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由於生長習性之特殊,開花授精後子 房柄向下伸長入土而後結實,故又名土豆。為 營養成分高且是一種很好的植物性蛋白質來 源,“本草綱紀拾遺”中謂「花生有悅脾和 胃,潤肺化痰,滋養調氣,清咽止痰之功效」 故又稱長生果。花生原產於南美洲秘魯和巴 西,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航行中,將花生帶入西 班牙,之後傳播世界各地,但2007年陝西漢陽 陵博物館發表「在漢陽陵中發現中國最早花 生,20多粒碳化花生身分被確定,但用途及來 源-外來種?原產地?大量種植?或野生? 仍無法確認」,花生相傳明朝 (即16世紀後半) 期間,傳教士將花生引進福建和廣東栽培,爾 後漸次擴散至中國沿海地區栽培,臺灣之花生 大概於明朝萬曆年間 (約1576∼1691) 由閩粵 傳入,荷、鄭時期已有花生栽培,在18世紀初期,花生已成臺灣普遍種植之農作物,首任巡 臺御史黃叔璥曾描述:「田中藝稻之外,間種 花生 (俗名土豆);東月收實,充衢陳列,居人 非口嚼檳榔,即啖花生;童將炒熟者用紙包 裹,鬻於街頭,名花生包」。18世紀中葉之 後,臺灣全島皆有栽種花生、販售,及至日治 初期,花生栽培面積已甚可觀,據民國前12年 之記載,栽培面積已達11,598公頃,所栽培之 品種亦多自中國引進。
花生由於耐旱性強,年雨量600公釐以下 地區,自北緯45°至南緯45°均可栽培,其中亞 洲地區栽培最廣,印度及中國為最主要產區, 由於對土壤選擇性不嚴,生育期間不長,管理 容易,為臺灣地區主要雜糧作物之一。花生籽 粒營養價值高,且用途廣泛,所以栽培地區也 很廣,近年來全世界每年栽培面積約有2,654 萬公頃,生產量4,392萬公噸,非洲 (1,440萬公頃) 及亞洲 (1,080萬公頃) 栽培面積合計占94.97%,印度栽 培面積469萬公頃居亞洲之冠,中國次之 (463萬公頃),但生 產量以中國最高達1,655萬公噸佔全世界37.69% (FAO, 2014)。 臺灣花生栽培面積在1970、1971年曾高達10萬公頃,而後受 國外廉價食用油 (大豆油) 原料進口之影響,使得油用花生用 途日趨減少,此外,用途也改變,因而栽培面積及年產量逐 年減少,加入WTO後,為降低市場衝擊更是宣導農民降低栽 培面積,維持花生產業發展,避免產銷失衡,花生近十年面 積控制在19,000公頃至24,500公頃,年總產量46,000∼71,000 公噸。其中以雲林縣栽培最多 (約佔75∼80%),彰化縣次之 (約佔16∼19%)。花生種植農戶數估計53,000戶,產值估計 21∼25億元 (農糧統計)。一年二期作 (春作、秋作) 栽培,目 前栽培的主要品種有臺南選9號、臺南14號、臺南16號、臺南 17號、花蓮2號及地方品種紅仁、黑仁及花仁等品種,其中臺 南14號為最主要栽培品種佔全國生產面積達70%以上。
花生為一年生豆科 (Leguminosae),花生屬 (Arachis) 草本植物,已正式定名的有23個種, 其中只有Arachis hypogaea L.為栽培種;染色體 數2n=40,通常種子 (仁) 無休眠性 (少數品種有 休眠性),種子 (仁) 形狀、大小及種皮顏色變異 甚大;種子 (仁) 之形狀有三角形、桃形、圓錐 形、橢圓形、圓柱形等。 品種間種子大小差異很大,主要受遺傳及 栽培環境影響,其大小約為0.2至2公分間,通 常以飽滿種子的百粒重表示花生品種的種子大 小,百粒重在為80g以上為大粒種,50∼80g為 中粒種,50g以下為小粒種。 種子近尖端部分種皮表面有一白痕為種 臍;種皮顏色更是豐富,有白色、乳白色、淡 粉紅色、粉紅色、淡紅、玫瑰紅、褐色、棕 色、深紫色等,以淡粉紅色品種最多,由於種 皮富含多種高抗氧化物質,具保護作用,防止 有害微生物侵害,但易與周遭光線及空氣中的 氧產生氧化現象,使得顏色變深,因此新鮮種 子種皮多呈鮮明,隨著儲藏時間而逐漸呈暗色 (如淡粉紅色→肉色→淡褐色→褐色→深褐色), 有些品種種皮出現白色裂紋,與種皮結構有關 外,生育後期土壤乾、濕變化環境亦會影響。 一般選用健全種子作種,種子播種後,通 常在溫度28℃以上,水分適宜狀況下,約24小 時後即可發芽,花生的根屬軸根系,主根上長 有支根,支根上有根毛,與根瘤菌共生形成根 瘤結構,可固定空氣中之氮素,供給花生植株 所需氮肥使用。
花生主莖多為直立,莖上具有白色茸毛, 茸毛疏密因品種而異,一般主莖有15∼25個節 間,莖色通常為綠色,但有些品種莖上含有花 青素,使莖呈現暗紅色。 花生葉為小葉羽狀複葉,包括4小葉,小 葉兩兩對生,著生於葉柄上端的葉軸上,小葉 葉形分為橢圓形、長橢圓形、倒卵圓形、寬倒 卵圓形4種,葉片顏色可分為黃綠、淡綠、深 綠和暗綠等。 花屬蝶形花,由葉腋生出,花瓣顏色以 黃色最為常見 (如臺南選9號、臺南10∼15號 及臺南18號等),其次為橙色 (如臺南16、17 號)。雄蕊10枚,大部分品種其中2枚退化,僅 8枚具有產生花粉之能力,花藥長度外觀可明 顯區分為短、長各4個,雌蕊以短子房柄著立 於花托之上,花柱細長,自花授粉;花生開花 數目之多少,會依品種、氣候及栽培管理技術 而異,直立型品種每株開花數220∼520朵,平 均約320朵;而匍匐型品種每株開花數830∼ 1,700朵,平均約1,050朵。開花數相當多,但 結實比率卻很低,能授精結實的有效花約為 3%∼10%之間,主要與環境土攘、氣溫、雨 量及栽培方法有很大關係。 