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管理 > 扁蒲

前言

    扁蒲屬葫蘆科,為一年生蔓性草本植物。原產地在熱帶亞州、印度和非洲等地,栽培歷史悠久的作物之一。現今臺灣扁蒲的栽培面積並不多,大約500多公頃,產地分布相當零散,各地栽培規模都不大。高屏地區扁蒲面積佔全省的1/3,主要種植在九如、里港及高樹鄉,產品在市場頗具名氣,每年冬、春兩季是屏東地區扁蒲盛產期,而夏、秋兩季主要由彰化田尾和南投生產供應。

一、扁蒲栽培管理要點

(一) 栽培季節︰扁蒲在台灣雖然全年皆可栽培,中北部以3~4月,南部則以12月~翌年1月間栽種較適宜,因此時氣溫漸昇,植株發育繁殖較秋植者為佳,產量亦高。

(二) 育苗︰扁蒲種殼較厚且質輕,不易吸水,宜先行浸種催芽。先浸種48小時後,再與介質混合,以濕潤毛巾包裹後置於25~30℃下,經2~3天幼芽突出種殼,再行播入育苗盤內育苗。播種深度以介質恰能豪S種子為宜,待幼苗3~4葉本葉展開時,即可定植田間。

(三) 整地作畦︰扁蒲栽培方式有匍匐式栽培、水平棚架栽培、單網直立架栽培及網室水平棚架栽培,栽植行株距則依栽培方式之不同而有所差異,以匍匐式栽培,行株距為5.4~6×1.5~2m,單向栽植;而水平棚架栽培其行株距則為4.8~5.4×1.2~1.8m。棚架搭設方式可採用苦瓜或絲瓜棚架之搭設方式。

(四) 摘心與整枝︰為使雌花提早發生,應行摘心。扁蒲之開花結果習性為主蔓上不見雌花(30節以上偶有發現),子蔓上之雌花亦多而不實,其主要結果在孫蔓第1~3節及曾孫蔓之1~2節。故栽培時,母蔓6~7葉即行摘心,促使子蔓發生數條,當子蔓5~6葉時進行第二次摘心,孫蔓自著果處留3~4葉再摘心,曾孫蔓則自著果處留2葉再摘心,通常以一蔓留一果較佳。棚架栽培在母蔓牽引上架後, 以同法摘心。

(五) 施肥與灌排水︰扁蒲吸肥與耐肥力很強,定植前以每分地施放2500公斤作為基 肥,而將硫酸錏25公斤,過磷酸鈣30公斤及氯化鉀20公斤充分 混合後作為追肥。第一次追肥於定植後8~10天,以全量的1/5環施於株旁,第二次於摘心後施全量的1/5,第三次於果實澎大期施全量的2/5,餘1/5於採收期追施,同時視生長情形酌量補施於畦 面上。而在灌排水方面,扁蒲具有耐旱及耐濕性,惟欲獲淂高產質優 之蒲瓜,仍應注意田間之灌排水,勿使土壤太乾或太濕。

二、扁蒲病蟲草害發生及防治方法

(一) 扁蒲雜草綜合管理

近年全球對於「雜草防除」的理念,已逐漸轉變為「雜草管理」,經由調控雜草的生長環境,抑制雜草的萌芽與競爭力,將雜草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雜草管理的方式除了噴灑除草劑之外,可分為︰預防性防治、人力機械及物理性防治、栽培管理、生物防治等,雜草的控制(control)與管理(management)是一門綜合性的科學,基本上是利用生物學、化學、栽培學及物理學等原理來管理雜草,各種雜草管理方式均由其優缺點,例如人工除草可以避免化學除草劑之汙染環境,但其成本過高,尤其大面積耕地或非耕地催工除草費用極大;而化學性除草雖然省工,但也對環境安全產生風險,並且在長期使用下產生抗性雜草。因此雜草科學界參考「害物整合管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 )」概念,逐漸發展出「雜草整合管理(integrated weed management; IWM)」,期望在雜草管理策略上不要過度依賴單一方式,而能利用物理、化學、及生物性管理方式共同控制雜草,在各種方式間取得平衡,避免破壞環境生態、維持永續農業、以及考量雜草管理成效與成本。

(二) 白粉病 (Powdery mildew)

1. 病原菌:Sphaerotheca fusca (Fr.) Blum.

