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管理 > 油茶

一、前言

二、栽培管理

三、栽種品種

四、繁殖與苗木選擇

五、油茶肥培管理

六、病蟲害管理

七、結語

八、相關連結

 

  • 前言

       油茶是隸屬山茶科山茶屬,其種子油脂含量較高,且具有經濟栽培價值的植物總稱,與油棕、橄欖和椰子號稱世界四大木本食用油料植物。油茶種子榨取的油,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接近90%,其中所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可接近80%,是一理想的優質食用油,在臺灣一般俗稱為苦茶油,聯合國世界糧農組織已將其列為重點推廣之健康高級食用植物油。苦茶油本身及其副產品在醫藥、化工、農業等領域上,都具有重要的用途。

↑ TOP

       種植油茶對於食用油料供給、增加農民收入、活化土地使用、推動農村建設及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可謂生態與經濟效益兼具。臺灣民間種植油茶也有相當悠久的歷史,過去也曾列為山坡地的造林樹種之一,惟目前推展油茶產業普遍所面臨的困境,在於種植的油茶良種比率過低、品種混雜、樹齡老化、管理粗放、管理知識與技術不足、農民積極度不夠,以及單位面積經濟效益不彰等的問題。

↑ TOP

  • 油茶栽培管理

(一) 栽培環境

       油茶為較為粗放之油料作物,枝梢終年掛果,常見初授粉發育的幼果與成熟的果實並存,從開花至果實成熟需時長達一年,因此,適宜的栽培環境,有利於果實發育生長及達到良好的產量。

↑ TOP

1. 光照

       油茶在幼年階段喜歡遮蔭的環境,生長較為快速;結果時期則需要較充足的光照,故適宜種植在開闊地或較不遮蔭地,應避免種植行株距過密,彼此遮蔭影響葉片光線之截取。對於海拔較低的平地或丘陵地,坡向影響光照不大,反之應選擇光照條件較好的南坡、西坡、東南坡等向陽坡地。種植地點選擇時,應注意不要在過度遮蔭的環境。

↑ TOP

2. 溫度

      一般油茶生育溫度年平均約在 20℃左右,但小果油茶適合臺灣北部地區較冷涼的氣候,大果油茶則較適合種植於中南部較溫暖的氣候。高山地區由於氣溫低且多雨霧、日照少,較不適合油茶生產。

↑ TOP

3. 水分

       油茶為多年生木本植物,亦是較為耐旱的作物,若以造林為目的,水分管理較容易;若以採收果實為目的,則應注意特定時期水分充足供應,如每年8、9月份果實油分充實期,要注意水分灌溉,避免乾旱使果實油分減少。

↑ TOP

4. 土壤

      油茶適宜種於pH值5~6的酸性土壤,一般忌鹼性土壤;生長較耐貧瘠,適應性很強,北部地區排水良好的紅壤土即適合油茶生長。土層深厚,排水能力良好,保水保肥力強之土壤較佳;若土層較淺,則根系發育有限,植株生長較弱。種植需注意地下水位,地下水位過高,則根系排水透氣不良,植株生長受阻,故種植前需注意地下水位調查,地下水位應在地表1公尺以下。

↑ TOP

  • 栽種品種

       山茶屬植物(Camellia spp.)在全球有200餘種,主要分布於東亞地區;中國就有170餘種,大部分原生地在長江流域以南山地丘陵。本屬植物的茶籽幾乎均可榨油,茶籽可供榨油的茶種即通稱為油茶。野生茶籽的採收煉油一直為中國人重要的油品來源,然因各種茶籽含油率多寡不一,長久以來只有少數幾種被人類種植來採籽榨油。

↑ TOP

目前臺灣栽培的油茶主要有以下兩種︰

1. 油茶 (C. oleifera Abel)

由中國引進,臺灣俗稱大果油茶,大陸俗稱油茶、茶子樹、茶油樹、白花茶等,為常綠小喬木,樹高可達6公尺,在臺灣主要栽植於中南部地區,一般樹齡需達6年以上才開始有較佳的茶籽產量。果熟期在9~10月,適當的採收節氣在農曆寒露及立冬之間 ( 約國曆10上旬 ~11月上旬 )。

↑ TOP

在中國,本種適合栽植於溫暖濕潤的氣候,能耐貧瘠土壤,以酸性黃或紅壤為佳,一般栽植後3~4年即可開花結實,至15年後進入盛產期,豐產可持續至70~80年,百年後結實才開始衰退。本種的種子含油率25.2~33.5%,種仁含油率37.9~52.5%,茶油供食用或工業用;果殼及種殼可提煉皂素、糠醛等,或製成活性炭;木材主要供作小農具或家具等;另因本種植株耐火性佳故亦供作防火林帶樹種。

↑ TOP

2. 短柱山茶 (C. brevistyla (Hayata) Coh.-Stuart)

臺灣俗稱小果油茶,本種過去一直以細葉山茶 (C. tenuifolia (Hayata) Coh.-Stuart)為其學名,然長久以來多有學者認為細葉山茶與短柱山茶難以明確分辨;直到2012年蘇夢淮以傳統數示分類學探討分析此兩種的分類關係,結果顯示此兩種的形態變異高度重疊且呈連續性的變異,故應處理為同種,並以發表的先後順序,將此兩種合併處理為 C. brevistyla ( 短柱山茶 )。

↑ TOP

本種為常綠小喬木,樹高可達7公尺,產於臺灣、 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廣西、安徽等地,在台灣原生於中低海拔山區。本種在臺灣主要經濟栽培於北部地區如新北市、桃園縣、新竹縣及苗栗縣等地,果熟期在10月,適當的採收季節為農曆寒露之後(國曆10月中下旬 )。小果油茶果實較小,通常每果僅1種子,但近年栽培種果實常有2~4粒種子者。其含油率較大果油茶者為高,以成熟度較佳的果實而言,約每10Kg生果 ( 含果殼 ) 可乾燥成4.2Kg的茶籽 ( 含種殼 ),榨出約1Kg的茶油。

↑ TOP

  • 繁殖與苗木選擇

       油茶苗木的繁殖方法可分為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有性繁殖即以種子培育實生苗,無性繁殖一般較常見的有扦插苗及嫁接苗,各種培育方式所生產的苗木各有其優劣,分述如下︰

1. 實生苗 ( 種子苗 )