臺灣花生自播種後至始花期為21∼35天 (春作約30∼35天,秋作約21∼24天),平均每 天開花數目,由少而多,再由多轉少,開花部 位由下而上,依目前正常生育狀況及氣候條 件,開花期多集中始花後10∼14天 (俗稱頭次 (批) 花),其後也會因栽培管理而有差異,或 多或少有些零星開花現象,但多屬無效花或俗稱二次 (批) 花 (即使完成授粉,發育成莢果,採 收時多屬發育尚未完成之不成熟果)。 正常狀況下清晨開花時即完成受精後之花, 其花冠與花柱均在1∼2天內凋落,約5∼7天即可 見子房與花托間之部位,伸出子房柄。伸長子房 柄隨即向地伸長,其頂端插入土中約2∼7公分處 橫臥發育形成莢果,最初是從基部膨大,漸次擴 至先端。莢果殼表面通常具網紋,或細或粗莢果內含種子1∼5粒,依品種特性而定。 莢果形狀有普通型、斧頭型、葫蘆型、 蜂腰型、蟬型、曲棍型及串珠型。目前國內 品種特性以植株直立、莢果普通型 (每莢內 含2或3∼4粒種子,果腰淺或中等) 為主,莢 果殼紋淺∼深皆有,細者如臺南選9號、臺 南18號,中等者,如臺南11號、14號等,深 者如臺南16號、17號。
花生適應性很廣,對土壤及氣候條件之要求不嚴,自北緯45°至南緯45°之地區 均有花生栽培。
一、土壤
花生為耐旱、耐瘠之作物,對土壤要求並不嚴格,但最佳栽培之理想土 壤為排水良好之壤質砂土、砂質壤土或砂質黏壤土。此種土壤質地較為鬆散 之土壤,有利於花生子房柄深入土中膨大成莢果,且收穫時較容易,莢果較 不易殘留於土中造成產量損失。砂質含量大於80%之土壤水分保持不易,易 造成土壤過份乾燥,再加上養分之關係,並無法獲得較佳產量;黏重土壤有 機質較高,花生植株生育良好,開花及授粉高,產量也較高,但採收時莢果 殘留土中損失較大,而且若排水不良果、莢黑斑病較易發生。栽培花生土壤 酸鹼值在pH值5.5∼7.5均可生長,但以微酸性之土壤 (pH5.8∼6.2) 加上適量 之鈣及三要素,則最為理想。土壤過酸時常造成花生發育不良,莢果生長受 阻,施用石灰可提高pH值。鹽分含量多之土壤,易使花生根部及根瘤菌之生 長不良,降低產量。
二、雨量
花生雖屬旱地作物,仍須充足水分以供發芽所需,始花期至種子生成初 期,也需要相當水分以供養分之分解及吸收。生育中每月雨量在200∼300公 釐,分佈均勻,花生生長優良,產量佳。開花時期,降雨過多,則影響開花 授粉;莢果發育需要適當水分,水分過多也常使花生徒長、易罹病蟲害及造 成莢果腐爛,所以雨季應注意排水。
三、溫度
花生為好高溫之熱帶作物,在熱帶地區全年可生長,生育期4∼6個月, 臺灣一年種兩季,屬早熟種生育期105∼135天,發芽時最低溫為15℃,生育 期最適溫度為白天25∼35℃,晚上20∼30℃,累計溫度為3,000°∼3,600°, 低溫則延長生育,15℃以下生長幾乎停止。開花時最適溫度為23∼28℃,若 低於19℃時,或高於30℃時,開花數量減少,授粉不良,嚴重影響產量。
四、日照
花生雖屬於短日照作物,一般來說,對光照時間的要求不太嚴格,臺灣 春作生育期間屬長日照狀態,秋作生育期間初期屬長日照狀態,後期屬短日 照狀態,但在兩期作生育及開花情形差異不大,產量受日照之影響,不如溫 度及雨量重要。
臺灣為小農制度,勞工成本高,為降低 花生生產成本,除了育成高產之優良品種 外,也可改善栽培技術,提供作物最佳之生 育環境,促使品種發揮高產潛能,進而達到 降低生產風險及生產成本,提高產量,增加 收益的目的。 花生生育期短,在臺灣一年兩期作,由 於豆科作物忌連作,早期水利灌溉尚未發達 時,常與甘藷、玉米、棉花、高粱、甘蔗等 旱作輪作,而後在水利灌溉設施發達及其他 高經濟價值作物競爭影響,及稻田轉作政策 推動下,研究結果發現以水稻與花生之輪作 方式最為有利,目前最普遍受農民所採用。 從早期人工播種至機械播種,甚至更精 確真空機械播種,每穴播種一粒;為了促 進發揮豐產潛能,有效之灌溉可大幅提高 花生之產量與品質,長期乾旱會導致花生至 少有50%之減產。同樣地,低窪地或排水不 良處,田區過多之水分,對花生生育、產量及品質也有不良之影響;臺 灣花生生產季節中常易遭受旱害及雨害,因此,經過專家學者長期試驗 與研究,建立出臺灣花生作畦栽培最佳模式,並於1982年正式推廣予農 民使用,由平畦栽培改為作畦栽培,以畦寬100公分 (畦面70公分種植二 行),行株距35×6公分×1株之栽培密度處理較平畦栽培 (行株距30×10 公分×1株) 增產17.6%莢果產量。而後配合花生機械採收之研究與開發,每畦種植2行, 行距30公分,株距調整為8∼10公分,作畦、開溝播種、覆土、鎮壓一次完成。 在機械乾燥方面,使用大型之拖車式乾燥機乾燥,定溫40℃下,可在2∼3天完成乾 燥,乾燥莢果之種子發芽率維持90%以上,而小型箱式乾燥機,定溫40℃下,可在4∼5 天完成乾燥。經由長期的專家學者研究投入,得以促成今日花生產業自整地播種、噴藥 管理、採收、乾燥一貫化機械作業。
一、臺灣主要品種之變革與產銷現況
