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管理 > 胡麻

一、前言

二、栽培管理

三、病蟲害管理

四、結語

五、相關連結

 

  • 前言

       胡麻又稱芝麻、油麻、烏麻及麻仔等,屬胡麻科胡麻屬之一年生草本植物,原產於東印度,依據2016年FAO統計資料,栽培面積大的國家依序為蘇丹、印度、緬甸、坦尚尼亞、南蘇丹、奈及利亞、中國、布吉納法索等。臺灣以栽培黑胡麻為主,並曾與大豆、花生並列為三大油料作物之一,國人一般以麻油作為養身進補的健康食品。民國50年種植面積曾高達8,845公頃,產量約4,501公噸,73年後受轉作作物競爭的影響,栽培面積漸減,每年約維持在1,000公頃上下,如100年種植面積為1,225公頃,產量約為770公噸,101年則為831公頃,產量620公噸。

↑ TOP

        為了提昇國產雜糧自給率,並鼓勵休耕地轉作,政府自101年起推動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利用計畫,將胡麻列入進口替代作物,鼓勵農民栽植胡麻,加上102年發生油品食安事件後,消費者對國產胡麻油的需求增加,致面積大幅成長。102年為1,704公頃,產量1,399公噸,103年為2,124公頃,產量2,207公噸,104年為2,311公頃,產量1,954公噸,105年為2,508公頃,產量1,469公噸,其中以臺南市為主要產區,佔全臺85%以上,主要生產鄉鎮集中在西港、安定、善化、佳里、七股、將軍、新市等地。

↑ TOP

  • 胡麻栽培管理

(一) 播種前之準備

       由於胡麻不耐淹水,而臺灣又地處多雨且降雨集中地區,應儘量選擇排水較佳、不易淹水的田區,又胡麻易罹土壤傳播性病害,如白絹病、萎凋病、炭腐病 (黑腳) 等,田區不宜連作胡麻,儘量選擇超過兩年未種植胡麻的田區或是和水稻等作物採輪作方式。另外胡麻種原帶病菌的情況常發生,包含炭腐病 (俗稱黑腳病) 或細菌性病害等,故使用健康未帶菌的種子以減少病害發生。播種前,注意土壤水分含量,含水率低時,應先於整地前淹水灌溉。目前臺南改良場每年繁殖胡麻「臺南1號」優良種子,提供西港、善化、安定、將軍、佳里等鄉鎮農會繁殖種子用,各鄉鎮農友可向上述農會洽詢,以取得臺南1號種子。

↑ TOP

(二) 播種時期

       春作胡麻播種適期以2月下旬∼3月下旬為主,其中以3月上旬較佳,太早播種可能會因為土壤溫度太低而降低發芽率,太晚播種則提高遭遇梅雨季或颱風季節之風險;秋作則以8月下旬∼9月中旬為播種適期,其中以8月下旬較佳,一般建議於白露前即播種完畢,如延遲至10月才播種,生長期可能因低溫而造成植株較矮、結莢率降低等,造成減產。

↑ TOP

(三) 播種

 1. 播種方法
       胡麻因種子細小,而且初期生長緩慢,又較忌雨水,為使發芽整齊及生長良好,整地工作必需精細,且需有一定的土壤含水率才會有較高的發芽率,如以壤土土壤含水率約16∼20%,種子發芽率可達90%,當土壤含水率低時,建議先行灌溉後再播種,或播種後立即灌溉溝面,以提高種子發芽率。故在土壤含水量適宜時進行整地,以曳引機先行一次耕犁碎土後,再做二度耕犁,耕犁時機械速度要慢,儘量使土粒碎細。播種方式又可分成作畦條播或撒播開溝等,無論何種播種方式,皆建議作畦開溝以利灌、排水、除草及病蟲防治等田間管理工作。

↑ TOP

播種方式介紹如下:

(1) 作畦條播
      配合作畦條播方式,有許多不同的農業機械可選擇,包含曳引機附掛條播機,廣泛應用於大面積雜糧作物播種,可同時作畦和條播;另亦有中耕機附掛條播機、手推式單行播種機或人工手播等,需先做畦後再以播種機械條播。如以人工採收方式進行採收之田區,建議畦溝距約100∼110公分,以一畦兩行方式播種。如以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引進之乘坐式割捆機進行採收之田區,建議畦溝距120公分,以一畦兩行或三行方式播種。

