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荔枝自大陸引進,已有二百餘年的栽培歷史,栽培面積達 12,759 公頃,主要產區集中在中南部。目前荔枝品種,依果實成熟期早晚分成四類: 1. 極早熟:如三月紅。 2. 早熟:如玉荷苞、高雄早生。 3. 中熟:如黑葉、沙坑小核。 4. 晚熟:如糯米滋、港尾、桂味、淮荔。荔枝成熟期自 4 月下旬至 8 月上旬。不同栽培地區對荔枝品種的選擇需慎重的考量。例如,高屏地區可種植早熟的品種。
( 一 ) 、氣候土宜
荔枝為亞熱帶果樹,在春夏生育期間,高溫及多濕有利樹體生長與果實發育及培育次年的結果枝;秋冬季節,低溫及土壤乾燥,可抑制新梢生長誘發花芽分化; 3 月氣候溫和,有利於荔枝開花及授粉; 4 月結果期,若過於乾燥則易引起落果。
荔枝對土壤選擇不嚴,從砂土至黏土皆可適應,但以土層深厚及排水良好的土壤為佳,酸性土壤有利荔枝根瘤菌的發育, pH 為 5.0-5.5 ,若 6.0 以上,宜用酸性肥料調整。
( 二 ) 種植時期、方式及密度
只要有水源灌溉,則全年皆可栽植荔枝。植穴深度及寬度至少 70 公分左右,種植時施用多量的腐熟堆肥與土壤混合,種植後需充分灌水。為防風可設支柱,固定主幹。行株距 4-6 公尺× 4-6 公尺,植株長大後,須做適當的修剪,以控制株高。若行矮化栽培,則可稍密植,約 3m × 3m 或 4m × 3m ,株高維持在 2 公尺左右,太高時樹體易互相遮光而影響樹勢。
( 三 ) 整枝修剪
荔枝在自然生長發育下,植株會向外開展而成自然圓頭形,可高至 20 公尺。植株過於高大,不利採收及管理,因此於幼年樹中間向上的主枝鋸除,將株高控制在 2 公尺以下,若株高超過 2 公尺,則視枝梢分佈,自莖部逐漸鋸除,使樹形逐漸開展,方便噴藥、管理及採收。修剪除了矮化樹形,將樹冠內部生長衰弱的小枝、未能充分接受陽光者剪除,增加樹冠受光面積及使空氣流通,減少病蟲害發生。但不同修剪方式會影響產量,一般採用疏刪為佳,如黑葉、沙坑、三月紅,玉荷苞則較不受影響。
( 四 ) 灌溉
病徵:主要危害嫩葉,偶而亦危害花穗、幼果及嫩枝。嫩葉危害後最初綠色加深,並有針頭狀凸起,危害部擴大加厚,葉背產生白色茸毛,此蟲藏在其中吸收葉片汁液,葉表腫脹突出,光滑如癭瘤狀,使葉片呈彎曲或扭轉等畸形現象,最後葉背之茸毛由白色變成褐色,故又稱腫葉病或毛氈病。
防治法:腫葉病發生初期量少時,剪除病葉,收集燒毀,為最經濟有效之防治方法。相關藥劑防治及施用方法可參考當年度防檢局推薦使用藥劑或植物保護手冊。
病徵:荔枝細蛾俗稱果實蛀蟲,危害果實、嫩葉及新梢,尤以危害果實影響最大,細蛾成蟲產卵於果實上,幼蟲孵化後,鑽入果實內部,蛀食種子或果蒂,造成落果或成熟果實蒂部有蟲體及蟲糞,嚴重影響果實產量及品質。
防治法:清除燒毀園中枯枝、落葉及落果,避免成蟲產卵。相關藥劑防治及施用方法可參考當年度防檢局推薦使用藥劑或植物保護手冊。
病徵:膠蟲出現在 12-2 月及 5-6 月為多,其會分泌白色臘質及紅色膠質,包裹樹皮,並可誘發煤病,致使植株生長勢衰弱,葉片變黃脫落,影響開花結果,嚴重者整株枯死。
防治法:採果或整枝修剪時,剪除嚴重危害之枝條加以燒燬;膠蟲發生嚴重之果園,螞蟻繁殖特別多,施藥防治膠蟲時,一併防治螞蟻,可增加膠蟲防治效果。相關藥劑防治及施用方法可參考當年度防檢局推薦使用藥劑或植物保護手冊。
病徵:露疫病菌可危害荔枝果實及花穗,但以成熟果實受害最嚴重,被害果之果皮,初期呈現褐色水浸狀病斑,其後擴大至整個果實,並引起嚴重落果。在濕度高時,被害部產生白色黴狀物,是為病菌之分生孢子柄及游走子囊。在綠色幼果期受害時,呈現淡綠色或淡褐色病斑,被害果極易發生裂果現象;果實生長後期,如遇連續陰雨,危害特別嚴重;被害果落地後成為翌年之感染源。
防治法:由於病原菌之初次感染源來自土壤,因此在雨季來臨前,第一次施藥時,應同時將藥劑噴佈地面,以防止病菌產生胞子飛濺至樹上。又離地面較近之果實較易感染,在整枝修剪時勿使枝梢過於低垂。相關藥劑防治及施用方法可參考當年度防檢局推薦使用藥劑或植物保護手冊。
