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錐花為北美原生之多年生菊科植物,可供藥用及觀賞利用。紫錐花自20世紀初期即開始被廣泛應用作為藥用用途。近年來在歐洲及北美紫錐花之消費急遽增加,並成為北美銷售最佳之健康食品,美國藥草市場佔有率約9.9%。紫錐花屬有9個種,其中僅E c h i n a c e apurpurea (L.) Moench、E. angustifoliaD.C.及E. pallida Nutt.等3個種有藥用效果。E. purpurea 為最普遍的栽培種,約佔80%左右,E. angustifolia 佔20% ,E.pallida 最少。就全部藥用成分種類而言,E. angustifolia 及E. pallida較E. purpurea略高,但以主成分(Cichoric acid)而言,E.purpurea則明顯高於其他二種。
一、播種期
紫錐花周年可以播種,惟臺灣地區平地夏季過於炎熱生育較差,建議可移至坡地農場育苗及栽種,入秋至春季於平地可育成健壯種苗,例如海拔500-600公尺的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埔里分場於春季至晚秋均適於育苗,冬季由於氣溫較低生長較為緩慢,育苗期會延長。
二、整地及作畦
在整地作畦前宜注意多施堆肥,因為紫錐花生育初期,營養生長情形良否對將來抽苔及花朵產量有很大影響,腐熟堆肥可促使根部發育良好,植株生長勢健壯。田區整地後,畦寬(連畦溝)約1.2-1.5公尺,可於每畦面中央內開挖施肥溝,施入適量堆肥做為基肥,再用中耕機將畦溝土壤噴出覆蓋堆肥,並使堆肥充分混入土壤中。農田定植前可先行將畦面翻犁耙平後再灌水,俟土壤適濕時再行定植。
三、育苗及栽植距離
紫錐花可直播田間或採128格穴盤育苗,採用未添加化學肥料的泥炭介質,於播種後立即噴灌水,以促進種子發芽。但播種後介質不可過濕或浸水,以免種子腐爛。播種後約5-6週,長出3-4片新葉,即可定植於田間。紫錐花行距約45-60公分,株距寬約40-50公分,宜避免栽培過於密植,易導致通風不良使病蟲害較嚴重。一般建議採用畦寬1.2-1.5公尺,雙行植且三角交錯定植方式。
四、雜草控制
在農委會制訂之「有機農產品生產規範—作物」規定中,雜草控制以人工或機械中耕除草,不允許使用合成化學物質;採行敷蓋、覆蓋、翻耕、輪作及其他物理或生物防治方式;不允許使用任何基因改造生物製劑及資材。由於有機紫錐花田間栽種所需日期頗長,除草方式配合敷(覆)蓋除草,惟當覆蓋聚乙稀、聚丙稀及其他聚碳酸酯基產品,使用後應從土壤清理出去,不允許在田
地上焚燒。另配合以人工除草方式,定植後二週內行人工除草一次,之後隨紫錐花生長情形,原則以不影響其生長之下,行人工除草。不過在有機農場(園)的除草原則絕對不是精耕除草,完全消除掉雜草,而是儘量抑制雜草,避免影響到農作物的生長為基本原則。
五、灌溉排水
紫錐花耐旱不耐濕,根系主要分布在表土30公分內。惟當紫錐花開始生長、展葉伸長時,仍需求適當水分,此時期土壤最好能經常保持略微濕潤狀態,以利紫錐花展葉生長及順利抽出花苔,並長出品質優良的花朵。紫錐花如畦溝經常積水過深,容易引起生理病症,影響生育,故在雨期宜注意排水。