↑ TOP

(2) 撒播後開溝
     主要將胡麻種子混合砂質土壤或肥料 (種子和土壤 (或肥料) 的體積比約1:4),將種子撒佈於田間,後以中耕機或曳引機開溝並覆土,畦溝距約1∼2公尺,此方式較為粗放,種子分布較不均勻,疏苗較不易,但適合無播種機械者。如以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引進之乘坐式割捆機進行採收之田區,建議畦溝距120∼130公分。

↑ TOP

2. 播種量
胡麻適當的播種量隨播種方式不同而異。

(1) 作畦條播
整地作畦後,利用播種機播種方式,1畦種2行,播種量視播種機器不同而有所差異,播種機器如採以手推式播種機,播種量每公頃約1.5∼2.5公斤;如採以中耕機附掛播種機或曳引機附掛條播機,播種量每公頃約2∼3.5公斤。

(2) 撒播後開溝
先撒播種子後,再利用機械淺耕以平畦栽培或以中耕機開溝作畦 (畦寬約1∼2公尺) 栽培,其播種量為每公頃約4.5∼6公斤。

(四) 施肥

胡麻在幼苗期所需營養較少,在開花期則顯著增加,尤其是收花後的成熟期吸收大量的磷肥,故適當的施用追肥有助於提高產量。

↑ TOP

其方法及施肥量如下:

1. 基肥
每分地使用基肥的方式有2種,可任選其一:
(1) 臺肥39或43號複合肥料40公斤。
(2) 硫酸銨10公斤、過磷酸鈣30公斤及氯化鉀10公斤混合均勻後當作基肥。在播種前,宜先將基肥均勻撒施於田間後,再進行整地播種。

2. 追肥
(1) 第一次追肥:在播種後20∼25天 (約7∼8片葉時)。
(2) 第二次追肥:在播種後50天左右 (約在收花前)。(視植株生育情況施用)追肥施用量為每分地施用尿素約4∼5公斤或臺肥1號複合肥料10公斤。惟仍須視實際生育情形酌予增減。

(五) 雜草防治及中耕培土

於播種覆土後,應立即全面噴施萌前殺草劑,以43%拉草乳劑250倍 (如16公升藥桶先加入64毫升的拉草乳劑,再加水到滿) 攪拌均勻後噴施土壤表面。施用殺草劑之前宜注意氣候,如遇天候不良,下雨前宜避免使用,以免發生藥害。待植株生長約30公分 (約1尺高),於灌溉、施肥後進行中耕培土。

↑ TOP

(六) 水分管理

種子發芽後的生育過程,植株對淹水的忍受力較差,易發生水害,尤以開花期為甚。如遇浸水,生育將嚴重受阻,故灌溉與排水須同時注重。一般在始花期前 (約播種後20∼25天)和開花期及成熟期 (約播種後40∼45、60∼65天) 酌予灌溉2∼3次,但灌水量不宜過多,以畦面吸水至濕潤即可排水,注意田區不可積水。

↑ TOP

(七) 間苗

胡麻種子較小,田間播種時較難一穴一株,發芽密度高,通常需進行間苗。於胡麻幼苗長至2∼3對真葉或種子出土後約第14天時進行間苗。間苗時,一般將弱苗疏掉,保留生長勢較健壯的株苗,去除小苗,保留大苗,一般建議春作疏苗至每平方公尺15∼20株,秋作則每平方公尺20∼30株,如採作畦條播方式,春作株距約15公分,而秋作株距約為10公分。

↑ TOP

(八) 摘心

胡麻生產過程中,植株生育旺盛(尤其是在春作) 時,其植株頂端的花蕾大多不能發育成正常的蒴果,或種子充實過晚,或秋作生育後期氣溫低於18℃時,頂端的花蕾多為無效花,如要使胡麻末端蒴果飽滿,降低未成熟種子比率,並提高產量,可在始花後21∼30天以鐮刀除去植株頂端部份,主要可防止植株徒長和倒伏,減少養分浪費,使植株中、下部的蒴果內種子成熟度一致,此步驟稱為摘心,又稱去尾或打頂。在摘心過程中,如果植株生長勢佳、生育時間充足,可只將頂心去除,若株勢較差,可將頂端3∼4公分的幼小花蕾去除。