5.星天牛
病徵:星天牛為木麻黃、苦楝等樹木之主要害蟲,亦為荔枝、柑橘及青棗等作物之害蟲。每年發生一世代,成蟲出現在4~9月,成蟲產卵於樹幹離地面60公分左右處為較多,每縫一粒卵,卵孵化後幼蟲先繞食皮層內側,後蛀食木質部,造成隧道圍繞樹幹一周或半周,在地上可見木屑粉,被害株葉片黃化凋落,甚至枯死。
防治方法:由地上木屑粉尋找危害樹幹之蟲穴,以鐵絲沿其隧道穿刺幼蟲,如孔洞太深無法穿刺幼蟲時,可以棉花沾殺蟲劑原液,塞入蟲孔後再用泥土封口,以毒死幼蟲。相關藥劑防治及施用方法可參考當年度防檢局推薦使用藥劑或植物保護手冊。
黑葉品種佔荔枝總栽培面積的 99% 以上,由於荔枝採收期短,品種又單一化,導致荔枝產期過於集中,因此如將荔枝產期由二個月延長四至五個月,可紓緩產期集中的壓力。
延長荔枝產期可從地區、品種及栽培方式來調節。
荔枝栽培常有隔年結果及落花落果的現象,致使農民損失慘重,一般秋冬季低溫、乾燥有助荔枝花芽分化、抽穗、開花,若 10 月後仍高溫、多雨,則易再抽新梢,此新葉的存在阻礙荔枝花芽分化,而影響次年開花、結果;另外,在開花或果實發育階段,遇低溫、陰雨,使荔枝授粉受精不良,病蟲害增加,導致落花落果,為減輕損失,提出一些因應措施,如下。
(1). 環狀刻傷:秋末冬初高溫多雨易引發荔枝抽新梢,持續營養生長,而新葉存在阻礙花芽分化,因此可於 10 月間進行環狀刻傷,用鋸子或刀子自樹幹基部鋸刻一圈,有抑制冬梢的效果,以不傷木質部為原則,寬度約 3 毫米,不可太寬,因荔枝癒合不易,將影響植株生長。
(2). 新梢剪除:將 10 月以後抽出的新梢予以剪除,但費人工,故可改以 39.5% 益收 1500-2000 倍噴佈 2-3 次,抑制新梢抽出,並使新梢上的新葉掉落,促進花芽分化。
(1) 剪花穗:將早花穗自基部摘除,促使抽出側花穗,而延後開花期,避開低溫陰雨的不良氣候,提高傳粉受精機會,摘穗處理不宜太晚,越近花季末期,則可能因溫度回升,而無法再抽穗。
(2) 植物生長素:於盛花期噴佈低濃度的植物生長素,可促進花粉發芽和花粉管伸長,提高著果率。
(1) 若為單一品種的果園,宜將花期調整,利用益收及環刻處理數棵植株,使各花型在開花期有重疊的機會。
(2) 花穗抽出後,於花初開時,進行疏剪花穗,每花穗只留較粗大的花穗,然後再剪除基部及頂端花,留中央部位約 15-20 公分。
(3) 荔枝於開花期施用台肥 43 號複合肥料及有機肥,在盛花期可噴施 3000-5000 倍番茄素,間隔 7-10 天再噴一次,以確保良好的著果效果,採收時再施一次有機肥。
(4) 於開花期至小果期可噴施 Auxin 類藥劑,如 SNA 、 NAA 、 2,4,5-TP ,可減少生理落果,促進著果。
荔枝採收後,當第二次生長梢成熟後,於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利用益收生長素(Ethrel)l,000~2,000倍,每隔14天實施葉面噴施1次,連續噴施2~3次,冬季低溫來臨前停止噴施,可有效抑制晚梢抽生,增加植株抽穗率,且略為增加偏雌花之比率,並顯著增加產量,可有效穩定產量防止隔年結果;惟益收生長素使用時,宜均勻且適量噴施,其濃度不可超過1,000倍,以避免芽體因藥害而乾枯,成熟葉片因藥害而落葉,以致翌年無法抽穗;益收處理之花穗及果穗長度均較短,果粒較集中可方便採收作業,惟植株產量高果實集中,應加強病蟲害防治,提前防治露疫病,以防止病蟲害之落果。環刻處理雖亦可抑制冬梢抽生,增加植株抽穗率,但環刻處理在坡地較乾旱之植株,易使開花較晚且著果不豐,宜於植株花芽分化完成後,在乾旱期適度少量補充土壤水分以恢復樹勢,則可改善花穗生長,花期正常且花穗大,產量可顯著增加,惟年年實施環刻處理,恐會影響植株生長勢應加以注意。
文章來源:台南改良場及高雄改良場 農業專訓
資料傳送中,請勿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