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茹 (Glossogyne tenuifolia (Labill) Cass.)又名風茹,為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分布南亞、澳洲及新加勒多尼亞(New Caledonia)等地,全球有6個品種,而台灣地區僅有1個品種,主要分布於澎湖、屏東及台東等3個地區。看天田部分,分春、秋二作,分别於4月及9月播種,在8月及翌年3月採收;有灌溉設施的農田部分,一年可三收,栽培地區集中在湖西鄉的紅羅、湖西、白坑、林投及太武等5個村的產銷班。
因為香茹慣行栽培法具有上述的缺點,而導致產業規模不大,所以,本分場特別進行優質栽培技術的研發,希望能使香茹在澎湖地區成為一種重要的作物,茲將優質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一) 適當的播種量
為改善產銷班使用慣行法,造成播種量過多的問題,本場澎湖分場進行不同播種量對香茹生長與產量的影響試驗,初步試驗結果顯示,播種量24-48 kg/ha及生育天數120天的香茹,其株高11.2-13.4公分,根粗0.3-0.4公分,根長13.3-15.2公分,若一年二收,每公頃就具有10000-14000公斤乾草產量的潛力。
(二) 輪作制度的建立
澎湖分場種植的香茹成分高於進口香茹10倍,以洋香瓜、玉米及甘藍等三種不同前作物測試對香茹的連作效應,試驗結果顯示,前作物為甘藍時,其株高11.9公分,根粗0.33公分,根長14.2公分,若一年二收,每公頃則有11,120公斤乾草產量。
(三) 適當的施肥量
香茹肥培試驗結果顯示,每公頃施用氮肥60公斤、磷肥120公斤及鉀肥120公斤,可獲得較佳的品質與較高的產量。
(四) 雜草管理
有效的雜草管理,可節省生產成本香茹生長與生產成本調查發現,栽培期間雜草入侵是影響香茹生長與產量最大的因素之一,同時除草費用是主要的生產成本。初步調查澎湖地區香茹田雜草相結果發現,其種類約有菊科(白花霍香薊、紫花藿香薊、小白花鬼針草、大花咸豐草、加拿大蓬、昭和草、兔仔菜、長柄菊、苦滇菜)等9種,禾本科(狗牙根、龍爪茅、鋪地黍)等3種,茄科(燈籠草、光果龍葵)等2種,莧科(野莧)1種,藜科(臭杏)1種,大戟科(飛揚草)1種,豆科(蠅翼草)1種,馬齒莧科(馬齒莧)1種等共8科19種。初步試驗結果顯示,利用水田種植香茹時,以「施得普」防治田間雜草種子萌芽,再淹水後整地,若再有雜草發生時,則以萌芽後除草劑「固殺草」防治;利用旱地栽培時,則於播種(或穴盤苗定植)前施用「施得普」,降低雜草發生率,每公頃可減少80-100工的人工除草費用,降低生產成本,增加農民收益。
香茹栽培期間少有病害發生,僅因慣行法而有蚜蟲及粉介殼蟲等蟲害危害。初步試驗可利用葵無露及窄域油等有機資材稀釋200倍後使用,可達到防治效果,不必使用化學農藥防治,並確保產品安全無虞,令可參考植物保護手冊藥劑使用方法。
為了建構優質量產保健植物「台灣人參」-香茹原料的供應技術與產業標準,輔導擴大契作面積,促進台灣休耕地活化,另提供業者參採,以永續香茹產業,增進國人健康。近年來,香茹被報導具有保健機能,對人體健康有所助益。目前僅澎湖地區有經濟栽培,產業規模不大,根據澎湖縣政府農業統計年報指出,近10年來栽培面積約8-10公頃左右,年乾草總產量約60公噸,目前香茹在澎湖的栽培方式有看天田及灌溉設施農田兩種。
文章來源: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高雄區農業改良場
資料傳送中,請勿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