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又名蜀黍,台灣土名蘆黍,英文名稱sorghum,一年生禾本科作物,對人類而言是一種舉足輕重之作物,幾世紀以來,由於栽培技術的更新以及用途的廣泛,逐漸成為僅次於玉米的主要糧食作物。在開發中國家,它是飼料與釀酒不可或缺的雜糧之一,高粱由於栽培管理容易,可一貫化機械栽培,產量高且穩定,栽培面積最高達27,255公頃(民國77年),生產量11.8萬公噸,隨著加入國際貿易組織(WTO)後,高粱產業逐年衰退,近年來配合政策省水耕作,及金酒公司釀酒之需求,農民重啟種植是一種不錯之選擇。
高粱為原產熱帶,對氣候環境適應性很廣,又被稱為「駱駝作物」,乃高粱抗旱力特強,為最佳耐旱作物,喜好高溫,平均溫度不得低於15℃,適宜生長在北緯45度以下,在年平均雨量達380~635公厘皆可栽培,高粱吸收養份能力甚強,凡排水良好、pH5.5~8.5的土壤皆適於栽培,而以肥沃輕鬆砂質土壤為最適宜,如壤土、砂質及粘土亦可。多雨季節種植在粘土上的高粱可獲得最高產量,但乾燥季節則以砂質壤土生長最佳;並具耐鹽性及耐鹼能力,可生長於稍帶鹼性土壤,故有抗鹼作物之稱。臺灣地區一年春、秋作均可栽培,由於高粱再生能力強,早期農民種植高粱均採春作及宿根栽培,以降低生產成本。
01. 整地
整地為作物栽植前之基本準備工作,先將堆肥及化肥撒施於耕地上,以耕耘機耕犁,充分耕碎土塊,除去雜草,並整平土面,作成一個發芽床,此對於高粱種實之發芽極為重要。在乾旱地區,水分保存不易及風蝕,因此儘量保持前作地殘株;對於低窪及排水不良田區宜作畦栽培。
02. 播種期及栽培密度
播種期和產量有密切的關係,在臺灣的栽培環境下可分春作與秋作,春作約在三月上旬至四月上旬,秋作則在七月上旬至八月下旬。一般而言,春作播種期不宜太早,避免幼苗受到低溫寒害,後期氣溫逐漸升高,對於種實的充實與成熟影響不大;秋作則需注意避免太晚播種,以免生育期遇低溫,影響生育並延遲成熟。
臺灣各地播種適期如表1,一般高粱之播種可採用真空雙層施肥播種機進行播種工作,亦可用機械真空播種器或中耕機附掛履帶式播種器進行播種。慣用播種量每公頃為15~20公斤種子,播種畦寬約60~65公分,深度約3~5公分、行株距為60公分×8~10公分,發芽日數約4~5天(視播種氣候而有變數)。
03. 施肥量與施肥方式
施肥量多寡及施肥時期早晚為決定收穫量的重要因素,高粱每公頃標準施肥量如表2,多施堆肥不但使高粱生育良好,並可改善土壤性質,施肥方式可分(1)基肥:公頃用量氮素1/2用量,磷酐全量,氧化鉀1/2用量,及有機肥全量於整地前或播種時施用。(2)追肥:播種後25~30天,中耕培土時施用,公頃用量氮素1/2用量,氧化鉀1/2用量。
(一)間苗補植
高粱播種後20~25天,苗高15公分時,實施間苗,最後株距保持約8~10公分,如發現缺株時,可挖取間苗中要拔除的健壯苗來補植,若仍過密,也可於苗高25~30公分,實施第二次間苗。
(二)中耕、除草及培土
高粱生育期間,依雜草發生情形,實施中耕除草1~3次,尤其生育初期,特別注意雜草之清除,以免影響發育。為避免雜草生長影響高粱之生育,可在播種覆土後1~2天內進行萌前除草藥劑之噴施,50%施圃草脫淨可濕性粉劑每次施藥量3公斤,每公頃稀釋至600公升;46.7%撲多草乳劑每公頃每次施藥量4公升,稀釋倍數250倍,於播種覆土後將藥劑均勻噴施於土壤表面。第一次中耕除草後,隨即施追肥於植株旁,並進行培土於植株莖部,以防止倒伏,促進發育。
(三)灌溉及排水
高粱為耐旱作物,在幼穗形成期(播種後35天左右)、抽穗期(播種後60天左右)及乳熟期(播種後75天左右),如遇乾旱,加以適量灌溉,可提高產量,在多雨季節,應隨時排除積水,以免發生病蟲害及延長成熟期。
(四)病蟲害防治
1.高粱穗腐病
病徵:高粱穗上覆蓋白色、粉紅色或灰至黑色之菌絲。種子成熟後,表皮暗淡、縐縮並有灰色、粉紅色或紅褐色之病斑。
傳播途徑:病原菌殘存在植物殘渣、土壤及種子上,藉空氣傳播。病穗上所產生之分生孢子為本病之第二次感染源。
防治方法:任選一種藥劑防治進行種子拌種處理,50%依普同可濕性粉劑每公斤種子用藥量1克或21.2%依滅列每公斤種子用藥量乳劑0.5公撮,將上述藥劑先均勻溶於10公撮蒸餾水中,再和一公斤種子充分混合。高粱種子經藥劑處理後,在室溫的儲藏條件下,極易降低發芽率及活力。經過處理的種子要儲藏在攝氏4~10度之冷藏庫中。
