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因檳榔栽培的病蟲害防治需求增加,為避免農藥亂用與濫用,增加檳榔對人體與非目標生物的影響,因此擬定檳榔田間有害生物管理規範。依據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資料,我國目前之檳榔栽培面積約 5 萬公頃,主要分布在屏東、南投、嘉義、花蓮及臺東等地。雖然檳榔被認為省工且容易栽培,但在栽培過程中仍然會發生一些病蟲害,然而檳榔並非政府推薦或鼓勵的作物,雖然栽培歷史悠久,一直没有較詳細的疫病蟲害生態與防治資料。在病蟲害發生時,農民未能確認原因也無適當的防治方法,以致部分農民使用非檳榔的防治用藥。
一、檳榔作物栽培管理及管理技術
(一)避免密植保持通風
農民常密植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致葉片層層重疊,造成田間通風不良、濕度過高及光線不足,以致植株對病蟲害的抵抗性降低,一旦病蟲害入侵則防治不易,造成一發不可收拾現象,若能改善果園栽培環境,將可顯著降低病蟲害的發生密度。此外,對於性喜高溫並藏匿隱蔽處的害蟲如介殼蟲等小型昆蟲,亦可有效降低其繁殖速率。
(二)加強清園消毒工作
檳榔為多年生落葉植物,每年會有許多落葉,農民為求省工,通常將落葉棄置於園內。若園內無明顯的病蟲害則無妨,若一旦發生病蟲害,此時園區之害蟲及病原菌最有可能存在的地方為作物殘體。故當有不明病蟲害發生時,應將剪除的帶有病蟲源的枝條、落葉及落果清出園外,於最短期間內燒毀,切勿隨意丟棄或堆積成為病蟲來源,以免造成將來防治上之漏洞;清園後全園區可使用推薦的植物保護資材進行病蟲消毒,以清除潛伏在作物枝幹及田間雜草之病蟲源,此舉可有效降低田間病蟲第一次感染源密度,以減少後續防治成本。
(三)防治藥劑
依中央主管機關公告核准農藥種類及使用方法使用,下述數種植物保護資材毒性甚低,殘留風險低,可用於病蟲害之防治。此外,亦有一些免登記植物保護資材可供選用。
1. 葵無露:配製方法為
(1)葵花油:無患子皂素=10:1 混合乳化,若在冬天則可添加少量的水以避免凝結。
(2)加水稀釋所需之倍數,通常是 200-400 倍。
2. 中性亞磷酸:配製方法為
(1)先計算稀釋倍數所需的亞磷酸重量,再秤取等量之亞磷酸及氫氧化鉀。
(2)先將亞磷酸加入全量之水中,攪拌完全溶解後,再加入氫氧化鉀溶解即配製完成。
(3)配製完成後立即使用,通常是稀釋 200-1000 倍。
3. 免登記植物保護資材:至民國 108 年計有 247 種,請參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藥資訊服務網:
https://pesticide.baphiq.gov.tw/web/file/news/1253%e5%85%ac%e5%91%8a%e5%85%8d%e
7%99%bb%e7%94%a2%e5%93%81-%e5%88%86%e9%9a%8e%e5%b1%a4_1203.pdf
(一) 檳榔炭疽病
1. 病徵
包括葉片與花、果穗、果實都會受害。葉片感染初期呈現暗綠色水浸狀小圓斑,爾後變褐色,邊緣有小圈黃暈,病斑會遍佈、擴大或合併成較大圓形或不規則形的大病斑,病斑中央呈現灰褐色或有輪紋狀,易造成葉片破碎或葉枯,潮濕環境或雨季則塊狀病斑處會出現針點凸起狀的孢子堆,可藉雨水傳播;花或果穗感染病徵初期呈暗褐色小點,病斑遍佈、擴大或合併則造成果穗枯死;果實自開花初期至收穫期皆可受害,初期形成黑色細點狀不明顯,多數癒合時呈黑色壞疽斑則引起落果。
2. 病菌生態
病菌為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Penz. & Sacc.。病害全年均會發生,以高溫雨季為好發期。本病害之病原菌寄主範圍廣,果樹皆會發生,本病菌主要藉雨水的飛濺與氣流的帶動傳播,也有少許機會藉由昆蟲、機械及人為的操作而傳播,除可寄生果實、葉片外,也可以腐生狀態存於自然界的植物殘體,因此清除病果、葉片頗為重要。病病害可能有潛伏感染之現象,病原菌孢子發芽侵入幼果,即靜止於表皮上而不穿入表皮,直到果實成熟,病原菌恢復生長,病徵才出現。