2. 病徵:白粉病病原菌可感染葉片、葉柄、嫩蔓等部位,產生灰白粉狀斑點,病斑擴大,互相連結佈滿全葉,影響光合作用,終使葉片枯死。病斑上之白色粉末狀物,為病原菌的菌絲與分生孢子,藉風傳播,於春、秋兩季較乾燥及光線不足的環境下危害劇烈。

3. 防治方法:可參考植物保護手冊藥劑使用方法,另藥劑應輪流使用,以減少抗藥性發生。

(三) 炭疽病 (Anthracnose)

1. 病原菌: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eman) Spaulding et Schrenk x almond (有性世代)
Colletotrichum lagenarium (Pass.) Ellis et Halsted (無性世代)

2. 病徵:被害之瓜葉上早期出現黃色小斑點,漸轉變為褐色至黑色圓形或不規則的病斑,嚴重時枯萎類似日燒現象;莖部受害處呈紡錘形或條狀凹陷的褐斑;果實上之病斑則於果實成熟後,呈圓形褐色凹陷水浸狀斑點;後期於病斑上密佈黑色小點為病原菌孢子堆,高濕時於小黑點上產生桔色至粉紅色的黏狀物為病原菌分生孢子。雨水有助於炭疽病原菌分生孢子的釋放與飛濺,是本病害最理想的傳播媒介。

3. 防治方法:可參考植物保護手冊藥劑使用方法。

(四) 根瘤線蟲 (Root knot nematode)

1. 病原菌:Meloidogyne incognita (Kofoid & White) Chitwood

2. 病徵:生育初期幼根因根瘤線蟲二齡幼蟲鑽入危害組織細胞,於根部形成腫瘤,影響水份及養份的吸收,地上部呈現黃化徵狀,嚴重時生長勢衰弱,生育停止,甚至全株死亡。

3. 防治方法:
① 與水稻輪作。
② 施用以幾丁質為主之有機土壤添加物。

(五) 二點葉蹣 (Two-spotted spider mite)

1. 學名:Tetranychus urticae (Koch)

2. 生態習性:二點葉蹣成蹣秋冬季節赤紅或暗紅,春夏季節綠色背有黑色斑點數個,冬季成蹣常成群聚集樹皮縫隙間越冬或遷移至雜草上繼續為害。成蹣及若蹣均危害植株之葉背尤以老葉之密度較高,以口器刺吸汁液,生長及繁殖極迅速,猖獗時葉上同時可聚集無數蹣體、卵、脫皮及排泄物,極為髒亂。本性喜棲居於葉背取食產卵,棲群密度高時會形成細小絲狀物,由於體型小,可經由風力遷移,所以全省有適當寄主處均可能發生。此類蟲怕雨、喜乾燥,因此連續乾旱常導致嚴重發生。扁蒲生育中、後期發生較嚴重。

3. 危害狀:受害葉片上呈現許多灰白色斑點,密度高時可導致葉片黃化及脫落。在扁蒲生育中、後期發生較嚴重,猖獗發生時植株無法生長或枯萎,全園黃化褐變無一點生機。

4. 防治方法:葉蹣多產卵棲息活動於葉背,因此噴藥時應將藥液均勻噴至葉背,且霧粒要細,用水量要足。另為避免抗藥性之發生,藥劑應輪流使用。

(六) 瓜實蠅 (Melon fly)

1. 學名:Dacus cucurbitae Coquillett

2. 生態習性:一年發生5~6代,為瓜果之主要害蟲,周年可見,四至九月為高峰期。成蟲羽化後產卵前期長達3星期以上,雌蟲產卵量最高約200~400粒,卵期1~2天,幼蟲4~18天,蛹期7~12天,成蟲產卵於果蒂近處或裂果之果肉內,孵化之幼蟲取食果肉而致其腐敗,老熟幼蟲入土化蛹,幼蟲有跳躍之習性成蟲於田間常棲息於高莖或較密之植株間,清晨及傍晚較活躍,生食品種被害較嚴重。