市場上將花生型態依花序部位及直立與 匍匐性,分為西班牙型 (Spanish type) -分支 少,小粒,種子2粒,葉片大,葉色淡,早 熟,耐病強,直立型。維吉尼亞型 (Virginia type) -分支少,大粒,種子2粒、葉色稍濃, 中早熟,耐病強,半直立或匍匐性。瓦倫西亞 型 (Valencia type) -分支多,葉片小,小粒, 種子3∼4粒、葉色濃,晚熟,耐病強,直立 性。路德型 (Runner type) -分支多,葉片小, 大粒,種子2粒、葉色濃,晚熟,耐病強,匍 匐性。臺灣早期落花生多自中國引進,當時水 利灌溉未興,肥培管理不發達,主要以中晚熟 而耐旱之維吉尼亞品種為主,其後水利灌溉漸 修,土地利用漸趨集約,早熟之西班牙型品種 漸漸取代中晚熟之維吉尼亞型品種。 日治時代為增加供應所需,由臺灣總督府 農業試驗所負責花生增產改良工作,目標均以 增加生產力及油分含量;臺南場於1927年即首 創改良品種,由收集各地栽培之在來種進行純 化分離,1931年選出優良品系,命名「臺南 白油豆1號至5號」,而當年也開啟花生雜交 育種工作,可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育種 材料損失或混種而中斷,臺灣光復後,用途 增多,1946年後由於食用油原料缺乏需要急 增,經濟重要性提高,因此,育種工作倍受重 視,由於主要用途為食用油,育種目標以豐 產、高油脂為首要任務,因此,1961年由越南永隆省引進,以純系選種法自Giay品種中,選 得成熟早、莢果光滑、豐產、高油脂之「臺 南選9號」,於1966年正式命名推廣,栽培面 積曾佔總栽培面績之80%以上,為臺灣花生純 系選種最成功之例子,至今仍維持部份栽培面 積。而後1986年育成莢果及籽粒特大之「臺 南11號」,西班牙型,外觀佳、籽粒飽滿、莢 果成熟一致、兩期作均可栽培、直立且適合機 械採收,推廣後深受農民好評,栽培面積佔總 面積之90%以上,稱霸臺灣長達15年之久,直 到1998年命名「臺南14號」品種出現之後才逐 漸被取代,目前臺灣花生持續維持在19,000∼ 25,000公頃左右,年總產量46,000∼71,000公 噸,至今仍為臺灣主要雜糧作物之一。 由於國人生活習性之改變,降低油料用 油,主要供作鮮食用,在產品利用方式可分成帶殼及脫殼二大類,不帶殼花生加工產品種類 繁多,傳統的油炸或焙炒花生仁是佐餐的良 伴,或加工製成落花生系列產品例如調味花生 等;帶殼花生製品有焙炒、水煮乾燥、蒸煮花 生及冷凍花生等多種產品。臺灣花生加工產品 因原料新鮮、品質優良且具傳統獨特風味, 深受國人喜愛。然而,蒸煮花生估計尚不到 4%。由於蒸煮花生屬高難度技術,低溫冷凍 設備價高,國內具有優良技術之廠商並不多, 大多由個別小型加工廠以大包裝方式分銷於傳 統市場或路邊攤販銷售,其行銷通路固定,很 難擴大。一般鮮煮冷凍花生具有季節性,是以 現採新鮮花生莢果經清洗、蒸煮、急速冷凍加 工而成,保有新鮮美味、營養、方便食用之優點。國內花生主要應用於冷凍產品之品種臺南 14號、臺南17號及地方品種花仁,所以適合蒸 煮花生品種少。面對未來自由貿易發展之趨 勢,將持續朝向與國際市場原料市場區隔性之 加工原料品種調整,如加強選育本土特殊風 味、多元化利用及解決產業加工產品需求技術 瓶頸,開發耐儲存等特性之品種方向發展。
二、目前流通主要品種與特性
花生具有多樣的消費型態,如常見的焙炒 莢果、蒸煮,冷凍莢果及鹽炒籽粒,不同的品 種適合用於不同加工型式。目前主要流通品種 有:臺南選9號、臺南14號、臺南16號、臺南 17號、臺南18號等,以下為各品種特性簡介。
(一) 臺南選9號
植株性狀
屬西班牙型,植株直立,主莖長,分枝數 中等 (5∼8枝),花呈黃色,小葉倒卵圓形,大 而薄淡綠色,莢長約2.66公分,莢殼薄,表面 較光滑,果腰淺,籽粒長橢圓形,種皮薄,淡 粉紅色,無休眠性,千粒重約435公克。
農藝性狀
適於砂壤土、壤土、砂土栽培,早熟。春 作宜於1月下旬∼3月上旬播種,初期生育較 緩,生長勢較其他推廣品種強,始花期約在發 芽後30∼40天,中期生長旺盛,生育110∼125 天可收穫;秋作於7下旬∼9月上旬為播種適 期,初期生育較迅速,發芽後20∼25天進入始 花期,後期則生長停止,生育期95∼105天可 收穫;感染萎凋病及葉斑病。
優點及缺點
產量高適應區域廣,莢殼薄,籽粒飽滿, 剝實率高,炒熟後風味佳,口感細緻,香味獨 特,1968年選育命名推廣,為1986年臺南11號 育成推廣前的主要栽培品種,至今仍有特定消 費族群所喜好,屬小粒種,產量不如臺南14號 穩定,機械採收時,因子房柄較不易脫落,子 房柄等夾雜物較多,且莢果較易在土中發芽。
(二) 臺南14號
植株性狀
屬西班牙型,植株直立,主莖長,分枝數 中等 (5∼8枝),花呈黃色,莖呈淺綠,小葉呈 倒卵圓形,莢形大且有網紋,略有腰,中筒 形,籽粒為長橢圓形,種皮淡粉紅色,不具休眠性,春作千粒重707.3公克,秋作為681.1公 克。
農藝性狀
適於排水容易,含適量有機質的砂質壤 土,不適宜黏重土壤栽培。春作宜於1月下 旬∼3月上旬播種,出土後30∼40天進入始花 期,生育120∼135天即可收穫;秋作7月下 旬∼9月上旬播種為最適,出土後25∼30天即 進入始花期,生育105∼120天即可採收。
優點及缺點
開花結莢較集中,脫莢容易,適合機械收 穫,不適於黏重土壤栽培 (機收莢果淺留在土 中較多),在自然發病情形下,葉部病害耐性 略佳,屬抗病品種,莢果與籽粒均大,外觀品 質風味及組織均佳,屬大粒種,自1998年命名 推廣,迅速取代臺南11號後,成為市場最主要 栽培品種,佔全國約百分之70以上之種植面 積,為目前國產花生加工產品最主要原料來源 之品種,香味口感略差於臺南選9號,與國際 市場原料區隔性略嫌不足,未來如開放自由貿 易後面對進口衝擊影響較大。
(三) 臺南16號
植株性狀
屬瓦倫西亞牙型,植株直立,花呈黃橙 色,分枝數少 (3∼4枝),葉呈深綠,小葉呈長 倒卵圓形,莢形大且網紋深而明顯,每莢含 3∼4籽粒,籽粒為長圓桶形,種皮黑 (深紫) 色,不具休眠性,春作千粒重432公克,秋作 為432公克。
農藝性狀