     油茶為異交植物,早期林務局推廣之油茶造林以實生苗為主,因種子苗的根系發展較為完整健全,故抗風性、固結土壤能力強,栽植成林後有助於水土保持,故曾為優良之造林樹種。油茶開花授粉後需經約一年的時間才能讓果實成熟,即當年10月左右開花所結的果實,在隔年10月左右才會成熟。

↑ TOP

       故需在每年10月前後,觀察其蒴果以判斷成熟度,當果皮褪去光澤,顏色由綠轉褐且先端稍為裂開時,即為良好的採收時間點,此時果內種子呈棕褐~黑褐色,光澤鮮亮,種仁飽滿呈乳白色。育苗用的種子處理應小心處理,以免種子喪失發芽能力,果實採收後,可於室內以電扇吹拂,通常在 1 天內即可使果實裂開,一旦開裂應即剝取種子,種子絕對不可曝曬及乾燥,以免過度失水而死亡,篩選獲得的純淨種子應立刻密封冷藏在冰箱下層約 4℃的環境以備播種之用。

↑ TOP

      小果油茶 ( 短柱山茶,C. brevistyla) 種子具有休眠性,熟採的新鮮種子不易在短期內集中發芽,在約25℃環境發芽時會呈現零散,經200天後仍有零星發芽。以4℃層積處理經4個月後能解除其種子休眠,讓有活力的種子在播種後35天內全部發芽。小果油茶籽是不耐乾燥的短壽命種子,當種子被乾燥到含水率10.5%以下時,則完全喪失活力;也就是說,種子在太陽下曝曬大約1天就死光了。即使將未經乾燥的種子儲藏在 1℃與 4℃環境下,6 個月後也會死亡殆盡。經研究瞭解,要保持小果油茶種子發芽能力,其儲藏方法為將種子濕藏在冰箱下層約 4℃的環境中,經12個月後種子活力完全不會衰減。

↑ TOP

       以上所謂 4℃低溫濕藏及層積的操作方法完全相同:先將水草泡水清洗後剪成約2~3公分長之細條,然後用手緊握將水分盡量排除,再將捏成整團的水草抖動分開使成膨鬆狀,隨即將種子與膨鬆水草以約1:4的體積比充分均勻混合後放入封口塑膠袋 (PE 夾鍊袋 ),但種子與水草總體積不得超過塑膠袋容積的一半,並需將袋內充飽空氣後封口,再置入一般家用冰箱下層約 4℃的環境內,之後至少每個月將塑膠袋打開抖動換氣一次,以提供種子呼吸作用所需的氧氣。在每次換氣過程中,應檢視介質水分是否足夠,若發現塑膠袋內面已幾無水分凝結狀態則是介質已過度乾燥,應即補充適量水分,通常僅需均勻噴灑少量霧狀水即可,水草的保濕作用僅在使袋內維持接近100%的相對濕度即可,最忌過度給水而使袋底積水,反而會讓底層的種子慘遭淹死。

↑ TOP

       於10月採收的小果油茶種子經低溫層積處理4個月解除休眠後,正好於翌年3月初春暖後播種。集約的種子苗培育應以容器育苗來提高成活率與苗木品質,可以盆口3或4吋的黑色軟膠盆為容器,介質以均勻混合的泥炭土、珍珠石、蛭石 ( 體積比2:1:1) 為佳,於簡易溫網室中培育,播種後2個月苗高可達13公分,1年後種子苗平均高度約46公分。建議在苗木達30公分時 ( 播種後8個月 ) 可將其移至健化場,經約4個月的減水及逐漸全光照的健化過程後即可出栽。實生苗育苗栽植時程概要為:在第1年的10月採種及進行種子解除休眠處理;第2年的3月播種,10月移苗至栽植地附近的健化場;於第3年的2月前後利用春雨時節栽植。 

↑ TOP

2. 扦插苗

扦插為油茶重要的無性繁殖法,應選擇種子高產及高含油率之品種,利用枝條在適宜的環境使其發根,成為一完整的植株;其優點是完全保留了採穗母株的優良性狀,目前一般採用苗床扦插或塑膠袋扦插育苗。

(1) 健康母樹園之選定與管理

a. 應選擇高產及含油率高之純正品種。
b. 選擇3~6年生的健壯油茶為採穗母樹,若選擇高齡的油茶樹時,亦應於扦插育苗前2年進行修剪,使其萌發健壯的枝條。
c. 應選擇無病蟲危害的油茶,尤其是不曾有罹患枝枯病之母樹。
d. 選擇避風處的母樹,其葉片才不會受風吹摩擦而產生損傷。
e. 母樹園病蟲害的預防與防治,請依照植物保護手冊 ( 茶 ) 所推薦的藥劑及方法使用即可。
f. 母樹園於扦插前3週或1個月前用50%免賴得可濕性粉劑1,500倍,連續噴灑3次,每週1次可防止扦插後赤葉枯病的發生,噴完3次後第2天即可採取技條進行扦插工作。

↑ TOP

(2) 油茶苗圃基本條件

a. 水源充足,便利灌溉且排水良好。
b. 含有充分有機質的砂質壤土。
c. 地勢平坦,交通便利,且向陽避風之處為佳。
d. 土壤酸鹼值(pH)值5~6。

↑ TOP

(3) 插穗之選取

枝條的成熟度與粗細、芽點充實度、葉片完整與否,均會影響扦插成活率及幼苗的發育。插穗宜選擇枝條表皮呈綠色且已木質化及表皮呈紅褐色但未裂開前之枝條,尤以枝條表皮呈黃綠色最佳。枝條粗細宜適中,過粗的枝條多已老化不易成活;過細則雖然會成活,但發育不佳。芽點充實者扦插易於成活,芽點如米粒一般大者最佳。扦插時留一個葉片,留葉過多時,水分蒸發與吸收量不能平衡難以成活。

↑ TOP

(4) 剪穗的方法

a. 從母樹園採取適合枝條,置於陰涼處或於室內操作,避免陽光直曬或風吹影響插穗成活率。
b. 插穗長度約5~6公分左右,保留最上端一葉,其餘葉片剪除,如有花蕾亦應全部摘除,以免影響插穗發育。
c. 剪插穗時應在頂端腋芽上方0.5公分處平剪,基部則為45°斜剪(斜剪方向大略與葉片平行),以增加與土壤的接觸面。
d. 所用的剪定鋏(剪刀)應銳利,使所剪的枝條切口平滑無破裂,方不易為病菌侵入。
e. 插穗剪好應置於陰涼處,並儘速於2小時內扦插完畢為宜。