種植作業前宜採取土壤樣品進行肥力分析,一般有機農場宜每隔2~3年進行土壤肥力分析檢驗至少一次,主要必須了解土壤酸鹼度(pH值)、土壤電導度(EC值)、土壤有機質含量等土壤基本特性。紫錐花較適於微酸性土壤,pH值約6.0~6.5為宜,如農田土壤pH值5.5以下屬於酸性土壤,宜於栽種前施用石灰資材1~2公噸/公頃予以改良,包括石灰石粉、苦土石灰、蚵殼粉等。如農田土壤pH值在4.5以下屬於酸性土壤,宜於栽種前施用石灰資材2~3公噸/公頃。石灰資材不宜與肥料混合施用,且必須與土壤充分混合,一般多建議於農田整地作業前,先行均勻撒施,再利用機械予以翻耕混入土壤中。有機材料種類繁多,諸如禽畜糞、骨粉、大豆粕、花生粕、菜仔粕、芝麻粕、棉仔粕、蓖麻粕、稻殼、稻草、蔗渣等都是很好有機質肥料的材料,此類有機材料理應經過適當的堆積發酵,惟有經過充分發酵腐熟的堆肥,才適宜施用於有機紫錐花栽種,堆肥施用量可視土壤有機質含量的高低調整施用量。例如土壤有機質含量2.0~3.0%以下,腐熟堆肥施用量約20~30公噸/公頃;當土壤有機質含量3.0~4.0%以上,腐熟堆肥施用量約15~25公噸/公頃(表1)。另外,如果前作是綠肥或已掩施大量有機質肥料,則可以酌情減少有機質肥料施用量。
有機農田土壤電導度(EC值)1.0~2.0dS/m以下,土壤肥力屬於偏低範圍者,可配合施用肥料成分含量較高的有機質肥料種類,例如豆粕堆肥或禽畜糞堆肥;有機農田土壤電導度(EC值)2.0~3.0 dS/m以上,土壤肥力屬於偏高範圍者,可配合施用肥料成分含量較低、腐植質含量較高的稻殼堆肥、太空包木屑堆肥或蔗渣堆肥等。有機質肥料(堆肥)宜做為基肥施用,可於農田整地作業前,依據農田面積將一定量的有機質肥料全面均勻撒施,再利用曳引機予以翻耕,將有機質肥料均勻混入土壤中,再整地作畦。亦
可將有機質肥料撒施畦面中間,再利用中耕機開挖畦溝時,將溝土噴於有機質肥料上方予以適當覆土,再繼續整畦種植。有機液肥宜做為追肥施用,有機液肥經過適當加水稀釋後,噴灌於作物根系附近,以利於作物吸收利用。在有機紫錐花栽種過程中,可視紫錐花生長勢之強弱或葉片顏色之濃淡,酌量施用有機液肥當做追肥,以促進紫錐花生長,施用有機液肥以少量分次多施為原則。一般建議於紫錐花苗定植後15~20日起,每隔1~2週施用1次,有機液肥施用量約20L/ha/次,先加水200~300倍成液肥稀釋液,再均勻灌注於紫錐花根部土壤中。
紫錐花已有調查發表的主要病蟲害有炭疽病、番茄夜蛾、斜紋夜盜蛾等。其發生與危害情形如下:
一、炭疽病
感染初期葉片上出現褐色細小病斑,逐漸擴大成黃褐色圓形或橢圓形病斑,並癒合成不規則大型病斑,病斑中央略微凹陷呈淡褐色,外圍有深褐色環與健康組織區隔,潮濕環境下形成桔紅色黏狀孢子堆。後期病斑中央可見黑色針孔大小的小點,為本病原菌產生之分生孢子盤。好發於高溫多濕季節,病原菌之孢子在有水狀況下才能傳播。防治方面宜注重保持田區通風良好,行株距放大,不宜密植,可以顯著降低罹病率,另發現罹病株應立即拔除銷毀。
二、番茄夜蛾
為鱗翅目夜蛾科昆蟲,成蟲為淡黃褐色,翅上有明顯的淡褐色腎狀紋。白天藏在雜草中或寄主植物葉下,夜間飛出活動、交