適於排水容易,含適量有機質的砂質壤 土,不適宜黏重土壤栽培。晚熟,春作宜於1 月下旬∼3月上旬播種,出土後35∼40天進入 始花期,生育130∼150天即可收穫;秋作7月 下旬∼9月上旬播種為最適,出土後25∼30天 即進入始花期,生育120∼135天即可採收。
優點及缺點
植株植立,脫莢容易,適合機械收穫, 不適於黏重土壤栽培 (機收莢果淺留在土中較 多),在自然發病情形下,葉部病害耐性佳, 屬抗病品種,籽粒中等,果莢長而外觀優美, 種皮顏色獨特,品質風味及組織均佳,焙炒後 口感香酥,適合做帶殼焙炒加工原料,唯產量 不及臺南14號豐產穩定,且植株高度較臺南 選9號、臺南14號高、易倒伏,田間栽培管理 過程,對生長抑制劑使用依賴性高。2008年命 名,2010年、2014年陸續完成品種技術轉移民 間推廣及利用。
(四) 臺南17號
植株性狀
屬瓦倫西亞牙型,植株直立,花呈黃橙 色,分枝數少 (3∼4枝),葉呈深綠,小葉呈長 倒卵圓形,莢形大且網紋深而明顯,籽粒為長 圓桶形,種皮具深紫/肉色相間斑紋,不具休 眠性,春作千粒重443公克,秋作為434公克。
農藝性狀
適於排水容易,含適量有機質的砂質壤 土,不適宜黏重土壤栽培。晚熟,春作宜於1 月下旬∼3月上旬播種,出土後35∼40天進入始花期,生育130∼150天即可收穫;秋作7月 下旬∼9月上旬播種為最適,出土後25∼30天 即進入始花期,生育120∼135天即可採收。
優點及缺點
植株植立,脫莢容易,適合機械收穫, 不適於黏重土壤栽培 (機收莢果淺留在土中較 多),在自然發病情形下,葉部病害耐性佳, 屬抗病品種,籽粒中等,果莢長而外觀品質 風味及組織均佳,蒸煮後口感Q綿,為目前蒸 煮、冷凍鮮食花生主要原料來源。與臺南16號 相似,產量不及臺南14號豐產穩定,且植株高 度亦較臺南選9號、臺南14號高、易倒伏,田 間栽培管理過程,對生長抑制劑使用依賴性 高。2008年命名,2010年取得品種權,2011、 2014年陸續完成品種技術轉移民間推廣及利用 。
(五) 臺南18號
植株性狀
屬西班牙型,植株直立,主莖長,分枝數 中等 (5∼8枝),花呈黃色,小葉倒卵圓形,大 而薄淡綠色,莢長約2.66公分,莢殼薄,表面 較光滑,果腰淺,籽粒長橢圓形,種皮淡粉紅 色,不具休眠性,春作千粒重652公克,秋作 為551公克,剝實率高。
農藝性狀
適於砂壤土、壤土、砂土栽培,早熟。春 作宜於1月下旬∼3上旬播種,初期生育較緩, 生長勢較其他推廣品種強,始花期約在發芽後 30∼40天,中期生長旺盛,生育110∼125天可 收穫;秋作於7月下旬∼9月上旬為播種適期, 初期生育較迅速,發芽後20∼25天進入始花 期,生育期95∼110天可收穫。
優點及缺點
開花結莢較集中,脫莢容易,適合機械收 穫,不適於黏重土壤栽培 (機收莢果淺留在土 中較多),在自然發病情形下,葉部病害耐性 略佳,屬抗病品種,莢果與籽粒均大,外觀品 質風味與臺南選9號相近,口感細緻,香味足 且大粒,產量高、穩定,2012年命名,2015年 取得品種權並完成品種技術轉移民間推廣及利 用。
花生性喜高溫,生長較不受日照長短及雨 量分佈的限制,土壤以富含有機質的砂質壤土 或壤質砂土為宜。花生莢果的發育與產量,主 要受品種、病蟲害、環境和管理等因素的影 響,目前除少數小面積零星栽培田區,仍使用 平畦栽培外,其餘田區普遍以機械作畦栽培為 主,並注重肥培與病蟲害管理,收穫以國產花 生聯合收穫機採收,經日曬或輔以機械乾燥, 然後包裝貯存或直接交由加工廠進行產品調 製。茲就栽培管理上所需注意的事項提供參考。
一、整地
在前作物收穫後,即清除田間之殘株或雜 草後翻犁一次,在播種前1∼2天,且土壤略濕 潤時,均勻撒施有機質及基肥後再耕犁一次, 如土壤屬偏黏性之土壤,宜多耕犁乙次,避免 土塊過大,發芽不整齊或缺株率偏高風險。整 地後即行開溝及播種,若採用真空機械作業, 則可一次完成作畦、播種、覆土、及鎮壓工 作。
二、種子預措
應選用飽滿完整之上期作收穫新鮮種子, 播種前宜先進行發芽率測定,以確認種原品 質,發芽率檢測,可取適當的花盆或具排水功 能容器,內置10∼15公分以上厚度之砂土, 充分澆水後再鬆開沙土乾燥,隔天取30∼50 顆播種用種子播種於土內,播種深度約3∼5 公分,覆土後鎮壓,7∼10天後,觀察其發芽 率,發芽率至少需在85%以上,才算是適用種 原,如發芽率偏低,則建議更換新種原。為 提高種子田間發芽率,可在播種前以40%腐 絕 (Thiabendazole)、50%依普同等可濕性粉劑 (Iprodione) (每公斤種子使用0.5克) 拌種消毒, 詳細使用藥劑種類及方法,可參考行政院農業 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編製之「植物保護 手冊」(http://www.tactri.gov.tw/wSite/ct?xItem= 3691&ctNode=333&mp=11)。
三、栽培密度及播種量
栽培密度及播種量依花生品種而異。西班 牙型 (直立性) 品種,作畦栽培一般每畦種植 兩行,畦寬93∼100公分,行距為35公分,株 距為8∼10公分,每穴播一粒為宜。播種量則 可依種子千粒重、發芽率、行株距之大小及每 穴粒數予以估算,估算公式為:播種量 (公斤 /公頃) = (100×千粒重×每穴粒數)/(行距× 株距×發芽率)。種子較小者如臺南選9號,每 穴播精選種子準1粒,機械播種則每公頃之播 種量約需100∼120公斤,種子較大者如臺南14 號,則需140∼160公斤/公頃。每公頃維持在 200,000株∼250,000株。
四、施肥