↑ TOP

(5) 扦插時期

扦插時期依據臺灣氣候環境可分為12~1月、5~6月及9~10月等三個時期,其中以12月~翌年1月扦插最為適宜。

(6) 扦插方法

扦插育苗法目前有下列二種方法,各有利弊,茲分述如次:

① 苗床扦插
利用新墾土地為苗床進行扦插,經10個月至1年成苗後,移植至田間定植。但油茶有連作障礙,需要每年更換苗圃,或將苗床表土10~15公分的土壤更換新土,因此無法設置固定扦插苗圃;且掘起苗木時根部易受損傷,於短時間內無法完成定植,遇到炎熱天氣時茶苗易發生凋萎,影響其成活等均為其缺點。

↑ TOP

② 塑膠袋扦插
鑑於苗床扦插法諸多缺失,乃改以塑膠袋扦插育苗,取代苗床育苗。所採用之塑膠袋為黑色,長度20公分×寬5公分,兩邊底打洞(直徑為0.7公分),以利排水;所用土壤亦採用新土,經打碎篩選後之細土用人工裝袋,雖較現行土壤苗床扦插費工,且搬運成本較高,惟在種植時將黑色塑膠袋用小刀切開後連土種於穴中,可減少根部受傷,提高成活率。又因能設置固定扦插苗圃,不必輪流更換土地,可節省苗床土地面積。本法處理過程如後:

a. 土壤
土壤宜採用排水良好之新土,若係粘土必須混合1/4或1/3河砂,切忌使用海砂,以收通氣與排水之雙重效果;最好是採用壤土經打碎,再用6網目(網孔0.5公分)網篩選後之細土裝入塑膠袋。

↑ TOP

b. 塑膠袋裝土
為便於作業,利用1.5吋塑膠管,長度20公分,上端鋸成45°斜口,下端鋸成平行口,插入塑膠袋,上端往泥土堆一插向上拉起,土壤即裝入袋內,再輕輕往地上敲一、二下,即將塑膠管拔出,使土壤剛好與塑膠袋口同高。土量於扦插澆水後約略降0.5公分為最適宜,若土壤下降太深或未下降,表示土壤太鬆或太緊,兩者皆不宜。

↑ TOP

c.苗床設置
每一畦苗床長度視業者管理方便而定,苗床寬度1公尺,苗床四週用木板豎立,其高度約15公分,可使塑膠袋放入後不致傾斜或倒下,依序橫向排入苗床,每排約可置放20個塑膠袋,扦插後隨即充分澆水。完成澆水後,先用透明塑膠布密封覆蓋,再用30%透光率黑色塑膠網蓋在其上。

↑ TOP

(7) 苗圃管理

① 光線
遮蔭度以70%左右,亦即30%之透光率為佳。遮蔭的方式有高架式及矮架隧道式兩種,分別介紹如下:

a. 高架式遮蔭:採用水泥柱或竹、木頭等為支柱做成高架,上蓋黑色遮蔭網或竹簾,架之高度為離地面2公尺左右,支柱每隔5公尺設置1支;遮蔭材料可採用以寬 1 公分的桂竹片間隔0.3公分編成之竹簾,如採用黑色遮蔭網時,其遮蔭度應為70%,竹簾或遮蔭網均應用竹片或鐵線將其固定於架上。

↑ TOP

b. 矮架隧道式:於扦插完畢後,將事先備妥的竹片或鐵條橫插於畦的兩邊成「∩」形,每隔60公分橫插一支,然後再以長竹片一支將所有的「∩」形竹片連接,並加以固定,12~1月間育苗應先蓋透明塑膠布(其他月份可免),再蓋遮蔭度70%的黑色遮蔭網,然後用土將透明塑膠布及遮蔭網四邊加以掩埋密封,一方面可防塑膠布及遮蔭網受風吹動及小動物入內為危害插穗,同時亦可使隧道內經常維持相當濕度及溫度,如果透明塑膠布內過於潮濕或高溫時,可將兩端酌留小孔通氣,以減少濕度或降低溫度。

↑ TOP

② 水分管理

a. 苗床水分不足時扦插易於枯死;反之水分太多則插穗易於腐爛。適當土壤濕度之判定可以手抓起苗床土壤,用大拇指與食指壓捏,以潤濕而不鬆散或不出水之土壤水分最適當。灌水時用細孔澆水壺或細孔噴頭澆水,或用PE穿孔管噴灑,以免沖刷床土或動搖插穗影響成活。

↑ TOP

b. 雨水充裕時,覆蓋的透明塑膠布不宜完全密封,宜將兩端掀開,使其充分通風透氣,避免茶苗發霉腐爛。覆蓋透明塑膠布後,如無降雨,應視天氣及苗床土壤之濕度酌量進行澆水,約2星期~1個月澆水一次,使用PE穿孔管者可將開關打開噴水,若未設有自動噴水者,將兩端透明塑膠布掀開細孔噴頭於兩端伸入充分澆水,再予覆蓋密封(但兩端仍需留孔透氣)或將透明塑膠布掀開一邊澆水後再蓋上,操作時儘量避免動搖插穗。

↑ TOP

c. 去除透明塑膠布後1個月內,原則上每日澆水一次,1個月以上~ 2個月時,約2~3日澆水一次,2個月後視氣候及土壤含水量情形,斟酌延長澆水間隔日數。

↑ TOP

③ 除草

一般苗圃所發生雜草,包括禾本科、菊科或茄科,這些草類在苗圃管理適當的話,不致於影響油茶生長,而在苗圃中雜草繁殖速度較扦插苗生長為快,必須在雜草發生初期亦即在幼小時即行拔除乾淨,以免影響茶苗生長。總之,育苗期間若有雜草應予拔除,拔除時應注意勿損傷或動搖插穗,除草後應予充分澆水。

↑ TOP

④ 肥培管理

a. 除去透明塑膠布後約2~3星期開始施肥,施肥時期分別於6月中旬、7月上旬、7月下旬、8月中旬各施一次(視茶苗生長情形斟酌施肥次數),第1~3次施肥量為每平方公尺分別施用尿素5、8、12公克,第4次施用台肥1號複合肥料或42號複合肥料10公克。

b. 固體肥料可直接撤施於行株間,施肥時宜在晴天露水乾後進行,施用尿素後可用清水沖洗葉片,而施用複合肥料時,尚須用彈性竹片在茶葉上輕拍,使肥料滑落於苗床,再用清水沖洗葉片,以免葉片積留肥料受害。