3. 危害狀:成蟲羽化後經三週以上,始以產卵器刺入果實並產卵於果實內部組織中,以幼果受害最烈。孵化後幼蟲即在內部蛀食,造成被害果畸形腐爛,幼果被害則失去生育機能而不能成長。果皮變硬前雌蠅之產卵器插入果實內除產卵外,尚造成果皮的傷害。老熟幼蟲爬出被害果,曲體跳躍入土中化蛹。

4. 防治方法:
① 於幼果期即行套袋,以防止雌成蟲產卵危害。
② 蔬果之幼果或廢棄果用塑膠袋密封、曝曬或搬離瓜園。
③ 收穫後儘速處理殘株及果實,並整地,以防成蟲產卵或老熟幼蟲於土中化蛹。

(七) 赤葉蹣 (Camine spider mite)

1. 學名: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Boisduval)

2. 生態習性:赤葉蹣之成蹣赤紅或暗紅,背有黑色斑點數個。成蹣及若蹣均以口器銼吸汁液危害扁蒲之葉背,尤以老葉之密度較高。被害葉出現無數小白斑,密度高時可導致葉片黃化及脫落。在瓜園,赤葉蹣一般都在結果後之生育後期發生危害。

3. 危害狀:成蹣及若蹣均危害植株之葉背,尤以老熟葉片上之密度較高,以口器刺吸汁液,溫度較高且乾燥季節危害較嚴重,被害葉葉綠素消失,出現灰白色微小白斑,密度高時可導致葉片黃化及脫落,甚至廢耕。高溫乾燥季節發生較嚴重。

4. 防治方法:可參考植物保護手冊藥劑使用方法。

(八) 南黃薊馬 (Flower thrips)

1. 學名:Thrips palmi Karny

2. 生態習性:扁蒲幼苗期即可發現遭受南黃薊馬成蟲或若蟲之危害。成、若蟲之蟲體均極小,若蟲淡黃而成蟲呈淡黃或橙黃色,翅透明,以銼吸式口器吸食幼苗之葉部或新梢汁液,被害葉表面可見無數小斑點沿著基部向葉尖逐漸延伸,如果細察葉背,則可見到如針尖之小蟲爬行。

3. 危害狀:被害植株頂端生長受阻,葉背初期呈白色反光狀,後期則萎縮褐化。在高溫之春季乾旱期為發生盛期。本蟲亦可危害花器,影響授粉,幼果被害呈粗糙之疤痕,以茸毛長之扁蒲被害較嚴重。

4. 防治方法:可參考植物保護手冊藥劑使用方法。

(九) 斜紋夜蛾 (Tobacco cutworm; Cotton worm)

1. 學名: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

2. 生態習性:斜紋夜盜為雜食性害蟲,故全年均可發現。斜紋夜蛾成蟲具有趨光性,成蟲與幼蟲均晝伏夜出,一般於日落後開始活躍。成蟲交尾後,將卵產於植株上,通常300~400粒產於一塊,並覆以雌蛾的體毛。卵期在25℃時4~8天。孵化後,幼蟲期有群棲性,主要以葉部為食,並可取食心梢或花器,果實形成後,幼蟲亦會危害果實,造成植株生長不良或影響產量。幼蟲6齡,在25℃時幼蟲期約需14天,前蛹期3天,老熟後潛入被害株附近土中3~6公分處化蛹,蛹期10天。年可發生8~11世代,10~11月發生密度最高,4~6月次之,無明顯越冬現象。夏季完成一世代需35天,冬季需100天。1、2齡幼蟲甚小不易被發現,3齡幼蟲長約7~8公厘,為黃色或淡青色上有黑斑或褐紋的青蟲,體表光滑無毛。扁蒲以苗長出後至開花期被害較烈。

