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屬百合科百合屬植物。目前栽培的百合大多是經過人為雜交選育出來的品種,主要有三大類:鐵砲雜交型百合(Longiflorum hybrid)、亞洲雜交型百合(Asiatic hybrid)、及東方雜交型百合(Oriental hybrid)。台灣百合分布範圍極為廣泛,北從龜山島,南至鵝鑾鼻,位於全島海平面至高海拔山也開闊處均有其蹤跡。百合原產於亞洲、北美及歐洲,共有96種,由於其具有清新亮麗、花大、清香等特性,深受大家喜愛,又因鱗莖易於運輸,栽培容易,種類繁多,因此在世界花卉交易市場上,早享有盛名,並歷久不衰。目前商業栽培的品種可分鐵砲型、亞洲型、東方型及它們之間的雜交種。隨著消費水準的提高,種植面積逐年增加,民國88年農業生產統計,面積已達245公頃,生產量為5,223,000打,產值達474,248,000元。主要產地集中在南投、臺中一帶,每年的九月到翌年三月為主要產期。
文章來源:(摘錄自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物(二),P585)
合對土壤適應性廣,但宜選擇土質疏鬆、通長性及排水性良好之土壤為佳,土壤酸鹼值在6.0-7.0之間(低於5.5或高於7.5均不宜),強酸或強鹼性土壤均需在種植前加以改良;需水量及需肥量均不大,對鹽類敏感。
百合生長最適合度為15-20度之間,25度以上則花的品質下降,8度以下則生長停頓。適合的光照強度約為25000呎燭光。本省中部的秋冬季及早春季節極適合於百合生長。
亞洲型百合生長期較短,大約2-3個月時間即可完成一次切花生產,東方型百合生長期較長,約需3-4個月;因此在台灣平地從9月中旬一直到翌年3月中旬皆可種植,若要生產夏季切花,則需選擇海拔600-800公尺以上之地區,否則生產之百合切花品質不佳,並且盲芽率會相對地增加。
種球繁殖
百合球根大量繁殖,一般是採用鱗片扞插的無性繁殖法,種子繁殖要到第三年才會開花,而組織培養法,則在繁殖無病毒母本或新品種時採行。
有些百合品種亦可利用珠芽或莖生小鱗莖(俗稱木子)來培育種球,但鱗片扞插法簡單而有效率,廣為企業化生產所採從,在歐美經過多年研究之後,如今已建立了很好的生產流程,例如亞洲百合鱗片剝下來浸漬殺菌劑陰乾後,以濕泥炭苔包裹,放在恒溫箱中,先以23度處理6週,再以17度處理4週,最後以5度處理12週,即可使鱗片產生小球,這些小球取出定植一季後長大變為年生球,次年再培養一季即可收穫切花(即所謂商業種球)販售。
台灣花農向國外主要百合生產國進口一年生小球(以公斤論價,比較便宜,故俗稱公斤球),再經過培養一季後,也能養成周徑12-14公分以上的開花球。
種球冷藏處理技術
百合種球屬於無皮鱗莖,由於包被的鱗片並不完全閉合,表面亦無一層皮膜保護,所以由地下挖掘起來之後很容易失水乾枯,造成貯藏上極大不便,一般是將百合鱗莖埋在濕的泥苔中加以保存,正確的做法是百合鱗莖(一般稱為種球)掘起後,用手去除部份老化腐敗萎縮的老鱗片,拔掉萎黃的花莖殘體,根部全部剪除,之後浸漬1500倍免賴得(如億力)水溶液30分鐘,取出陰乾後準備冷藏。
為方便搬運,可用塑膠籃框做冷藏容器,先在籃子裡舖一層塑膠布,上撒一層濕泥炭苔做為襯底,然後以一層百合種球,一層濕泥炭苔,如此放到整籃滿後,再以塑膠布包起來,上面打一些小洞以透氣,完成之後可以放進冷藏庫中貯藏。冷藏庫的溫度,如果是為打破休眠作促成栽培,則設定為5度,倘若是為了長期貯藏,則設定在0~-2度之間。
促成栽培
百合開花特性與其他球根花卉頗為不同,在種球養成時期,其短縮狀的莖盤深埋在地下,呈橫向生長,鱗片數目不斷增加,種球乃得以肥大,生長過了一段時間後,地上部開始萎黃,種球暫時停止生長,此時需要一段時間的低溫,打破其休眠狀態,其短縮莖才轉為縱向生長,向上抽出花莖,在遇到合適的溫度時,莖頂開始分化出花芽。百合此種特性,特別容易做促成栽培,以調節開花期。
一般百合種球由田間收穫後,以5度處理即可打破休眠,處理時間須視栽培品種及栽培目的而定,對低溫為短需求性的品種如Asterix、Cadillac、prominence、San Francisco、Unique、Yellow Blaze 等,處理5-6週即已足夠,對低溫為長需求性的品種,則至少要處理6週以上,東方型百合Casa Blance 、Star Gazer 一般為長需冷性,至少需要處理10週以上。而一般鐵炮百合品種則處理8-10週即已足夠。