2.高粱紋枯病
病徵:地際部附近之葉鞘,初生白綠色水浸狀小病斑,再擴大成橢圓形,周圍褐色,中間較淡。葉片之病斑呈灰綠色或灰白色之雲狀,多數病斑融合成虎斑狀而使全葉枯死。
傳播途徑:本病藉病株及土壤傳播。
防治方法:任選一種藥劑防治,16.5%滅紋乳劑(MALS) 每公頃每次施藥量0.4~0.5公升,稀釋倍數2,500倍;6.5%鐵甲砷酸銨溶液(MAFA) 每公頃每次施藥量0.4~0.5公升,稀釋倍數2,000倍;8%甲基砷酸鈣可濕性粉劑(MAC) 每公頃每次施藥量0.6~0.8公斤,稀釋倍數1,500倍。雨季來臨前或抽穗前於病斑初現時,行第一次施藥,然後每隔14天施藥一至二次。藥劑應噴施在莖基部之發病部位。
3.高粱葉斑病(胡麻葉枯病)
病徵:初期在葉片呈現淡褐至紫褐色小斑點,病斑通常受葉脈限制而有明顯的邊緣,病斑繼續擴大而成橢圓形、長條形或不規則形,顏色依品種不同而有紫色、紅紫色、褐色及金褐色等,後期整個葉片全部枯死。高溫多濕下較易發生,分生胞子隨風飛散而傳播,故生育後期及宿根高粱發病較重,本病菌藉殘株存活於土壤中而為翌年之感染原,除感染高粱外,常危害蘇丹草、強生草。
傳播途徑:本病藉病株及空氣傳播。
防治方法:1.目前無登記之防治藥劑。 2.減少宿根栽培。
4.高粱蚜蟲類
生活習性:年發生世代數不詳,於3至5月乾旱期間,春作高粱生育後期發生危害最烈。成蟲及若蟲均棲於葉背、葉鞘、穗及穗軸等部位吸汁危害,並分泌蜜露誘發煤病。
危害特徵:被害莖葉枯萎,甚或枯死。
防除方法:任選一種藥劑防除,並遵守安全採收期。75%毆殺松水溶性粉劑,每公頃每次施藥量0.6~0.8公斤,稀釋倍數1,500倍,蚜蟲開始發生時施藥一次,密度升高時再行施藥。40%納乃得水溶性粒劑,每公頃每次施藥量0.68~0.9公斤,稀釋倍數1,500倍,或其他 40%納乃得產品,當蚜蟲開始發生時施藥一次,以後每隔10天施藥1次,計3~4次。40.64%加保扶水懸劑,每公頃每次施藥量1.2~1.5公升,稀釋倍數800倍,蚜蟲開始發生時施藥一次,密度升高時再行施藥,25%賽速安水溶性粒劑,每公頃每次施藥量0.2公斤,稀釋倍數5,000倍;2.4%第滅寧水懸劑,每公頃每次施藥量1.0公升,稀釋倍數1,000倍,上述害蟲發生時開始施藥,必要時隔7天施藥一次。
5.高粱穗夜蛾
生活習性:本成蟲日間靜止於田間莖葉間至夜間飛出交尾,並將卵粒分產於心葉上或剛抽出之幼穗上,孵化幼蟲即在穗上嚙害穗粒,同時排出許多白色蟲糞粘著於高粱穗上,老熟幼蟲潛入土中化蛹。
危害特徵:危害心葉之幼蟲自外向裡嚙食, 形成大小不一之切口; 危害穗上之幼蟲則取食花器及穀粒,致成空粒或穀粒不飽滿。
防治方法:任選一種藥劑防除,5% 護賽寧溶液,每公頃每次施藥量1.0公升,稀釋倍數800倍;40.64%加保扶水懸劑,每公頃每次施藥量1.1~1.5公升,稀釋倍數800倍,上述藥劑,在抽穗後,開花初期,於穗部施藥一次,經10天後如再發生時,再施藥一次(務必噴及穗部),並遵守安全採收期。
6.高粱玉米螟
生活習性:玉米螟一年約可發生7~8個世代,初齡幼蟲啃食心葉為主,4齡幼蟲以後開始蛀食莖部。
危害特徵:幼蟲蛀食莖部,並從蛀入口排出大量蟲糞,造成高粱植株容易倒折,高粱穗充實不良。
防治方法:100公克/公升氟芬隆水分散性乳劑,每公頃每次施藥量0.3公升,稀釋倍數3,000倍,害蟲發生時開始施藥,必要時隔7天施藥一次,並遵守安全採收期。
(一)收穫
抽穗後35~40天,莖葉變黃,高粱籽粒堅硬,其基部變黑(黑層形成)時為生理成熟期,此時籽粒乾物最重。將高粱果穗自頂端依次分成5等分,當第四等分部位籽粒黑層形成時為收穫適期,人工採收應即時用鎌刀割下穗部採收。高粱穗曬乾後可用車輪輾軋脫粒,或用高粱脫粒機脫粒;聯合收穫機械採收果穗,則同時脫粒,再用曬乾或烘乾機進行籽粒乾燥。
(二)籽粒調製
乾燥調製時避免雨水,而致高粱籽實品質低劣。春作高粱收穫期時雨多,應迅速以乾燥機乾燥。烘乾後之籽實應乾燥至水分含量降至13%以下,並加篩選使其夾雜物少於2%,裝袋貯藏。
文章來源: 台南農業專訓-高粱栽培與管理
資料傳送中,請勿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