3. 危害狀:幼齡時,常由葉下表皮取食而殘留上表皮,且可將幼葉食盡留下葉柄或葉脈。老齡幼蟲則可取食植株之任何地上部。幼蟲食性極雜,被害之蔬菜常失去商品價值,田園中之蔬菜被害嚴重時,常導致廢耕。在一植株上有時可發現五、六隻幼蟲啃食,造成狼狽之食痕或蟲孔。

4. 防治方法:
① 如發現卵塊或初齡幼蟲時,宜及時摘除及銷燬。
② 由於本蟲食物極雜,田間如間作植物等必須同時防治。
③ 利用性費洛蒙誘殺雄蛾,減少雄蛾群棲及減少雌雄交尾機會。
④ 種植前或休閒期如發現本蟲幼蟲或蛹之密度高時,可灌水淹蓋全園,以殺死土中之蛹與幼蟲。
⑤ 清除殘株及雜草以減少本蟲之隱蔽場所。

(十) 甜菜夜蛾 (Beet army worm)

1. 學名:Spodoptera exigua Hubner

2. 生態習性:年可發生十一世代,春、秋二季為發生盛期。蕃茄以生育至初期至開花期為危害最高峰期。成蟲晝伏夜出,於傍晚及清晨較活躍,卵產於心葉或靠近果實處,呈不規則卵塊,並以雌蛾體毛覆蓋。孵化之幼蟲有群聚性,幼蟲取食嫩葉、花器及幼果,幼蟲體色多變化,背線明顯,幼蟲日夜活動,但陽光強時則向下移動潛伏,受驚擾時,有彎身成U字形而落地之習性。老熟幼蟲潛入土中或土表之落葉、雜物間化蛹。化蛹時則喜歡選擇微濕的塊狀土壤,吐絲營繭,其上並附土塊雜物等,化蛹之深度一般為2.5~15公分。於交尾後經1~4天開始產卵,產卵期間有1~10天,每隻雌蟲產卵數205~508粒,平均300粒。卵塊不規則常30~80粒一堆,並以其體毛覆蓋,產於植株之葉背。卵期2~6天。幼蟲有5齡,白天常藏於陰涼處如地際或土表之土粒間,夜間活動及取食,幼蟲自殘性,以春秋兩季最多,尤乾旱時發生密度較高,幼蟲期10~56天,老熟幼蟲落地而化蛹於土內或土表之落葉或雜物中。前蛹期1~2天,蛹期5~16天。

3. 危害狀:孵化後的幼蟲藏於植株之心部,並吐絲將數葉牽引在一起而置身其中啃食,心梢常被啃盡,植株無法正常生長。開花中之花器亦會被危害而影響授粉,幼果被害提早枯萎,在成熟果實則以啃食果皮為主,嚴重影響其商品價值。

4. 防治方法:可參考植物保護手冊藥劑使用方法。

結語

    扁蒲具有結果多、高產、果肉細密等特性的作物,同時其用途多樣化。嫩果可供炒食或煮湯,亦可切絲或曬乾成為蒲脯,俗稱蒲仔絲、蒲子乾、蒲絲乾或蒲乾絲,質樸味甘,具有特殊風味,為加工蔬菜的珍品;又由於表皮質地細緻,老熟後果皮木質化,易於刻畫上墨,其造型纖巧古樸,玲瓏有緻。故除作民生所需,所謂「食以瓠,用以瓢,藥引以葫蘆」以外,結合雕刻技巧,賦予靈秀動人之貌,而發展出具獨特韻味的「匏刻」藝術;在非洲,更將老熟的大型圓匏充當浮具用,利用其浮力,當作渡河的工具,類似我國西北的羊皮筏子;又由於扁蒲根系生長強健,將其利用作為嫁接西瓜根砧,可防止西瓜蔓割病危害與增加西瓜植株之耐寒性,近年來開始應用於花胡瓜的根砧,防止萎凋病及增加耐濕性。

                                                                                                                                                                                                              文章來源: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高雄區農業改良場

2024 © Lanlix 聯利農業科技 隱私權政策
0
購物車

資料傳送中,請勿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