3. 防治方法
(1) 合理田間管理與施肥:勿密植宜通風透光,合理施肥,植株健壯則炭疽病不會嚴重,施高氮肥則病害嚴重。
(2) 加強田間衛生:本病菌能存活於病果及葉片上,故田間掉落之病果及修剪後之枝條等,應該儘早清除燒燬,不可堆積於園內,成為感染源來源。
(3) 藥劑防治:依中央主管機關公告核准農藥種類及使用方法使用。另建議可用柑橘精油或中性亞磷酸;本病具有潛伏感染之特性,進行治療措施時,應先移除罹病花穗及果實後,才進行植物保護措施。
(4) 防治管理時機:每年由低溫回暖的春雨季節則少量的病原菌開始傳播;梅雨季為傳播旺季;颱風期的強風會造成植株傷口與樹勢衰弱,而大雨有助傳播。這 3 種情境發生前、中、後即是防治時機,以發生前最重要。
(二) 檳榔圓斑病
1. 病徵
主要出現在葉片,葉片感染初期呈現暗綠色水浸狀小點,爾後病斑擴大成中央灰褐色,邊緣黑褐色帶有淡淡的黃暈。
2. 病菌生態
病菌為 Guignardia calami (Syd.) Arx & Müll. (舊名為 Guignardia arecae;無性世代為 Phyllosticta spp.)。病害全年均會發生,以高溫雨季為好發期。本病菌主要藉雨水的飛濺與氣流的帶動傳播,除可寄生葉片外,也可以腐生狀態存於自然界的植物殘體,因此清除病果、葉片頗為重要。
3. 防治方法
(1) 參考檳楖炭疽病防治方法。
(2) 合理田間管理與施肥。
(3) 加強田間衛生:田間掉落之病果及修剪後之枝條等,應該儘早清除燒燬。
(4) 藥劑防治:依中央主管機關公告核准農藥種類及使用方法使用。另建議可用柑橘精油;進行治療措施時,應先移除罹病花穗及果實後才施藥。
(5) 防治管理時機:高溫季節風雨期發生前、中、後即是防治時機,以發生前最重要。
(三) 檳榔疫病
1. 病徵
主要為害檳榔根部、葉片及莖基部,葉片上初期病徵為褐色水浸狀病斑,繼而病斑擴大癒合;莖基部之病徵亦出現黑褐色水浸病斑,病斑會擴大包圍整的莖基部,嚴重時造成植株枯萎、倒伏及死亡。幼苗疫病在栽培介質受疫病菌污染及土壤濕度過高時發生嚴重,可能於短期內造成幼苗大量枯萎死亡。
2. 病菌生態
病菌為 Phytophthora palmivora (Butler) Butler (舊名為 Phytophthora arecae)。本疫病菌為多犯性,寄主範圍廣泛,但該菌有寄主分化之情形,不感染柳橙果實、木瓜果實(均為 P.palmivora 的寄主)。20~25℃,相對濕度 90%以上時之環境適合發病,尤其連續降雨(梅雨)或颱風侵襲後,通風不良之園區發病嚴重。疫病菌存活於土壤、或其他寄主植物上,等降雨致土壤濕度飽和時,疫病菌產生孢囊及游走子可藉風雨吹送、或小動物(如扁蝸牛、蛞蝓)之攜帶至其他植株侵入感染,進而誘發病害。疫病菌感染幼嫩組織,不一定需要傷口,但有傷口時,病菌侵入更易。
3. 防治方法
(1) 檳榔幼苗疫病:
a. 若苗床有疫病發生紀錄,應以土壤燻蒸劑、蒸氣消毒等方式進行土壤清潔作業,或改以清潔介質進行育苗作業。
b. 苗床應注意排水,以及防雨措施,避免幼苗受到疫病菌感染時,再經由雨水飛濺傳播,蔓延至整個苗床。
c. 因疫病菌可殘存於寄主植物根系與殘體上,因此,在土壤清潔作業前,應盡量移除土壤中殘存之前期作物根系或殘體。
(2) 檳榔根腐病、莖腐病:
a. 檳榔定植前,應注意園區內是否有疫病發生歷史。若有,應加強土壤清潔工作,以及排水措施。
b. 田間檳榔因疫病菌引起之根腐病、莖腐病時,儘速移除病株,避免在疫病菌產孢後,經由雨水飛濺傳播,造成更大損失。
c. 雨季來臨前,可灌注中性亞磷酸溶液稀釋 1000 倍,每 7 天一次,連續施用 2~3 次,經由誘導抗病性作用機制,達到延緩疫病發生與蔓延狀況。
(四) 檳榔基腐病(靈芝病)
1. 病徵
主要為害檳榔根系與莖基部。罹病樹幹基部切開,可見內部組織褐色腐敗,發病組織與健康組織間之區別不明顯,嚴重時全株死亡,死亡植株的樹幹基部仍會繼續長出靈芝擔子果。在檳榔園內偶而會見到植株枯萎與死亡情形,降雨後亦可見靈芝之子實體-擔子果自樹幹基部長出;田間觀察到的靈芝擔子果具短柄或無,菌蓋正面褐色、紅褐色或暗褐色,具假漆狀光澤,背面菌孔面淡黃色或淡灰黃色。
2. 病菌生態