↑ TOP

⑤ 病蟲害防治

育苗期遇有病蟲害發生時,應立即噴藥防治,用藥種類及方法可參照政府頒布之油茶病蟲害防治法施用。

⑥ 其他應注意事項

a. 苗圃排水溝要清理,以免下雨阻塞使茶苗浸水,影響根部發育。

b. 下雨後,苗床土壤如被沖刷,需行培土。

c. 到5月間,當透明塑膠布溫度達30℃時,宜將兩端透明塑膠布掀開,使其通風透氣,達35℃左右時,應全部除去塑膠布,以防溫度過高傷害幼苗(矮架遮蔭者,仍要再蓋上70%左右遮蔭度之黑色遮蔭網,避免強烈日照)。

d. 扦插2個月內茶苗尚未充分發根,應避免因管理工作動搖插穗。

e. 出苗前3~4個月,除去遮蔭材料,使茶苗適應自然環境,但此時由於無遮蔭設備,應特別注意澆水,以防土壤過分乾燥。

↑ TOP

(8) 取苗

① 扦插後經10~12個月,茶苗生長健壯即可定植,一般種茶時期都在雨天或雨後進行,此時茶苗根部的土壤尚呈潤濕狀態。

② 晴天出栽時,應於前一天充分澆水使土壤濕潤,以利成活。

↑ TOP

(9) 出栽及管理

油茶為多年生喬木,樹冠較大,為避免彼此遮蔭影響產量,建議行株距為3~4公尺,若欲日後行間伐可用3公尺×2公尺之行株距。油茶種植時,應先挖深坑埋入基肥,以利日後根系生長,種植期應在氣溫較低、雨水較多的冬春季,即未萌芽前栽植,植穴採用拉線定位,上下左右儘量對齊,以利日後管理。

↑ TOP

定植應選擇陰雨天或下過雨後,土壤濕潤的情況種植,以提高成活率,種植時為使根系伸展,以莖根交界以上5公分埋入土壤,避免種植過深或過淺,過深莖部過濕易感染病害,種植過淺易風吹倒伏。種植時,避免根系與基肥接觸,基肥其上應先覆土。

↑ TOP

種植後,應踩實,使根系與土壤緊密接觸。初期為避免雜草掩蓋幼苗,可進行敷蓋作業,如幼苗旁敷蓋一層約 5 公分厚的花生殼,使土壤中之大部份雜草種子缺光無法發芽,或行間敷蓋雜草抑制蓆,節省除草人力。夏季來臨前,應除草將草覆蓋於幼苗底下,減輕地表高溫之灼傷及旱害。

↑ TOP

  • 油茶肥培管理

      油茶喜好溫暖、濕度較高的環境,對環境適應性高,耐旱,耐貧瘠,亦少病蟲害,適合於pH值5~6弱酸性的壤質土種植,不適合鹼性土壤。宜選擇平緩、陽光充足、地下水位低的地區種植,而土層深厚、富含有機質、土壤結構佳、排水及保肥能力好的土壤,則有助於油茶樹生長及達到高產的目標。

↑ TOP

(一) 油茶樹生理特性

       油茶生理特性較為特殊,終年除開花時期,其餘均為果不離枝,營養與生殖生長並進的情況,又其產量較大,每年要從土壤中移去許多養分,故在不同生長週期補充合適的養分,是維持樹勢及穩定產量的必要措施。

       油茶約於每年3月上旬開始抽出春稍,約至5月上旬停止,至 5月中旬後,春稍逐漸木質化,花芽逐漸分化,枝葉生長速度減緩。6月上旬夏稍逐漸抽出,7月下旬停止生長。夏稍較受環境條件影響,水分充足時生長較迅速,花芽持續分化。秋稍於8月下旬短暫萌發,約至9月下旬即停止生長,此時花芽已完成分化,約於10月中旬開花。籽實則於開花受精後,於2月下旬逐漸膨大,至9月逐漸成熟,直至外果皮絨毛脫去,呈現光亮狀時,果實已達成熟階段。而油分的充實於8月上旬左右才開始直至10月上旬達最高含量。而油茶根部於春秋兩季有較大幅度的生長。

     油茶在一年之中,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同時進行加上果實中油分的充實,需消耗大量的養分,故適時補充油茶樹所需的養分,是高產的必要條件。

↑ TOP

(二) 施肥種類及施肥用量

      據研究顯示在油茶園中,生長100公斤的枝葉,需氮素0.9公斤,磷素0.22公斤,鉀素0.28公斤;每生產100公斤鮮果需氮素11.1公斤,磷素0.85公斤,鉀素3.4公斤;施肥種類及施肥用量據研究顯示在油茶園中,生長100公斤的枝葉,需氮素0.9公斤,磷素0.22公斤,鉀素0.28公斤;每生產100公斤鮮果需氮素11.1公斤,磷素0.85公斤,鉀素3.4公斤;每生產 100 公斤茶油(1,430 公斤鮮果)需從土壤中吸收氮素158.7公斤,磷素12.0公斤,鉀素48.6公斤。依此計算,在油茶樹產量穩定後 ( 每公頃濕果產量達6,000公斤以上 ),每年每公頃氮肥施用量約在400~500公斤左右,於幼木期施用複合肥料之氮磷鉀比例約在2:1:2左右為佳,成年後需略提高氮比例以提供枝葉生長。

↑ TOP

      一般在每年的3、6 及8月左右施肥,11月施用有機肥改善油茶園土壤,油茶樹在春夏之際進行營養生長的比例較高,6月後逐漸進入果實膨大及充實期,故在3月時可施用氮肥比例較高之肥料,提供枝葉生長所需,6月及8月施肥時就需逐步提高磷鉀之用量比例。通常以氮肥施用量為標準,3、6及8月各施用全年用量之30%,其餘10%於冬季施用有機肥時補足。一年之中肥料的施用,磷鉀比例要逐步提高,例如3月可施用臺肥 1 號複合肥料 (20-5-10),促進枝葉生長及花芽分化,6月時可施用臺肥5號複合肥料 (16-8-12) 或臺肥43號複合肥料 (15-15-15) 促進果實膨大,8月時可施用臺肥47號複合肥料 (9-18-27),促進油份充實。冬季則可施用蔗渣等粗質地有機質肥料改善土壤地力。油茶產量進入穩定期後,每年每株油茶樹共施用約1公斤左右的化學複合肥料。