同一個品種百合,低溫處理時間愈久,則從定植後到開花所需時間愈短,例如Prominence 品種,低溫處理3週時,開花所需時間為127天,4週時為109天,5週時為91天,6週時為88天。明瞭這個原理,即可訂定栽培曆,設定開花期,而達到調節花期的目的;但必須注意栽培季節的氣候變化,如溫度及光照之因素亦會影響開花期。至於植株高度,通常不受低溫處理時間長短影響,而與種球大小及種植當代生長環境有關係,同一個品種,大球的花莖比小球的要高,弱光下生長比強光下生長的要高,高溫下生長的植株會比較矮。
1.土壤的選擇與處理:
宜選擇土質疏鬆、通氣性及排水性良好之土壤,土壤酸鹼值在6.0-7.0之間(不可低於5.5或高於7.5),強酸或強鹼性土壤均需在植物種植前加以改良。東方型百合對土壤酸鹼度極為敏感,超過7.5月上,植株新棄容易發生黃化現象,嚴重時甚至呈白化,如果將酸鹼值調整到7.0左右,新葉黃化象就不會出現。
為避免土壤傳播性病害及根蹣等為害,最好能施行土壤消毒,可以用蒸氣消毒或化學藥劑燻蒸消毒等方法,使栽培土壤不含病原菌及有害生物。
使用化學藥劑(如必速滅)消毒時,先將畦面整平,再將必速滅配成水溶液,平均澆灌在畦上,之後整個畦用塑膠布密閉著蓋起來,使藥劑開始揮發而產生燻蒸清毒作用,便可殺死土壤中的微生物及昆蟲,如此大約要處理7天才可以掀開,掀開後翻鬆土壤,再經過4天左右,讓殘留在土壤中的藥劑完全揮發掉,種球才可以種植,以免產生藥害。
為了避免同一設施栽培過久產生連作障礙,百合亦可採用箱植法栽培,利用長寬高為61*43*24公分的塑膠籃子,裡面放置一半的介質即可介質用3份的田土,加1份的堆肥配製而成,也可採用已商品化的無土介質。介質在調配時應注意酸鹼值,要調到7月下較佳,配好以後也要經消毒處理才可以種植,每籃種植株數,東方型百合為24株。
2.種球處理及定植:
目前百合種球大多自荷蘭進口,種球運來時已先經過低溫處理且已打破休眠,因此必須注意,取到種球時要馬上定植田間不可放置在高溫下過久,否將引起盲芽、落蕾等現象,使得開花受到很大的影響。如果種球還沒萌芽且無法立刻種植,則必須放在0-2度的冷藏室中貯藏,但貯藏時間也不宜超過10日,否則鱗莖即開始萌芽,當芽長至1.2-2.5公分時,花原體已經形成,這時不正常的溫度變化均會影響以後的開花品質,因此不可不慎。
百合種植深度為其種球高度的2-3倍,視栽培季節及種球大小而定,行株距約12*12公分,依種球大小再適度的調整栽植距離,一分地約種植30000-40000個種球。
3.光照條件:
百合栽培所需光照強度約2500呎燭光,溫帶地區,在冬天光照不足時,可能會發生落蕾落花象,所以需要選擇較耐低光度的品種來栽培,但在本省的長候條件下,這種現象並不多見,反而在這個季節最適合於種植百合。在臺灣較容易發生的情形是,初夏光照太強,引起植株生育不良,黃化或矮化,其花芽分化不完全,盲芽、落蕾、落花情形較為嚴重,因而影響切花品質,所以有時要加以遮蔭,一般而言採用50%黑色遮光網即可,但遮蔭的程度則依品種及栽培時節而定。
4.溫度條件:
一般百合生長的最適夜溫是10-15度,日溫25度以下,栽培期間若是溫度變化太大,易引起葉燒病。在溫度較高的季節,應儘量低土溫或作畦面遮蔭。
5.水分管理:
百合定植於田間後,土壤必須徹底澆濕,以後生長期間只要保持土壤濕潤狀態即可(不是淹水狀),由於百合種植時通常採用作畦栽培,其根部屬於淺根性,澆水時宜採用噴灑法給水,不可用溝灌法,以免浸水太久使根部缺氧,畦面也切忌太濕,以免引起根腐爛。
6.設立支撐物:
有些百合品種植株較高,容易倒伏折斷,所以必須立支柱保護,比較省工辦法,在種球定植後,長到一定高度時架設栽培網(如菊花網),讓百合的莖自然的從網洞中穿出,由於有網繩保護,百合植株就不會伏。
7.百合花採收適期:
當百合花序上最底下的第一朵花轉色後,就可以採收,太早採花朵發育不好,會影響開花品質,太晚採花已開放不好包裝,花瓣容易受傷。
台灣百合於平地8月定植至隔年1月,成活率95%,至5月仍有87%,然至7月時遽降至59%。此結果顯示平地田間種植之台灣百合經梅雨季節及高溫等因素,造成灰黴病病害蔓延,其傳播途徑借風力與雨水及昆蟲散播病原,感染部位主要為花器及葉片,而造成葉枯病癥。防治方法主要利用藥劑防治,請參照當年度防檢局推薦藥劑或植物保護手冊。
文章來源:(摘錄高雄農技報導-台灣百合栽培繁殖技術)
百合已成為世界花卉生產的重要產業之一,其發展趨勢已逐漸邁向多元化、國際化的行銷路徑。在農業開放自由化 的今天,掌握地區優勢,並開發適宜本地的生產技術,將是增加農業競爭力的不二法門。臺灣本為百合的原生地之一,氣候條件相當適合百合的生長,若能進一步提 昇產業技術,開發出適宜本地百合之生產模式,減低對進口球的依賴及降低生產成本,臺灣成為百合王國將指日可待。
文章來源:(苗栗改良場-百合栽培管理技術)
資料傳送中,請勿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