↑ TOP

  • 病蟲害管理

一、胡麻主要發生病害及防治方法

 (一) 苗期立枯病 Rhizoctonia solania

1. 發生病徵:主要危害苗期莖基部,初呈水浸狀,病斑漸呈黑褐色,且有莖基部隘縮現象。好發於高濕度環境。

2. 防治方法:輪作。注意苗期排水 (播種後3週內避免灌水)。避免與豆類、甘蔗、玉米及高粱等連作。

↑ TOP

 (二) 疫病 Phytophthora parasitica

1. 發生病徵:胡麻生長全期均可被危害,初期於葉片或莖部呈水浸狀病斑,罹病部位如被熱水燙到,葉片軟化,莖部感染後由罹病處彎折,病斑顏色漸深,後期呈黑褐色,若由根部或莖基部感染,則全株呈現萎凋現象。好發於高溫高濕環境,尤其雨季應特別注意防治。

2. 防治方法:輪作。注意苗期排水 (播種後3週苗期避免灌水)。施用亞磷酸加氫氧化鉀誘導植株產生抗病性。

↑ TOP

 (三) 白粉病 Oidium sp.

1. 發生病徵:發生於葉、莖、葉柄,最初在葉片上、下表面產生白色粉狀斑點,後來白粉漸濃,變為灰色或暗灰色,最後病斑擴大,佈滿全葉,影響光合作用,嚴重發病時,葉片枯黃落葉,影響品質及產量。好發於25℃以下,臺南地區以秋涼時節較易發生,尤其在秋作後期,常由下位葉通風不良處開始發病,春作一般僅在前期可能有零星發生。

2. 防治方法:提早種植,可避開白粉病好發時期,注意田間通風。施用亞磷酸加氫氧化鉀誘導植株產生抗病性。田間病害發生時可施用乳化油劑或碳酸氫鉀進行防治,亦可施用枯草桿菌防治。

↑ TOP

 (四) 葉斑病 Cercospora sesame

1. 發生病徵:大多從下位葉開始發生,初呈褐色小斑點,擴大後受葉脈限制呈角斑,中間呈灰白色,病斑外圍有深色界線,嚴重時會黃化落葉,亦可感染葉柄、莖及蒴果莢,呈現紡錘形深色病斑,好發於高溫高濕環境,如春作後期。

2. 防治方法:選用健康種子,注意田間通風,避免積水高濕環境,雨季時注意防治,田間病害發生時可用碳酸氫鉀進行防治。

↑ TOP

 (五) 葉枯病 Corynespora sesamum

1. 發生病徵:於葉部呈紫褐色斑點,病斑漸擴大,或多數病斑癒合變大,後期病葉黃化捲曲落葉,大多從下位葉開始發生,亦可感染莖部呈紫褐色長形病斑,好發於高溫高濕環境,如春作後期。

2. 防治方法:選用健康種子,注意田間通風,避免積水高濕環境,雨季時注意防治,田間病害發生時可用碳酸氫鉀進行防治。 

↑ TOP

(六) 細菌性葉斑病 Pseudomonas syringae pv. sesami

1. 發生病徵:葉片上初呈水浸狀小斑點,常沿葉脈擴展,斑點顏色漸深由淺褐色至深褐色斑點,病斑受葉脈限制呈角斑,嚴重時亦可感染莖部及果莢,好發於高溫高濕環境,尤其雨季可加速病害蔓延。可由種子帶菌傳播。

2. 防治方法:選用健康種子,若發現少數罹病株,拔除移出田區,以避免雨季時蔓延傳播。  

↑ TOP

(七) 白絹病 Sclerotium rolfsii

1. 發生病徵:由莖基部感染,感染源為土壤中的菌核,或前期作物殘體上的菌絲,莖基部感染後,外圍組織褐化腐爛,地上部呈現萎凋現象,濕度高時,地際部或根部常可見到白色粗菌絲向四方延伸,後期產生淡褐色菌核於表面。