可參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編製之「作物施肥手冊」。一般推薦之每公頃肥料施用量為 氮素20∼40公斤,磷酐45∼60公斤,氧化鉀40∼80公斤。前作物為甘蔗、飼料玉米、青割玉米、 高粱等作物時可多施氮肥,前作物為甜玉米、大蒜、馬鈴薯、豆科及蔬菜作物時,宜少施或不施 氮肥。磷酐及氧化鉀則可依土壤中有效磷及有效鉀含量做適度調整。相關土壤肥分測定值區分及 施肥
五、田間管理
(一) 雜 草 管 理
花生生長初期與雜草競爭能力弱,故雜草防除非常重要。播種前 如前期作雜草過多時,可考慮於播種前將接觸型殺草劑噴施於田面, 待雜草枯萎後,以曳引機整地後,再行播種。播種、覆土後,可噴施 萌前殺草劑 (如施得圃)以防除初期雜草孳生。生育中期視田間雜草滋 長情形,施行中耕除草1∼2次,或噴施萌後型選擇性殺草劑 (如花生 適用之二合一或三合一殺草劑),殺草劑於雜草株齡愈小效果越好, 開花期∼子房柄伸長期 (結莢初期),儘量避免全面噴施,以避免危害 正常花苞發育及子房柄生長。至於殺草劑的種類及施用方法可參考行 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編製之「植物保護手冊」。
(二) 水 分 管 理
灌溉及排水影響花生產量及品質甚鉅。(1)播種時如土壤含水量 不足或土粒結構過粗,如水源充足,可順利取得,建議可於播種後 1∼2天內進行水分補充,溝灌高度約8分滿,使水可經土壤毛細作 用,滲透到種子周遭土壤,可有效確保田間發芽率與提高發芽整齊 度。(2)開花期∼果莢發育期間為最需要水分時期,適時適當提高土 壤含水量,有利莢果順利發育與成長,對日後種子飽滿及產量有促進 效果,因此,依田區土壤土質特性適時灌溉2∼3次 (如為臺南16號等 多粒型品種,宜再增加1次),溝灌高度可控制在7∼8分滿。(3)籽粒充 實期∼成熟期,植株需水量逐漸減少,適時適量補充水分即可。
(三) 病害及水分綜合管理
花生為好高溫之熱帶作物,在熱帶地區全年可生長,生育期4∼6 個月,臺灣一年種兩季,屬早熟種生育期105∼135天,發芽時最低溫 為15℃,生育期最適溫度為白天25∼35℃,晚上20∼30℃,累計溫度 為3,000°∼3,600°,低溫則延長生育,15℃以下生長幾乎停止。開花 時最適溫度為23∼28℃,若低於19℃時,或高於30℃時,開花數量減 少,授粉不良,嚴重影響產量。
一、花生主要病害
(一) 冠腐病《Aspergillus crown rot》
學名:Aspergillus niger Van Tiegh. Aspergillus pulverulentus (McAlpine) Thom
生態及危害徵狀:
又稱為黑霉病,花生各生育期間均會受危 害,但以發芽期及幼苗期較易受害,播種發芽 後根冠、子葉、莖及下胚軸的組織被病原菌入 侵感染後,初期呈水浸狀而後腐爛,呈淡或暗 褐色,使出土之幼苗在近土表處受害,植株急 速萎凋枯死,造成缺株,莖基部被害處會產生黑色粉狀孢子堆,在乾旱環境下發病較嚴重。 成株期莖部被病原菌侵入危害後,植株之主莖 呈現萎凋,於病斑上亦出現大量黑色的分生孢 子堆,致全株枯死。病原菌可經由種子和土壤 傳播,花生殼先受感染,剝殼後病菌會附著在 種子表面,若貯藏期間之溫度與濕度適合,病 原菌便會侵入種子內部成為重要的感染源;另 外病菌也可藉由罹病之殘株而於土壤中存活, 成為下期作的重要感染源,適合此病原生長的 環境條件為24∼37℃、相對溼度95%以上、土 壤pH值 4∼6.5,此菌亦耐乾旱,因此高溫乾 燥之夏、秋季容易發生。
防治方法:
1. 播種時田間土壤不要太乾,採取適當灌水可 減緩罹病率。
2. 採收後,果莢要儘快乾燥,且剝殼後宜立刻 播種,以減少病菌感染種子的機會。
3. 藥劑防治:可參照「植物保護手冊」登記於 花生冠腐病之防治用藥剝殼拌種使用。
(二) 銹病《Rust》
學名:Puccinia arachidis Speg
生態及危害徵狀:
別名紅菇,本病主要發生於結莢期後發病 嚴重,主要感染葉片、葉托及葉柄,尤以葉片 背面病斑最多,初發病時葉背為針頭疹狀白 斑,葉表面形成黃色小斑點,而後葉背逐漸形 成孢子堆,變為淡黃色而後隨者病斑擴大變成 黃褐色,表皮破裂後釋放出鐵銹色粉末狀孢 子,病斑週圍有一狹窄黃暈,藉由空氣飛散傳 播,可傳播至很遠的距離,嚴重發生時引起葉 片黃化枯萎、落葉,因減少光合作用而引起果莢不飽滿,對產量、品質影響鉅大。20∼25℃ 最適合此病原菌生長,葉片表面有游離水時, 孢子才會發芽及侵入,各個生長期之植株都會 被感染,但好發於生育中後期。
防治方法:
1. 使用礦物油、葵無露等油劑依照推薦稀釋倍 數均勻噴施全株,隔絕空氣與孢子接觸以達 抑制病原菌生長效果,勿在氣溫高於28℃時 使用,以免高溫傷及植物組織。
2. 避免密植,保持通風。
3. 少施氮肥,降低田間濕度。
4. 藥劑防治:參照「植物保護手冊」登記於花 生銹病之防治用藥,並依照其使用方法施藥 及注意安全採收期。
(三) 白絹病《stem rot; Southern blight》
學名:Athelia rolfsii Tu and Kimbrough
生態及危害徵狀:
本病在高溫多濕環境下較嚴重,於花生播 種後引起種子腐爛、不發芽或發芽後萌出地面 不久植株即萎凋枯死,造成缺株,生育中後期 之地下莢果、果柄因受危害而腐爛,被害部褐 變壞疽,上附白色絹狀菌絲,於地表形成放射 狀之菌絲束,後期在菌絲上形成許多淺至深褐 色之菌核,殘存於土壤中或有機質殘體上為主 要傳染源,即使在水田中也可漂浮傳播,難以 去除,發病嚴重時可造成產量、品質重大損失。