病害靠土壤或擔孢子飛濺傳播,一般在植物衰弱或受傷時即容易侵入感染,誘發病害。在潮濕之環境下,樹幹基部會長出菌蕈之子實體,內有擔孢子,擔孢子成熟後會釋放。一般靈芝病害之病勢進展甚緩,自病原菌侵入至外觀病徵出現需時甚久。
3. 防治方法
(1) 木本植物被靈芝感染後,初期並無任何病徵,一旦自樹幹產生子實體後,該植物即使使用各種防治策略,也無法延緩植株死亡趨勢。
(2) 田間檳榔若產生靈芝子實體,除移除罹病植株外,應加強鄰近植株之健康管理,避免傷口感染現象發生。可移除罹病植株後,將土壤中殘存根系清除乾淨後定植檳榔,或以客土方式補植健康植株。
(3) 藥劑防治:依中央主管機關公告核准農藥種類及使用方法使用。
(一) 椰子綴蛾
1. 危害情形
害蟲為 Tirathaba mundella Walker。檳榔花苞形成初期,成蟲於花穗處產卵,幼蟲由苞葉開口鑽入危害,開花時期花穗串遭幼蟲危害,造成花穗乾枯,影響開花結果,嚴重時導致落果;若在新梢處產卵,也會危害幼嫩新葉。受其為害的植物包括可可椰子、檳榔、油椰子、黃椰子、蒲葵等棕櫚科植物,為可可椰子花穗及幼果最重要害蟲,被害率極高。本蟲對早生及密植者為害較大。
2. 防治方法
(1) 耕作防治:剪除受害花穗,清除殘株。
(2) 防治藥劑:依中央主管機關公告核准農藥種類及使用方法使用。
(二)介殼蟲
1. 危害情形
害蟲多種類,包括黑點介殼蟲(Parlatoria ziziphi (Lucas))、褐圓介殼蟲(Chrysomphalus aonidum (Linnaeus))、黃點介殼蟲(Parlatoria pergandii Comstock)、桔臀紋粉介殼蟲(Planococcus citri Risso)、太平洋臀紋粉介殼蟲(Planococcus minor (Maskell))。蟲體吸附葉面、果表,吸食樹液養分,蟲體族群大時可造成植株生長不良,或造成植表煤污。
2. 防治方法
(1) 加強田間衛生:修剪後的廢棄枝條及落葉應儘速集中焚燬。每年冬季修剪後,蟲體多隱匿於枝條及主幹之樹皮內,此時如防治得宜將大幅減低下一生產季的危害。
(2) 藥劑防治:依中央主管機關公告核准農藥種類及使用方法使用。另建議可用乳化油劑(葵無露)防除;進行治療措施時,應先移除蟲口數多枝葉、花穗及果實後才施藥。
(3) 防治管理時機:在蟲口數少則應開始防治,一旦蟲口數多則防治不易。
(三)象鼻蟲
1. 危害情形
害蟲為可可椰子大象鼻蟲 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 Oliver。平常會躲藏在老葉縫隙,主要危害小苗莖部靠基部地方,成蟲產卵在基部裂縫處,幼蟲蛀入莖內鑽食造成樹勢衰弱。
2. 防治方法
(1) 田間衛生:苗期定植後,不定期去除老葉或受害葉,避免象鼻蟲躲藏其縫隙後危害。針對成株,即時清除罹病植株,減少孳生源。
(2) 物理防治:以塑膠布包紮植株基部,或避免使樹幹產生傷口或裂縫,針對莖基部裂縫,在附近培土墊高,對於其他部位傷口或裂縫,可塗佈石灰、焦油或瀝青,以防止象鼻蟲產卵。
(四) 花薊馬
1. 危害情形
害蟲為 Thrips hawaiiensis (Morgan)。造成檳榔著花、著果性不佳,果食畸形品質下降。
2. 防治方法
(1) 園內周圍避免栽種香氣濃烈的植物,如梔子花、七里香等,以免形成薊馬聚集的場所,並擴散至園中植物。
(2) 黏板:在田間或溫室懸掛青色、白色或黃色黏板或黏帶,可以捕獲相當數目的薊馬。
(3) 釋放天敵:小黑花樁象在農業生態系中是主要的捕食性角色,活力甚強,常棲於高價值的作物上捕食害蟲,尤對薊馬具有很強的抑制效果。
在病蟲害發生時,農民未能確認原因也無適當的防治方法,以致部分農民使用非檳榔的防治用藥。檳榔田間有害生物管理乃整合各種農業技術,遵循自然生態法則及對環境友善的耕作方法,適切導入技術以改善作物生理、降低病蟲危害並穩定產量與品質,以達到環境友善、作物健壯、消費者健康的目標。緣此,建立檳榔田間有害生物整合管理體系,必須結合園區田間衛生、強化植株樹勢、合理化肥培管理技術、病蟲害綜合管理策略。
文章來源: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高雄農業改良場
資料傳送中,請勿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