2. 防治方法:輪作並注意田間排水,溝灌前應先將病株及病土移除,化學農藥防治時應噴及莖基部,才能達到防治效果。

↑ TOP

(八) 炭腐病 Macrophomina phaseolina

1. 發生病徵:又稱褐斑病,農民俗稱「黑腳」,主要危害幼嫩或衰老組織,苗期感染可造成幼苗枯萎死亡,開花結莢期由根部及莖基部開始發病,罹病部位密生黑色小點為其柄子殼,表皮下產生小菌核,莖部腐化中空,造成植株萎凋枯死,罹病蒴果呈黑褐色乾枯狀,種子變色。土壤、種子及田間病株殘體為其感染源。25℃以上適宜發病,30∼35℃的高溫有助於田間病害擴展,濕度高、種植過密、氮肥施用過量、種子帶菌率高者發病嚴重。

2. 防治方法:選用健康種子,與水稻輪作,雨季時注意防治。

↑ TOP

(九) 萎凋病 Fusarium oxysporum f. sp. sesami

1. 發生病徵:多發生於生育中、後期,植株呈半側葉片黃化及半邊萎凋症狀,將莖基部切開可見維管束褐化現象。

2. 防治方法:選用健康種子,與水稻輪作。

↑ TOP

 (十) 胡麻曲莖及花葉病 Candidatus Phytoplasma australasiae 

1. 發生病徵:又稱簇葉病,為菌質體感染造成,罹病胡麻出現葉部黃化、花器葉化、花葉簇生及枝條不正常彎曲等病徵,主要經由葉蟬媒介傳播,罹染後無法正常開花結莢,危害程度會因感染時期與田間狀況而異,越早罹染,對產量的影響越大。

2. 防治方法:拔除田間罹病植株並帶離田區銷毀,可降低病原密度。因葉蟬不是胡麻的主要害蟲種類,若有罹病,應注意田間衛生,清除田區及周遭可供媒介昆蟲棲息之雜草,施藥防治小型害蟲時須連同田邊雜草區一併處理,可有效降低媒介昆蟲的族群密度。

↑ TOP

二、胡麻主要發生蟲害及防治方法

 (一) 細蟎 Polyphagotarsonemus latus

1. 危害特徵:細蟎為非常細小之蟎類,難以用肉眼觀察。喜歡群集於新葉吸食汁液危害,導致被害葉片畸形,展開不良呈現狹長且皺縮狀態,葉緣向內捲曲,影響植株生長,密度高時會移向蒴果危害,導致蒴果表皮褐化變黑。

2. 防治方法:注意加強新葉的防治,除使用化學藥劑外,也可以窄域油、葵無露等油劑進行防治,注意稀釋濃度且避免於高溫時施用。

↑ TOP

 (二) 葉蟎類 Mites

1. 危害特徵:葉蟎體色為紅色或淡綠色,通常從老葉先發生,族群增長速度相當快。葉蟎棲息於葉背吸食汁液危害,造成葉面點點白斑,嚴重時葉片白化枯萎。

2. 防治方法:可以窄域油、葵無露等油劑進行防治,注意稀釋濃度且避免於高溫時施用。 

↑ TOP

(三) 薊馬類 Thrips

1. 危害特徵:薊馬為小型昆蟲,約0.2公分以下,成蟲及若蟲均喜歡躲藏於未展開之新葉中吸食汁液為害,導致被害葉片展開不良,嚴重皺縮。

2. 防治方法:注意加強新葉的防治,除使用化學藥劑外,也可以窄域油、葵無露等油劑進行防治,注意稀釋濃度且避免於高溫時施用。

↑ TOP

 (四) 斑潛蠅類 Liriomyza spp.