防治方法:
1. 降低灌水次數、注意排水,調整土壤pH值 使土壤呈偏鹼性環境,較不利病原菌生長。
2. 改善土壤通氣條件,不施用未腐熟之有機 肥,勿施過多氮肥。
3. 播種前以塑膠布覆蓋土壤1天或翻犁兩次, 利用太陽能產生之高溫殺菌,可降低病原菌 密度。
4. 種植當天以綠木黴菌拌種。 5. 藥劑防治:參照「植物保護手冊」登記於豆 科作物白絹病之防治用藥,並依照其使用方 法施藥及注意安全採收期
(四) 果莢黑斑病 / 莢腐病
學名:Pythium myriotylum Drechsler、 Fusarium solani、Rhizoctonia solani
生態及危害徵狀:
花生果莢黑斑病為多種土壤病原微生物複 合感染所造成之土壤傳播性病害,於花生結莢 後一個月,在未熟之莢果上即發現黑色如針頭 大的小斑點,依莢果上之病斑型態可分為二 類,一為斑點型,於莢果上形成褐色線條型或 斑點型之黑斑,不易擴展或侵入種仁危害,只 影響到莢果的外觀及品質,不會造成產量嚴重 損失;另一為水浸狀腐爛型,侵染莢果及果柄 後,初呈現水浸狀斑點,後漸擴大,被害莢果 易沾粘土壤,土粒不易脫落,有時於病斑上可 見病原菌絲或侵入種仁引起腐爛,致無法收 穫,造成產量與品質嚴重損失,春、秋作之中 後期均普遍發病。
防治方法: 合理化施肥及保 持田區排水良好可減輕 病害的發生。
(五) 根瘤線蟲病《Peanut root-knot nematode disease》
學名:Meloidogyne arenaria (Neal) Chitwood
生態及危害徵狀:
本病原線蟲之二齡幼蟲可侵害花生根部, 形成根瘤阻礙根部生長,嚴重時在根部產生許 多擬似串珠狀根瘤,致使植株地上部生長停止 而呈矮化且葉片黃化提早落葉,病株之莢果及 莢柄也可被害產生腫瘤而呈畸型,嚴重影響產 量及品質。病原線蟲以卵及幼蟲之型態殘存於 土中,經灌溉水、土壤及莢果殘體傳播。
防治方法: 1. 與水稻輪作。 2. 蝦蟹殼粉、蓖麻粕、孔雀草等非農藥資材, 使用方法詳見本場出版之第89期農業專訊< 根瘤線蟲防治實務10問>http://book.tndais. gov.tw/Magazine/mag89/89-5.pdf
3. 藥劑防治:種植前參照「植物保護手冊」登 記於花生根瘤線蟲之防治用藥,並依照其使 用方法施藥。
(六) 葉斑病
褐斑病《Brown leaf spot, Early cercospora spot, Early leaf spot》
學名:Mycosphaerella arachidicola (Hori) Jenk
黑澀病《Leaf spot, Late cercospora spot, Late leaf spot》
學名:Mycosphaerella berkeleyii Jenk.
生態及危害徵狀: 葉斑病通常始見於花生開花期,在生長中、後期形成發病高 峰,褐斑病之發病時期較黑 澀病早,花生葉片初期產生小型壞疽斑,隨病 勢進展逐漸擴大,表面呈現黃至暗褐色斑點, 病斑大小為1∼10公厘,通常有黃色暈環,背 面則為紅褐色至黑色。黑澀病病斑上下表面均 呈黑褐色,邊緣暈環不明顯或無暈環,病斑背 面有明顯黑色小點。病原菌除可危害葉片外亦 可危害葉柄、葉托及莖等部位。此並可經由病 葉及空氣傳播病原,臺灣春、秋作皆容易受危 害,尤其春作梅雨後更易發生,為在春作時花 生已屆成熟期,葉片雖受害,但對產量影響不 大,秋作發生時則因造成提早落葉,對植株產 量及品質影響極大。
防治方法:
1. 注意田間衛生、保持良好通風。
2. 利用輪作,減低感染原。
3. 藥劑防治:參照「植物保護手冊」登記於花 生葉斑病之防治用藥,並依照其使用方法施 藥及注意安全採收期。
(七) 葉燒病《Leaf Scorch》
學名:Leptosphaerulina crassiasca (Sechet) C. R. Jackson & D. K. Bell
生態及危害徵狀: 葉燒病在花生葉片的上表皮產生深褐色至 黑色的楜椒狀小斑點,因此又名椒點病,為不 規則斑或小圓斑,葉片下表皮則不明顯,通常 為播種後五週之幼株較易發生。葉燒病一般是 由葉片的尖端開始,初期病徵只顯現一個黃色 斑,當感染處擴大至直徑3∼5公厘時,中央逐 漸變成咖啡色,而後向葉的下方擴大形成倒三角形的咖啡色病斑,病斑邊緣有明顯的黃色暈 環,有的葉片則是由兩邊產生咖啡色的不規則 病斑,在其周圍也呈現黃色的暈環。同一幼苗 的不同葉片能表現兩種不同病徵,也常常在同 一幼苗的同一葉片尖端有葉燒病徵,而葉片其 他部位呈現椒點病徵。
防治方法: 1. 參考花生葉斑病之殺菌劑,可與葉斑病或銹 病共同防治 。
(八) 簇葉病《Peanut witches' broom》
學名:Peanut witches' broom (PnWB) phytoplasma
生態及危害徵狀:
本病係植物菌質體引起,由媒介昆蟲南斑 葉蟬傳播,植株罹病初期呈現葉片黃化,異常 分枝,節間縮短,後期植株矮化、簇葉、花器 葉化及綠化。幼株期感染因不能開正常花而無 法結莢;成株後感染則因簇葉、植株黃化、莢 果變色、果仁變小,致發病株產量減少,品質 低劣。近年來本病僅零星發生,於沿海地區發 病較多,病原目前尚無經蟲卵及種子傳播之紀 錄。
防治方法:
1. 於防治其它小型昆蟲時及可共同防治葉蟬類 媒介昆蟲。
2. 清除罹病病株及田邊周圍雜草,減少媒介昆 蟲棲所。
二、花生主要蟲害
(一) 夜蛾類
學名:
斜紋夜蛾 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