↑ TOP

(三) 施肥方法

     施用肥料時,於樹冠投影處掘一弧形淺溝,長約60公分,寬約15公分,深約10公分,施用後立即覆土。每次施肥的地方不與上季重複,以利根系均衡發展,若為坡地油茶園則施用於上坡處。油茶合適的土壤pH值約5~6左右,長期施肥後需定期檢測土壤,除確認土壤pH外,另其磷鉀的過量累積亦是需關注的重點。

↑ TOP

  • 病蟲害管理

一、油茶主要發生病害及防治方法

(一) 油茶枝枯病

學名:Macrophoma theicola Petch

危害特徵:受枝枯病菌危害植株,會出現潰瘍及枝枯兩種病徵。潰瘍是指枝條的皮層間出現凹陷或不平整現象,此因皮層健康組織持續生長,往部分染病組織擠壓造成。枝枯病徵則是受害枝條失去水分運輸功能,上位葉片起先失去光澤、褪色乾枯,嫩梢缺水而下垂,後期導致整株枝葉乾枯褐化,且枯葉與枯枝不分離。

發生生態:本病原於夏季產生柄子殼,在環境潮濕多雨時,柄子殼經由雨水拍打沖刷,泌出大量分生孢子並傳播至鄰近寄主,並可在受害枝條上越冬,待次年夏季復又感染。本病於夏季最為嚴重,進入秋季漸趨緩和,直至隔年春季氣溫回暖後,在新生枝梢上開始出現枯枝現象,罹病後期將導致樹勢衰弱,終至死亡。乾旱氣候會使油茶樹之抗病 能力降低,導致發病更為嚴重。研究顯示油茶各品種對枝枯病之抵抗能力差異大,田間觀察發現小葉種罹病度較大葉種為高。

↑ TOP

防治方法:
1. 發病輕微的油茶園應徹底清除罹病枝條,並配合藥劑噴施。
2. 發病嚴重的油茶園除了清除罹病枝條、病葉外,應徹底挖除枯死病株並清除燒毀,並全面施用防治藥劑。
3. 發病嚴重的園區應選擇種植抗病品種。
4. 乾旱季節為加強油茶抗病能力,應進行滴灌,並於冬天進行一次清除病枝條的處理。
5. 可參考植物保護手冊茶枝枯病之防治用藥。

↑ TOP

(二) 油茶赤葉枯病(炭疽病)

學名:有性世代 Glomerella cingulata(Stoneman)Spauld. & H. Schrenk
無性世代 Colletotrichum camelliae(Cook.)Battler

危害特徵:受赤葉枯病危害植株,在嫩芽葉、枝條、樹幹及果實皆會出現病徵,起初於芽葉上產生半圓或不規則狀淺綠色病斑,在潮濕環境時,病斑會迅速擴大並轉為赤褐色,若環境較乾燥,則病斑擴大速度變緩,並轉為灰白色。病斑擴大時,常以感染點為圓心,向外產生輪紋,輪紋上的黑色小點,會泌出大量粉色分生孢子,且病斑通常從葉尖或葉緣處沿著葉脈向內擴展。此外,尚可使枝條變黑、易折斷而枯死,樹幹潰瘍,果實自病斑處開裂,大量落葉落果,影響樹勢及茶果產量,嚴重時整株乾枯死亡。

↑ TOP

發生生態:本病原為潛伏感染病菌,主要經風雨和昆蟲活動造成之傷口侵入感染。植株於不良生長環境、老化或衰弱時易發病,颱風後或受蟲害的葉片也較為感病。本病好發於7~10月高溫高濕季節,高峰期為9~10月,罹病之油茶植株會於9~10月大量落果落葉。病原菌可在病部過冬,以分生孢子為主要傳染源。

↑ TOP

防治方法:
1. 加強園區的管理,適當修剪、保持株間適當密度間距、改善園內通風及日照量,降低濕度以減緩病害發生情形。
2. 避免油茶果發生日燒,以免造成傷口或抗病力下降。
3. 選用具抗病性之種苗,以果實自然感病率為3%以下者為佳。
4. 於早春新梢生長後,噴施1%波爾多液,以防止初次感染。
5. 可參考植物保護手冊茶赤葉枯病之防治用藥。

↑ TOP

(三) 油茶餅病

學名:Exobasidium Vexans Mass.

危害特徵:受餅病危害的植株,在花芽、嫩葉、嫩芽、幼果及幼嫩枝條皆可能發生組織膨大變形病徵。初期芽葉產生淡綠小病斑,擴大後轉為肉色、紅色或紅褐色,感染組織會快速增生,使芽葉肥厚變形,其上可見白色粉狀物。罹病花芽之子房及幼果亦肥腫、膨大又呈桃形,因此本病又稱油茶茶苞餅、葉腫病、茶桃。

發生生態:本病原於白色子實層產生擔孢子,藉由空氣及人為方式傳播。好發於涼爽、高濕環境,侵入植株後6~8天病斑即成熟,擔孢子可連續釋放7~10天。本病屬於本土性病害,時常發生於特定地區,而發生嚴重程度與環境有很大的關係。又以株間密度高、日照少、通風不佳的園區較易發病。

↑ TOP

防治方法:
1. 進出病區之人員及使用後工具,應避免進入健康園區。
2. 發病嚴重期間,避免進行剪枝作業。
3. 適當修剪,注意株間適當密度,改善園內通風及日照量,降低濕度以減緩病害發生情形。
4. 被害枝葉修剪後,應立即焚毀或土埋,以減少病害擴散。
5. 可參考 植物保護手冊茶餅病之防治用藥。

↑ TOP

(四) 油茶褐色圓星病

學名︰ Pseudocercospora ocellata(Deighton)Deighton

危害特徵︰本病危害葉部,依照病斑型態可以分為兩種。一種為綠斑,初時在葉背產生針狀小斑,之後病斑擴大且腫大,葉片背光觀察可發現有綠色小斑點平均分布於葉背,小斑點隨時間堆疊而凸起;另一種為褐色圓型病斑,起初在葉片上可發現褐色小點,之後擴大,病斑上有氣生的分生孢子。

↑ TOP

發生生態︰本病好發於潮濕多雨環境,潛伏期約20~30天。臺灣全年發生,又以秋、冬落葉的情況最為嚴重。品種間抗病性差異不大。生育不良、衰弱的油茶樹較易感病,造成嚴重落葉,影響下一次產量。本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經由空氣傳播,菌絲並可在罹病組織上越冬,待次年環境合適時再作感染。

↑ TOP

防治方法︰
1. 建議以健康無菌的母株扦插。
2. 加強園區田間衛生管理,以減少發病可能。
3. 可參考 植物保護手冊茶褐色圓星病之防治用藥。

↑ TOP

(五) 油茶煤煙病

學名:Neocapnodium sp.

