關連結
  1. 空心菜設施栽培合理化施肥
  2. 植物保護技術專刊系列4(蕹菜),P5-6
  3. 設施蕹菜週年生產

↑ TOP

 

 

 

2024 © Lanlix 聯利農業科技 隱私權政策
0
購物車

資料傳送中,請勿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