1. 危害特徵:成蟲將卵產在葉肉組織內,幼蟲孵化後蛀食葉肉僅留上下表皮,葉片呈現曲折食痕如畫圖一般,故又稱為繪圖蟲。老熟幼蟲鑽出葉片,掉落土中化蛹,或直接於葉片上化蛹。

2. 防治方法:藥劑防治(參考植物保護手冊藥劑使用方法)。

↑ TOP

 (五) 銀葉粉蝨 Bemisia argentifolii

1. 危害特徵:成蟲及若蟲棲息於葉背,吸食汁液維生,造成葉片生長受阻,甚至枯黃。吸食汁液同時會分泌蜜露,誘發產生煤煙病。

2. 防治方法:清除四周雜草,減少生存場所。除使用化學藥劑外,也可以窄域油、葵無露等油劑進行防治,注意稀釋濃度且避免於高溫時施用。

↑ TOP

 (六) 蚜蟲類 Aphids

1. 危害特徵:蚜蟲分有翅型及無翅型,田間大多為無翅型。蚜蟲以孤雌生殖產生後代,繁殖快速,行動緩慢,常成群集現象。成蟲及若蟲棲息於葉背或枝梗上吸食汁液危害,受害葉片黃化枯萎。同時會分泌蜜露,誘發產生煤煙病。本蟲亦會傳播病毒病。

2. 防治方法:清除四周雜草,減少生存場所。除化學藥劑外,也可以窄域油、葵無露等油劑進行防治,注意稀釋濃度且避免於高溫時施用。 

↑ TOP

(七) 斜紋夜蛾 Spodoptera litura
甜菜夜蛾 Spodoptera exigua

1. 危害特徵:本蟲為雜食性,成蟲將卵產於葉片,呈卵塊狀,表面覆蓋一層毛狀物。幼蟲孵化後群集取食葉片,而後逐漸分散。老齡幼蟲食量大,嚴重危害時葉片被取食殆盡。亦會危害蒴果,造成蒴果上一個個圓形蟲孔。

2. 防治方法:蟲體越小防治效果越佳,噴藥時以傍晚噴施較為適宜。可利用性費洛蒙誘殺雄蛾,減少與雌蛾交尾機會及產卵,以降低下一代幼蟲數量。 

↑ TOP

(八) 菸盲椿象 Nesidocoris tenuis

1. 危害特徵:成蟲體呈細長狀,淡灰色,翅上有花紋,行動快速,若蟲為翠綠色,常棲息於葉背葉脈旁。成蟲及若蟲常於新葉吸食汁液危害,葉子受害後會有褐化斑紋,部分有畸形及輕微皺縮現象,刺吸時造成的機械傷害,導致葉片逐漸長大時形成葉面上的破洞。

2. 防治方法:清除四周雜草,減少蟲源。藥劑需噴及葉背。

 (九) 芝麻莢野螟 Antigastra catalaunalis (sesame leaf webber and capsule borer)

1. 危害特徵:成蟲為小型米黃色蛾類,卵產在葉背、莖或蒴果上,幼蟲會吐絲將一片或多片新葉黏在一起,躲藏其中取食,甚至將芽點取食,造成生長受阻。同時也會為害花及蒴果,在乾掉的葉子中吐絲結繭並化蛹其中,或吐絲利用土表之殘體碎屑化蛹其中。

2. 防治方法:田間發現吐絲捲葉時,及早施藥防治。

↑ TOP

  • 結語

       政府為活化國內休耕農地,提高國內糧食自給率,自民國101年起,推動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利用計畫,鼓勵農民種植國內大宗進口的作物,如硬質玉米、大豆、小麥及胡麻等作物。國內胡麻每年消耗量約4萬多公噸,主要依賴進口胡麻。國產胡麻籽實含油量較高,榨油率高,且香濃味美,深受國人喜愛,其製成之胡麻油價格雖高於進口胡麻所製成的胡麻油,然因國人日益重視品質,使得國產胡麻在國內消費市場仍有其發展空間。目前在臺南市西港區、善化區、安定區、佳里區、將軍區、七股區、新化區和嘉義縣朴子市、東石鄉等各地區農會或產銷班正積極輔導農友種植胡麻並製造高品質的國產胡麻油,供應市場。

文章來源: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臺南區農業改良場

↑ TOP

  • 相關連結
  1.     胡麻栽培技術
  2.     胡麻栽培管理技術
  3.     胡麻良好農業規範(TGAP)
  4.     胡麻栽培管理技術-台南農改場

↑ TOP

 

 

                                                                                                                                                                                                           

2024 © Lanlix 聯利農業科技 隱私權政策
0
購物車

資料傳送中,請勿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