危害特徵:罹病植株在枝葉可觀察到黑色絨毛狀覆蓋物,即是菌絲與孢子之混合體。初期於表面產生黑色黴狀圓點,後呈不規則形或互相融合,並逐漸擴大。在病原分生孢子器生長旺盛階段,可見密生的鬃毛狀突起物;在缺乏營養或環境不適的條件下,覆蓋物會收縮乾裂並可剝離。本病不危害植株組織,但阻礙葉片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影響樹勢。

↑ TOP

發生生態:煤煙病菌是植物枝葉表面的腐生真菌,並非落塵公害,主要以介殼蟲、蚜蟲、粉蝨等刺吸式害蟲分泌的蜜露為營養來源,有時也可利用植物本身的分泌物做營養源,阻礙植物的光合作用而使植物受害。在刺吸式害蟲為害嚴重的油茶園中,常伴隨本病發生。以冬季乾旱期,通風不良之油茶園發病嚴重,尤其以陰暗部位、昆蟲滋生蔓延嚴重之枝葉更易罹病。在油茶植株密度過大以及蔭坡和山凹地區較易發病。病原菌以菌絲殘存於罹病組織,環境適合時藉由氣流、或以昆蟲攜帶孢子或菌絲進行傳播。

↑ TOP

防治方法:加強園區的田間衛生管理,適當修剪、保持適當密度,使園內通風透光良好可改善發病情形。發病初期,應立即除去病蟲枝葉加以燒燬,以免擴散蔓延。防治誘發煤病的刺吸式害蟲。採果後,以稀釋95倍95%礦物油混合50%馬拉松乳劑800倍進行噴灑。

↑ TOP

(六) 油茶藻斑病

學名:Cephalleuros virescens Kunze

危害特徵:受害植株常可於老葉葉表及葉背發現病徵。起初葉片上會產生淡黃色斑點,後發展成稍微突起的圓點狀或十字形,並且向四周擴展。病斑中期轉為青褐色,並明顯隆起,光照下病斑呈黃綠色,中間有褐色小點,其上有不規則的放射狀分枝。最後病斑轉為暗褐色,有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表面光滑隆起,其上長出小柄,著生數個孢子囊,內有銹色的游走孢子。

↑ TOP

發生生態:本病於每年4月開始發生, 5、6月在高溫高濕條件下生長迅速,先後產生孢子囊梗、孢子囊和游走孢子,並由風雨傳播,尤以6月屬傳播侵染盛期。環境濕熱時病斑表面形成濃密毛狀物,其上產生卵形孢子囊及游走孢子,經由風雨散出。在密集栽植、通風透光不良的油茶園區,濕熱季節時發病嚴重。管理不善、樹勢衰弱亦會加劇病害發展蔓延。

↑ TOP

防治方法:
1. 地下水位較高的油茶園區,應進行開溝排水作業,降低環境濕度。
2. 適度施用磷肥、鉀肥,以增強油茶之抗病力。
3. 發病嚴重之園區,採果後可施用銅劑進行防治,建議用1%波爾多液噴霧防治。 

↑ TOP

(七) 油茶軟腐病(落葉病)

學名:Agaricodochium camelliae Liu,Wei et Fan

危害特徵:本病主要危害芽葉、枝梢和果實。葉部病斑多從葉尖或葉緣開始發生,初期病斑呈半圓形或圓形水浸狀,陰雨潮濕時迅速擴展為黃色或黃褐色之不規則病斑,病部與健部邊緣不明顯,後期可發現病斑上散生土黃色粒狀物,放大鏡下呈白色鈕扣狀,葉肉腐爛後只剩表皮,大約2~3天後脫落。乾旱高溫時,果實從病斑處開裂,約2~4周內脫落,自7月開始落果,直至採收時仍持續發生落果。苗期全年皆有可能受害,嚴重時造成大量苗木落葉死亡,成株則稍具耐病能力,不致於全株死亡。

↑ TOP

發生生態:本病害在臺灣尚未有相關報導,但在中國境內廣泛發生,且危害程度嚴重。本病原主要由風雨做近距離傳播,病原菌雖能產生分生孢子,但主要靠菌絲體進行侵染,並可由罹病葉片懸掛於樹梢上越冬。本病的流行與環境溫濕度、立地條件、油茶植株的栽植密度有密切關係。每年3~6月和10~12月為發病盛期。植株密度大、排水以及管理不良的油茶園或苗圃容易發病。

↑ TOP

防治方法:
1. 植栽密度過大的園區應進行修枝、疏伐,改善通風及透光。冬季應清除病葉、病果,減少病原菌越冬機會。苗圃地要選擇排水良好的地區,並加強田間衛生管理。
2. 依據大陸浙江省油茶常山油茶研究所進行防治研究試驗,施用1%波爾多液之預防效果可達到96.7%。

↑ TOP

(八) 根瘤線蟲

學名:Meloidogyne incognita(Kofoid et White) Chitwood

危害特徵:根瘤線蟲主要危害植株根部及莖部,使根部產生顆粒狀腫瘤,稱之為「根瘤」,受害部位最後褐化腐爛。受害植株因水分及養分運輸受阻,植株生長發育不良,外觀明顯較健康植株矮小,葉片較小、葉黃化且容易脫落,嚴重時可能造成全株死亡。

↑ TOP

發生生態:根瘤線蟲通常出現於砂質壤土及砂礫地,可藉灌溉水、田間雜草及種苗傳播,其中種苗流通及灌溉水的攜帶更能加速根瘤線蟲的傳播。根瘤線蟲可以卵或二齡幼蟲型態在土壤之病株殘體中殘存長達一至二作物期,連作田常導致病害發生更嚴重。

↑ TOP

防治方法:
1. 採用無汙染的壤土作為扦插用之充填土。
2. 罹病嚴重地區,建議將土壤耕犁後以日照曝曬,並且休耕一年以上。
3. 進口之苗種應進行檢疫處理或隔離栽培,防止國外危險性線蟲傳入國內。