尾,卵粒分散產於葉片或花苞表面。卵呈饅頭形,顏色淡黃。幼蟲孵化後取食幼嫩葉片或花瓣,通常可在頭狀花序上發現其蹤影,或於下層葉片上觀察到糞便。幼蟲體色多變,有綠色、咖啡色、黑色及粉紅色,並有互相殘食的習性。體背有三條黑色縱線,終齡蟲體長約3.6~3.8 公分,寬約0.4公分。幼蟲老熟後入土3~15 公分深處化蛹。防治方法宜於發生高峰期採取預防性的噴灑蘇力菌等。
三、斜紋夜蛾
為鱗翅目夜蛾科昆蟲,主要危害葉片、花。成蟲褐色,前翅一條粗灰白紋。卵塊多產於葉背,少數於葉面或葉柄,卵塊覆蓋褐黃色的鱗毛,卵呈饅頭狀淡綠色。幼蟲顏色多變化,有黑、暗褐、綠褐、灰褐色等。初孵化的幼蟲群聚、取食卵塊附近葉片,長大後漸向四方的枝葉分散,日間潛伏於土中或枯葉中,黃昏至入夜後才爬至植株上取食,自葉緣蠶食全葉,嚴重時只留下葉柄或葉脈,開花期危害花瓣。老熟後潛入土中30~60 公分處化蛹,蛹則為赤褐色。週年發生,以10~11 月最多。防治方法宜於發生高峰期採取預防性的噴灑蘇力菌等。
三、綜合防治方法
1. 種植前:
(1)清園:罹病株應拔除銷毀,園內的廢棄物清理要徹底,隨時將採收後的殘株落葉清除乾淨,可大量減少病菌滋生、害蟲隱藏和繁殖埸所。
(2)利用設施防蟲網,在不影響光照,通風的情況下,網目愈多愈能阻止小型害蟲的侵入,而且應盡量減少空隙和漏洞。通風口、進出口的防蟲措施應緊密。
(3)根蹣:建議採用水旱輪作是最佳防治方式,或採用深耕,鬆土曝曬等,或於整地時施用適量蓖麻粕、煙草粉等混合入土壤中。
2. 栽種期:
(1)番茄夜蛾與斜紋夜盜蛾以蘇力菌防治可得相當好之防治效果。噴藥時以黃昏時較佳,且畦面及畦底皆需涵蓋。
(2)誘殺法:懸掛黃色或白色誘蟲粘紙、水盤等,能捕捉薊馬、斑潛蠅等之成蟲,放置性費洛蒙誘蟲盒或燈光誘引捕捉鱗翅目成蟲,以減少其數量。
(3)摘除葉上的卵塊,以及群集的初齡幼蟲。
(4)釋放寄生性或捕食性天敵。
(5)疫病:建議採用亞磷酸予以防治。
3. 其他有機農業可使用之防治方法及資材,請參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公告之「有機農產品及有機農產品加工品驗證管理辦法」。
就栽培管理而言,則以E. purpurea較為容易,且花形美觀,可供觀賞用。紫錐花目前在許多國家包括美國、加拿大、挪威、羅馬尼亞、芬蘭、俄羅斯及紐西蘭等均積極進行研究中。本場自國外引進E.purpurea品種,於89年開始試種,其中在埔里分場進行試種觀察近10餘年,一般多於3-4月定植後,至9-10月達開花期,每株花枝數平均3-5枝,每株花期達2-3個月,單枝花期約兩星期,可收穫種子。以往國外紫錐花係採自野生植株,唯目前已無法應付市場大量的原料需求,目前國內業者也逐漸重視紫錐花之經濟效益潛力,並嘗試在中部地區栽種有機紫錐花,以期供應國內保健市場推廣需求。本文將探討有機紫錐花相關栽培技術,以供日後研究與應用之參考。
文章來源 : 台中區農業改良場 紫錐花栽培與功效成分
資料傳送中,請勿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