苞舌蘭屬名為Spathoglottis,又稱紫蘭、紅頭苞舌蘭、蘭嶼紫蘭、紅頭紫蘭,原產在中南半島、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幾內亞、印尼等南太平洋諸島,超過40種,在臺灣蘭嶼和綠島也有Spathoglottis plicata. Blume.的原生種。苞舌蘭可分為常綠型和落葉型兩大類,其中以常綠型苞舌蘭較常見,全年不落葉,花色多為黃、紫紅、粉紅和白色,花期在臺灣中南部平地可從4月一直開到年底;落葉型苞舌蘭在冬天葉片會乾枯掉落,花期較短,約從10月開到隔年2~3月,花色多為黃色和粉橘色。蘭花一般較為嬌嫩,需要種植在通氣性佳的無土介質及半遮蔭的環境下。苞舌蘭英名為Garden Orchid,即庭園蘭花的意思,可以直接種植在庭園地上。其特性耐熱、花期長,是景觀綠化的優良素材。尤其臺灣夏天氣候炎熱,耐熱的草花種類不多,夏天正值苞舌蘭的開花期,剛好可以填補這個空檔。
(一) 繁殖
苞舌蘭是複莖性的蘭花,最簡單的繁殖可以利用分株繁殖,但至少以有2個成熟的假球莖作為分株單位,在春、夏季生長旺盛期進行最好。若要大量繁殖,就要利用組織培養,組培苗移出先以水苔種植在72格穴盤,經2~3個月的生長後再種植在2.5吋的軟盆,再經2~3個月後定植到4吋盆。苞舌蘭只要新芽長到假球莖成熟就會開花,利用分株繁殖約4~5個月開花;瓶苗種植從出瓶到開花大約10個月左右。
(二) 栽培方式
苞舌蘭雖然可以在全日照環境下正常生長開花,但夏天陽光太強,直接曝曬葉片容易曬傷,做為景觀用種植地點最好選擇有半遮蔭的地方,如建築物旁或樹下。半日照可使葉子外觀和色澤較為亮麗,若是盆栽生產最好種植在有50~60%遮光網的溫網室或遮雨棚。無論地植或盆植,請注意苞舌蘭不能種太深,至少要有2/3的假球莖高度露出土面上,種植太深容易造成假球莖腐爛死亡,臺南3號及4號植株較大型,景觀種植株距約40公分左右。
(三) 肥培管理
苞舌蘭盆栽栽培介質以等比例的泥炭土、珍珠石和砂混合,定植或換盆二星期後開始施肥,每個月可施用1,500~2,000倍的液肥,或每2~3個月施用一次緩效性粒肥料,施用量以4~6寸盆施用1~3公克左右。小苗初期不要給予太多的水分,但定植後成株在高溫生長旺盛的季節水分要充足,澆水頻率依介質和植株大小而定,每星期澆水2~3次;而在冬天低溫期要減少澆水,每星期1~2次即可。地植苞舌蘭的土質不拘,只要地區排水良好就可以。雖然地植比較沒有缺水問題,但水分不足,花朵易枯萎,花期不長。
苞舌蘭主要蟲害為介殼蟲及粉蝨,尤其在溫室種植時,盆栽不要放太密,通風不良蟲害更嚴重。葉背是這些主要害蟲躲藏的位置, 藥劑防治時要注意噴灑的位置。地植苞舌蘭主要病害為白絹病,一旦發生要把病株挖除並立即噴施防治藥劑。另外應注意隨時剪去枯葉或舊花梗,種植一年後長滿整盆時,要適時的分株以利新芽的生長及減少病蟲害,否則芽球太擠生育會變差,減少開花數量。
苞舌蘭是臺灣的原生蘭花,在市場上卻很少見,主要是因為品種未經改良,且都利用分株繁殖,導致盆花品質不良,整齊度不一。經過雜交育種選拔出來的苞舌蘭「臺南3號」、「臺南4號」,屬於較大型的品種,生育強健、花朵大且花期長,整齊度一致,是極具觀賞價值的地生蘭花。未來苞舌蘭「臺南3號」及「臺南4號」申請取得品種權之後,會以非專屬授權的方式技轉給業者,並大力推廣在各遊樂區、機關、公園以及庭院種植,使得比一般草花更好種植及更會開花的苞舌蘭,將來成為臺灣各地常見的景觀花卉。
文章來源: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臺南農業改良場
資料傳送中,請勿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