(九) 桑寄生

學名:Taxillus tsaii Chiu

危害特徵:桑寄生以不定根分化之吸盤構造侵入寄主植物,吸收寄主的水分及養分而生長發育,可在寄主植物的枝葉間發現不同於寄主枝葉型態的灌木叢,通常不會造成寄主死亡。開花期間可見紅綠對比的筒狀花在枝幹上排列,果實由青綠色轉成黃橙色。桑寄生的黃橙色成熟果實可吸引鳥類啄食,其種子不易消化而被鳥類排出,通常以排列成串的方式黏附在樹上而傳播。

↑ TOP

發生生態:桑寄生的另一俗名又稱檞寄生。桑寄生的花器分泌蜜汁,吸引鳥類吸取,進而傳粉而結成果實,黃橙色成熟果實可吸引鳥類啄食,鳥類排出之種子黏附於寄主植株表面。種子萌芽後,生長出不定根吸盤侵入寄主植物的輸導組織,吸收水分及養分,而後長出葉子並自行光合作用,這種可自行產生養分的寄生植物稱為「半寄生植物」,通常不會造成植株的死亡,能與植物共存。

防治方法:建議伐除桑寄生,以恢復油茶樹勢及茶果之產量。

↑ TOP

二、油茶主要發生蟲害及防治方法

(一) 烏桕黃毒蛾

學名:Euproctis bipunctapex Hampson

危害特徵:初齡的幼蟲會群聚於葉背,取食葉片下表皮和葉肉,之後便會開始從葉緣取食。葉片吃光後,也取食嫩樹皮和幼果,使油茶枯死或大量減產。

發生生態:每年可完成五代,各蟲期重疊而難以辨別其所屬世代,通常以2~5月的危害最烈。幼齡幼蟲常群集葉背,取食葉片下表皮和葉肉,稍長後食量漸增,可自葉緣食害,吃光全葉,僅剩主脈或葉柄,再遷往它株,可加害嫩枝和幼果。老熟幼蟲在枝幹空隙或落葉間作黃褐色繭化蛹,多在陰暗濕潤處化蛹。雌蛾產黃褐色卵塊於葉背越冬,卵塊上附著母蛾之毒毛。

↑ TOP

防治方法:
1. 可利用幼蟲之群集習性以人工方式捕殺之及摘除卵塊並焚毀之。
2. 生物防治:使用蘇力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 建議幼齡時期使用效果較佳。
3. 可參考植物保護手冊茶毒蛾之防治用藥。

(二) 油茶圖紋尺蠖蛾

學名:Biston marginata Shiraki

危害特徵:初齡的幼蟲取食嫩葉,稍長後可危害老葉,嚴重時會吃光全葉留下枝條。

發生生態:每年可完成一代。幼蟲呈黃綠色,初齡的幼蟲大多取食嫩葉,稍長後可危害老葉。老熟的幼蟲會在深度約為3~6公分的淺土內化蛹越冬,成蟲於隔年春天羽化,大約4月底~5月初可時常看到成蟲,雌蛾產綠色卵於大樹的裂縫中。

↑ TOP

防治方法:
1. 建議於化蛹期間進行深耕,可殺死淺土中的蛹,以減少害蟲數量。
2. 生物防治:油茶圖紋尺蠖蛾的天敵眾多,以小繭蜂的寄生率較高,受害園區內若發現白色棉狀的繭,即為小繭蜂的繭,應多加保護利用。
3. 可參考植物保護手冊茶圖紋尺蠖蛾之防治用藥。發生茶叢行局部施藥,以幼齡期防治效果最佳。

↑ TOP

(三) 油茶茶蠶

學名:Andraca bipunctata Walker

危害特徵:幼蟲共五齡,1~2齡幼蟲食量小,群聚於葉背取食;3~4齡食量漸增,取食整片葉,集中於枝條上;五齡後會分散多群於不同枝條處危害,食量驚人,使枝幹光禿,對樹勢及茶果之產量影響甚大。

發生生態:每年可完成三~四代,以春茶期、夏茶期、冬茶期分別為第一、二、三代幼蟲的發生時期。初齡的幼蟲食量小,時常群聚於葉背取食,稍長後會分散多群在不同枝處危害,吃光葉片而剩下枝幹。幼蟲受驚擾時頭尾會翹起如弓狀,藉以嚇退其敵人,老熟的幼蟲會在枝幹空隙中、地上枯葉內或淺土內化蛹越冬。卵黃色,呈數行產於葉背。為北部油茶園中常見之害蟲,其中以北部平地之楊梅、龍潭、大溪、龜山、林口、關西及中部之魚池較為嚴重。

↑ TOP

防治方法:
1. 幼蟲具有極強的群聚性,以人工的方式捕殺之或摘除卵塊並焚毀之。
2. 建議於化蛹期間進行深耕,可殺死淺土中的蛹,以減少害蟲數量。
3. 可參考植物保護手冊茶蠶之防治用藥。

↑ TOP

(四) 茶小綠葉蟬

學名:Jacobiasca formosana (Paoli)

危害特徵:害蟲以刺吸式口器插入幼嫩芽葉吸取汁液,使芽葉營養不良而呈現黃綠色捲縮狀,最後褐化而脫落。

發生生態:每年可完成十四代,在5~7月的溼熱的環境下,危害最為嚴重。成、若蟲白天棲息於葉背或具樹蔭遮蔽之處,危害時以刺吸式口器插入嫩芽,吸取維管束中的汁液,造成植株營養不良而停止生長,其中清晨及黃昏是為害的高峰期,又以通風不佳或未清除雜草的園區更易受害。雌蟲將卵產於幼梢組織中。

↑ TOP

防治方法:
1. 應定期清除園區內的雜草,以保持園內的通風。
2. 可參考植物保護手冊茶小綠葉蟬之防治用藥。

(五) 茶姬捲葉蛾

學名:Adoxophyes sp.