甜菜夜蛾 Spodoptera exigua Hubner
生態及危害徵狀:
二種夜蛾類均為雜食性,可取食多種作 物,幼蟲體長約在30至40公厘。甜菜夜蛾幼蟲 體色多變,通常呈黃綠色;斜紋夜蛾幼蟲初呈 黃綠色,而後漸轉成黑褐色。成蟲將卵粒成塊 產於花生葉片上,並以鱗毛覆蓋其上。甫孵化 之甜菜夜蛾幼蟲群集潛入未展開心葉內啃食或 吐絲牽引數個新葉而藏於其中危害,導致新葉 產生許多不規則食痕。斜紋夜蛾之初齡幼蟲則 常群集於葉背取食葉肉,殘留透明上表皮。二 種幼蟲於3齡後則逐漸分散危害葉片,日間烈日下潛伏於葉背、殘 葉中或土粒間隙或 接近土面之葉下 等隱蔽處所,至 傍晚或清晨時開 始活動取食危害, 嚴重危害時,造成許 多蟲孔,甚至將葉肉取 食殆盡,僅留主脈或莖。老熟 幼蟲通常在土中化蛹。周年發生,以10∼12月 間發生密度最高。
防治方法:
1. 種植前灌水整地,以殺死藏匿土中之幼蟲及蛹。
2. 長期利用性費洛蒙偵測害蟲在田間之密度。 同時可大量誘殺雄蛾以降低與雌蛾之交配機 會,減少產卵量,使下一代之族群逐漸減少。
3. 藥劑防治:參照「植物保護手冊」登記於花 生夜蛾類之防治用藥,並依照其使用方法施 藥及注意安全採收期。以黃昏或早晨害蟲尚 未潛伏前施藥為宜。
(二) 薊馬類
學名:
小黃薊馬 Scirtothrips dorsalis Hood
豆花薊馬 Megalurothrips usitatus Bagnall
南黃薊馬 Thrips palmi Karny
生態及危害徵狀:
薊馬為相當小之害蟲,成蟲體長僅約1至2 公厘。周年均可發現,其中以2∼4月間發生密度較高。成蟲將卵產在葉肉內,孵化後之若蟲 與成蟲均在未展開的新葉內危害,至開花期部 份蟲體移至花朵內棲息,取食花粉花蜜。薊馬 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植物養液維生,導致被害新 葉皺縮不展,或變小,或葉緣枯黃或捲縮,或 葉片產生黃斑,漸呈褐色斑而影響花生發育。
防治方法:
1. 勿密植,盡量保持通風。
2. 藥劑防治:參照「植物保護手冊」登記於花 生薊馬類之防治用藥,並依照其使用方法施 藥及注意安全採收期,加強新葉的防治。
(三) 小綠葉蟬
學名:Edwardeiana flavescens Fabricius
生態及危害徵狀:
小綠葉蟬又稱小綠浮塵子,俗稱跳仔。成 蟲體色綠色,體長約3公厘。成蟲活動性強, 稍受干擾即跳離原處。卵產於葉脈組織內,孵 化之若蟲與成蟲喜群集於嫩芽上或葉背吸食汁 液危害。被害葉片自葉緣向內變黃,皺縮,嚴重者焦枯成火燒狀,影響花生發育 及產量。密度高時葉背滿佈葉蟬之 白色脫皮物。以8至11月發生密度最 高,即秋作花生被害較嚴重。 防治方法: 1. 勿密植,盡量保持通風。 2. 清除田邊周圍雜草,減少害蟲棲所。 3. 藥劑防治:參照「植物保護手冊」登 記於花生葉蟬類之防治用藥,並依照 其使用方法施藥及注意安全採收期。
(四) 赤葉蟎
學名: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Boisduval
生態及危害徵狀
成蟎體色赤紅色或暗紅色,俗稱紅 蜘蛛,體型相當小,僅有0.5公厘左右。 卵產於老葉葉背,孵化後之幼蟎與成蟎 均群棲於老葉葉背取食危害。被害部葉 面呈現點點白斑,嚴重時葉片黃化枯 萎而脫落。溫度較高且乾燥時危害較嚴 重,以秋作生育後期發生密度較高。
一、收穫
花生之成熟期依品種及生育期期間溫度 (積溫) 而異,判定成熟適收期,除由品種生育 特性外,更可由其生理變化特性作直接判定, 一般而言花生成熟時,莢果內籽粒充實飽滿到 一定程度,種皮顏色由白逐漸轉變成淡粉紅 色,種皮表面可明顯觀察到外凸之為管束脈 絡,莢殼內側則會呈現光滑且具出現深褐色斑 點時,即代表進入採收期,可以人工或利用聯 合收穫機收穫。收穫之新鮮生莢果可直接供應 蒸煮、冷凍花生,其它則需在太陽下曝晒或利 用乾燥機乾燥至含水率低於10% (通常春作收 穫的莢果日曬約需3∼6天,秋作採收的莢果則 需7∼12天,才能將含水率降至10%以下);莢 果日曬雖節省能源,但乾燥過程易受降雨等因 素影響莢果品質,且耗時費工和阻礙交通,在農村勞力日益老化短缺之際,實施機械化乾燥 作業為降低花生生產成本及提高莢果品質的有 效途徑。乾燥後花生一般以尼龍布袋包裝,堆 放在通風良好且有防濕及防鼠措施之處所。
二、收後處理
(一) 收穫後,應立即乾燥
花生收穫後,應迅速乾燥至安全貯藏水分 含量10%以下,以免發霉,衍生黃麴毒素。
(二) 收穫及乾燥時,應避免傷及莢果
受傷之莢果易為有害病菌侵入,而造成污 染。因此在收穫及乾燥過程中,應儘量避免傷 及莢果。
(三) 乾燥後貯藏前,應揀除夾雜物及
未成熟的莢果
夾雜物和未成熟的莢果能使貯藏溫度升高 及導致水分的凝結,容易促使黃麴黴菌之生長 繁殖,故在貯藏之前應將其除去。
(四) 貯藏處所通風良好
貯藏花生的地方,應有通風設備以維 持良好的通風,以避免溫度及濕度升高, 而予黃麴黴菌生長繁殖之有利環境。
(五) 貯藏前倉庫須經消毒
貯藏前應將倉庫打掃乾淨,並加以消 毒。至於消毒使用燻蒸劑的種類及方法, 請參照「植物保護手冊」中推薦使用之。
(六) 堆積時應保持良好的空氣流通
應將包裝好之花生貯放在能通氣的木墊板上, 每隔4包之高度應再放一層墊板,層層堆放至與天 花板距離一定空間為止。同時,每排應保持一定距 離,以便管理及良好的空氣流通。
(七) 防止鼠害
應儘量防止老鼠進入倉庫,以免危害花生,導 致黴菌的侵入造成污染,影響花生的品質。
一、花生營養價值