危害特徵:幼蟲取食嫩芽葉,二齡幼蟲會吐絲將藏匿於捲葉中危害,三齡後亦危害成熟葉。

發生生態:每年可完成八代,各蟲期重疊而難以辨別其所屬世代,害蟲密度隨春芽萌發的3、4月期間增加,當採收後即驟降。幼蟲共五齡,初孵化的幼蟲會吐絲垂降,隨風飄蕩至幼嫩茶芽上取食,無茶芽期間會藏匿於老葉的空隙中,不易察覺,受驚擾時會迅速後退,吐絲垂下離開或彈跳脫逃。二齡幼蟲開始會吐絲藏匿於捲葉中,危害明顯,老熟後則於被害處化蛹。成蛾夜行性,雌蛾會將魚鱗狀卵塊產於葉背,不易發現。

↑ TOP

防治方法:
1. 提高一年中採收的次數,可減少蟲害之發生。
2. 2月中旬~9月期間以性費洛蒙防治,於受害茶園每隔20公尺吊掛一誘蟲盒,約離茶樹採摘面45公分,每月更換一次。
3. 以寄生性天敵防治,其中赤眼卵寄生蜂 (Trichogramma dendrolimi) 、小繭蜂、姬蜂、棘姬小蜂、姬小蜂及食蚜蠅 (Metasyrphus sp.) 等會寄生幼蟲,而小蜂科之博大腿小蜂 (Brachymeria euplaeae ) 則會寄生於蛹,其中以小繭蜂最為常見。
4. 可參考植物保護手冊茶姬捲葉蛾之防治用藥。

↑ TOP

(六) 茶捲葉蛾

學名:Homona magnanima Diakonoff

危害特徵:主要危害成葉,幼蟲吐絲將2~3片葉子黏在一起,藏匿其內危害,被害葉只留下表皮呈紅褐色。受害嚴重之園區會佈滿乾葉片,影響樹勢。

發生生態:每年可完成六~七代,各蟲期重疊,惟冬季以中齡幼蟲為最多,沒有明顯的休眠現象,在溫暖日子仍會危害葉片。幼蟲頭殼呈褐色,蟲體呈淡灰綠色,受驚擾時於捲葉中迅速移動,或脫出捲葉,吐絲垂下移至他葉逃離,老熟的幼蟲呈黃綠色,化蛹於捲葉中。成蛾夜行性,傍晚開始交尾、產卵。雌蛾將黃色的魚鱗狀卵塊產於葉表,肉眼可見。即將孵化的卵中央會出現小黑點,若被卵寄生蜂寄生過,則卵整粒呈黑色,由此判斷可區分卵是否被寄生。

防治方法:
1. 產於葉面的卵塊,肉眼可見,建議以人工方式摘除後焚毀之,以減少害蟲數量。
2. 產卵期釋放赤眼卵寄生蜂,每公頃每次釋放100片蜂片,每月釋放1~3次。
3. 受害園區每隔20公尺設一誘蟲盒,誘蟲盒懸掛在距離採摘面約45公分處,每月更換一次。
4. 可參考植物保護手冊茶捲葉蛾之防治用藥。

↑ TOP

(七) 柑桔刺粉蝨

學名:Aleurocanthus spiniferus Quaintance

危害特徵:各蟲期之蟲體佈滿葉背,狀似芝麻,若蟲分泌的蜜露會造成煤煙病,導致寄主植物的枝葉變黑,樹勢的衰退。夏、秋季是發生密度最高的時期。

發生生態:每年可完成四至六代,各蟲期重疊,並以2~3齡之若蟲越冬。若蟲孵化後會作短距離爬行吸食,一生共蛻皮3次,每次蛻皮後均會將皮留在體背上。若蟲2~3齡後轉為固定為害,嚴重時會因蜜露增多,引發嚴重的煤煙病。成蟲多在晨露未乾時羽化,初羽化時喜歡蔭蔽的環境,日間會在樹冠內的幼嫩枝葉上活動,具趨光性,可藉風力傳播到遠方。羽化後2~3天便可交尾產卵,卵多產在成熟葉之葉背,呈圓弧狀排列。

防治方法:
1. 將蟲害密生的枝條剪除,改善通風及透光,建議使用中耕或施肥的方式,增強植株抗蟲的能力。
2. 生物防治:寄生性的天敵包括寄生蜂之粉蝨黃小蜂、扁腹細蜂、蟲生真菌(Aschersonia webbneriAschersonia sp.),捕食性的天敵則有粉蝨蠅、安平草蛉、小黑瓢蟲及蜘蛛等。以藥劑防治害蟲時,應將其對天敵的安全性納入考慮,方可達到害蟲綜合防治之目的。
3. 初期可噴施礦物油,以防治葉背之若蟲。
4. 可參考植物保護手冊柑桔刺粉蝨之防治用藥。柑桔刺粉蝨多在葉背,噴藥時要注意噴施均勻。

↑ TOP

(八) 油茶彫木蛾

學名:Casmara patrona Meyrick

危害特徵:幼蟲孵化後,多在幼梢表皮為害,稍長後可蛀食入枝幹內,造成枝幹中空,使受害植株因無法吸收水分而枯死。

發生生態:每年可完成一代。幼蟲孵化後,多在幼梢表皮為害,稍長後蛀入枝幹危害,在孔道內以蟲糞作白色繭室後化蛹,使枝幹內部中空而枯死,其中7~9月是幼蟲危害最烈的時期,整個危害期可長達10~11個月。5~6月間以成蟲最多,產卵期約為3~6月。卵多產於老枝條與新梢的連接處,也能在新枝梢節間或葉腋上找到,每處僅能找到1粒卵。

防治方法:建議應清除被害枝條,在折下枝條的過程,可以殺死藏匿其中的幼蟲,以減少害蟲的數量。

↑ TOP

  • 結語

       油茶是山茶科山茶屬植物,為世界四大木本食用油料樹種之一,栽培歷史相當悠久,其綜合利用價值高,除了油茶籽榨取之苦茶油,是一足可媲美橄欖油的高優質的食用油,長期使用對身體具有保健效果外,也可發展成優良的化妝品用油。另外榨油後留下的茶粕以及種殼,甚至葉片,透過進一步的萃取、加工,可廣泛運用在化工、醫藥等領域。油茶適生於山坡地,排水良好的平地也相當適合,且由於油茶壽命長,一次種植後可多年收益,加上又是常綠樹種、耐貧瘠等,是一兼具經濟與生態效益的優良樹種,對於未來農林政策的推動、調整,進而影響農、林地的使用,油茶是值得推薦參考的樹種。

文章來源: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油茶栽培管理與利用

↑ TOP

 

 

  • 相關連結
  1. 油茶主題館
  2. 油茶栽培與利用
  3. 油茶栽培管理與利用手冊

↑ TOP

                                                                                                                                                                                                                    

2024 © Lanlix 聯利農業科技 隱私權政策
0
購物車

資料傳送中,請勿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