花生主要利用部位為莢果,通常一個莢果 含2∼多粒籽實,以2粒籽實,最為普遍,莢果 外殼網紋光滑∼明顯。莢果採收後,新鮮莢果 可煮食製為鮮煮花生或經冷凍調製為冷凍花 生。莢果乾燥後,可經不同之烘焙及加工調製 成各種口味之產品例如蒜茸、鹽酥、香酥、紅 土花生莢果,脫殼後之種仁除榨油外,也可以 花生仁混沾芥茉、蜂蜜、黑胡椒、咖哩等加工 調製成調味花生,或加工製成花生醬、花生糖 等產品。
花生含有25%∼30%之蛋白質,且多是易 被人體吸收的可溶性蛋白質,並含有人體所 必須之8種必須氨基酸,與豐富的維生素B1、 B2、B6、和維生素E,菸鹼酸及令人喜愛的特 殊香味。“本草綱目”謂「花生炒熟辛香,辛 能潤肺,香能舒脾進食,為人所好,誠果中之 佳品也」,而現代研究也肯定花生具有生血、 止血作用,尤其是花生仁外薄膜,富含多種天然抗氧化物,如前如前花青素、花青素等,可抗纖 維蛋白溶解,促進骨髓製造血小板,降低心血 管疾病罹患風險。
花生含油分高,屬高熱量食品,花生油為 植物油含有16.11%飽和脂肪酸,及80∼85%之 不飽和脂肪酸,特別是人體必須的亞油酸含量 豐富,具有降低血液膽固醇,可防止動脈血管 硬化和心臟病的功能,為一優良食品。花生油 分含有12種以上的脂肪酸,其中含量較高者為 油酸、亞油酸及棕櫚酸。油酸及亞油酸為不飽 和脂肪酸,兩者合計約佔總含油量的80%,其 他約10種的脂肪酸的含量約在0.02%及3.59% 之間。花生油的品質良好及穩定,熔點為0∼ 3℃,發煙點為160℃,碘價為82∼106,皂化 值為188∼195,且不受加工過程中加熱而產生 很大的變化。
花生蛋白質至少含有16種游離形態的胺基 酸,其中含量較多的為麩胺酸及精胺酸,在花 生加熱反應時,所有胺基酸會受影響。花生仁 之碳水化合物約含0.5∼5%的澱粉,4∼7%的 蔗糖,此外,半乳糖及果膠物質均有少量存在。
二、花生加工產品
花生在烘烤過程的褐變反應,包括顏色的 改變和產生香氣,蔗糖是參與反應的最主要碳 水化合物。花生的礦物質有26種無機成份,其 中鉀、鎂、磷、硫的含量較多。花生仁富含維 生素B6、B2、B1和菸鹼酸,維生素B在烘烤時 會損失,脫膜後損失更多。花生的營養價值很 高,沒有異常的豆味,可以混合其他食品,而 不破壞其香味。
花生油係傳統的食用油脂,含有獨特的香 味,所含的不飽和脂肪酸與維生素可促進腦部 發育及胃部健康,從健康觀點上是廣受歡迎 的,它可被單獨使用或混合其他植物油廣泛應 用於食品加工業。
花生的加工產品種類繁多,基本上可區分 為帶殼與不帶殼兩種。帶殼花生製品主要有焙 炒、烘乾、冷凍等三類。焙炒的有原味及鹽酥 二種,烘乾的有鹽味、蒜味和紅土三種,冷凍 則以生鮮莢果水煮後快速冷凍。帶殼花生製品 口味多樣化之開發必需仰賴浸漬調味,調味液 須由外殼滲入殼內,為花生仁吸收,賦予特殊 風味。不帶殼花生加工產品種類繁多,傳統的 油炸或焙炒花生仁是佐餐的良伴,歷年來農政 單位積極輔導農會及產銷班,利用國產良質的 花生仁,開發多種調味花生及花生湯。例如雲 林縣虎尾鎮農會生產芥末花生、蜂蜜花生、鹽 酥花生、咖哩花生、梅子花生等調味花生;雲 林縣農會生產花仁湯罐頭等。 花生糖果種類繁多,大略可分為硬糖及軟 糖兩大類,金門貢糖、澎湖酥糖、大灣軟酥糖、北斗脆酥糖、北港花生酥、新港花生貽 糖、花生龍鬚糖,即因各具特色而形成地方上 特產,廣受消費者喜愛。另外,花生糖亦可配 合柳酥、核桃、青果、芝麻等烘製成高級休閒 點心食品。花生醬產品係精選花生仁經爆烤及 高速微粒磨醬。
三、優質花生產品選購與消費
新鮮花生仁的種皮通常為淡粉紅色或淡 褐色,由於花生種皮色素會受陽光、氧氣及高 溫等外在環境條件影響,及會隨著貯存期間加長,種皮顏色會逐漸變深,選購新鮮花生時應 儘量挑選種皮顏色為粉紅∼肉色或淡褐色之產 品。
臺灣屬海島型氣候,高溫多溼,貯存過程 中容易受到堆積環境通風不良,或因其他不當 的貯存,很容易加速腐敗,影響人體健康;因 此,在選購健康優良之花生應注意是否超過保 存期限,優良花生應是莢果外觀飽滿、莢果殼 色淡而無發黑現象,剝開莢果具有花生特有之 香味,若是莢果剝開呈黑褐色,則屬已經腐 敗,不可食用,或剝開後籽實變黑或聞到酸化 臭油味,則屬放置太久,應避免食用,以免危 害人體健康。此外,由於花生具高油分,油脂 中含不飽和脂肪酸高,在室溫下較不安定,因 此,易受空氣氧化作用而加速變質,且去殼之 花生仁,因沒有外殼保護比帶殼花生較容易受 外界溫度、濕度、光、空氣等環境之不良影響 而變質,保存期限也比帶殼之花生莢果短。故 開封後花生產品應盡速食用、或以密封低溫貯 存可維持較佳之品質。
落花生原生於中南美洲,由哥倫布引入歐洲,具有耐旱性強及豆科作物固氮特性, 成為熱帶及亞熱帶的主要作物,也是重要的油用作物,臺灣栽培面積曾達10萬公頃。近 十年來面積控制在19,000公頃至24,500公頃,其中以雲林縣栽培最多 (約佔75∼80%), 彰化縣次之 (約佔16∼19%),為臺灣重要雜糧之一。
臺灣落花生產業發展藉由不斷的科技研發才能具有現今的產業競爭力,品種研發由 引種、選種及雜交育種,進而產生可以機械採收多元化品種,除了可以油用外,鮮食 大粒種及富含機能性成分的黑種皮或花仁品種也不斷推陳出新。栽培管理的效率提昇除 了一次採收機械成功研發且導入商業運作外,栽培過程也如同水稻般可以全程機械化作 業,再加上採後處理調製及多元的加工產品,國產落花生品質優良,深受國人喜歡。
文章來源 : 臺南區農業改良場-臺灣花生栽培技術
資料傳送中,請勿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