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管理 > 山蘇

前言

    山蘇蕨菜是東部地區的新興蔬菜,為多年生大型著生草本蕨類植物,生長緩慢,性喜陰涼潮濕,生命力強,為傳統的原生蔬菜。其嫩芽鮮綠,炒食質脆爽口,無苦澀味,頗受消費者的喜愛,具栽培潛力。山蘇蕨菜往的研究不多,在種苗繁殖上有利用孢子組織培養,發現孢子發芽後形成原絲體,再長成配子體,到形成孢子體,時間超過100天,需時甚長;在栽培上有研究台灣山蘇花切葉栽培時之最適遮光度及探討施用花生殼、穀殼及禽畜糞等以提高切葉品質。本場近年來多位同仁在山蘇品種選育、孢子繁殖,葉原體組織培養快速繁殖種苗並進一步對肥培試驗及病蟲害調查與防治等栽培技術方面進行研究,本文係就本場近年來所進行的試驗工作彙整結果提供栽培管理方法。

一、山蘇栽培管理

(一) 整地、作畦及定植

山蘇蕨菜生性強健,屬著生性植物,對土壤要求不嚴,適應性甚廣,其氣生根生長快速,部分氣生根最後甚至可作為其介質的一部分;栽培以畦作為佳,整地作畦的重點主要以灌排水容易,施肥、採收作業方便為主,畦寬2~4公尺為宜,平均一畦種植3~6行。種植山蘇蕨菜前先將畦面整平,再挖出與其根部同大的定植穴,直接將穴盤苗定植入土內後覆土即可,種植後需保持水分充足。行株距為60 公分×50公分最好,平均每公頃約可栽培25,000~30,000株。定植後於地面施用腐熟樹皮、穀殼、花生殼或蔗渣等不但可增加土壤有機質,且保水、排水及通氣性良好,有利日後植株連續多年栽培。

(二) 遮蔭設施

山蘇蕨菜屬半陰性植物,原係生長在山野林中陰涼潮濕的地方,早期原住民將其採集至平地也是栽種在灌木林下,現在則有更多人將其栽種在檳榔樹或文旦等果樹下,有如利用天然遮陰之栽培,唯需注意適當的透光性,以利植株的生長。山蘇蕨菜生長在強光下葉片容易黃化,植株生長不佳,新芽也較易老化,品質不好,因此栽培山蘇蕨菜需搭設遮蔭設施。生育中之植株在高溫下,強光容易造成葉片曬傷;通風不良則葉片除了變黃外,葉幅會縮小變尖或產生畸型葉。遮蔭設施的搭設可以C型鋼、水泥柱或不銹鋼鐵管當支柱,並以鋼索固定,再覆蓋遮蔭網或百吉網,遮光度在80%以上。田區四周以黑色百吉網或遮蔭網圍住以防日曬,冬季並有保溫的作用及防止東北季風吹襲的作用。唯夏季高溫時應將南北向之百吉網或遮蔭網收起,以利通風、降溫。夏秋颱風季節如果受害,遮光設施遭吹毀,應儘速將遮蔭網再搭好,或將山蘇植株先集中於陰涼處以免太陽曝曬後造成植株枯萎。

(三) 噴灌設施

山蘇蕨菜栽培在水分充足陰濕的環境下,植株生長較快,芽嫩、品質佳,相反的如果水份供應不足,則容易造成暫時性萎凋,生長停滯,因此,除了灌排水的畦溝於太乾旱的季節給予溝灌外,在每畦設立一組自動噴水噴霧設施,早晚在日出前及日落後各噴施一次,可以有效保持土壤濕度,夏季高溫山蘇生育困難,加強噴霧可收降溫效,使植株生長較佳。

二、山蘇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

(一) 輪紋病 (Fusarium leaf blight)

1. 病徵:輪紋狀斑點由 Fusarium spp.所引起,初為水浸狀綠色小點,逐漸向外擴展成輪紋狀。環境適宜時病斑表面產生粉紅色黴狀物,為病原之分生孢子堆,作為二次感染源,可感染其他植株,病勢發展迅速。

2. 防治方法:
① 保持良好通風環境。
② 剪除病葉片,集中燒毀,並參考使用肉桂油等天然防治資材,每隔7天噴施一次,以減少病害之發生。
③ 75%四氯異苯睛可濕性粉劑500倍~700倍或50%克收欣水分散性粒劑2500倍,發病初期開始施藥一次,以後每隔 7 天施藥一次,連續三次,採收前10天停止施藥。

(二) 葉枯病 (Rhizoctonia leaf blight) 

1. 病斑初期為不規則水浸狀小斑塊,其上並可見有絲核菌菌絲蔓延纏據,後期病斑擴大為邊緣黑褐色,中間灰褐色,雲紋狀不正形之病斑。由Rhizoctonia solani 所引起,可能是農民於山蘇中心部位放置稻殼、黃豆粕等有機物所帶來之病原。

2. 防治方法:
① 植株心部避免放置稻殼、黃豆粕等有機物。
② 挖除罹病植株並燒毀。
③ 參考水稻紋枯病防治藥劑如23.2%賓克隆水懸劑2,000倍發病初期開始施藥,每隔14天施藥一次,共二次,收割前15天停止施藥。20%福多寧水懸劑2,000倍,限非採收期使用。

(三) 炭疽病 (Anthoracose)

1. 病徵:初為白色小點,沿平行脈向兩側發展,呈鈁錘狀。後為褐色橢圓形大斑,病斑癒合擴大,葉片則枯萎,多發生在老葉。

2. 防治方法:
① 避免密植,宜選通風良好田區種植。
② 剪除病葉片,集中燒毀,並參考使用肉桂油等天然防治資材,每隔 7天施一次,以減少病害之發生。
③ 75%四氯異苯睛可濕性粉劑 500-700 倍,於發病初期開始施藥一次,以後每隔 7 天施藥一次,連續三次,採收前 7 天停止施藥。

(四) 白絹病 (Sclerotium rot) 

1. 病徵:本病(Sclerotium rolfsii)主要發生於高溫多濕季節,尤以生長後期植株較密集時發生更為嚴重。初期葉片上產生褐色、圓形褪色小斑點,以後病斑逐漸擴大,病斑顏色亦逐漸加深,病斑部可見白色絹狀之菌絲;以後病斑擴大且多數病斑互相癒合成不規則形之大病斑,病斑部同時呈水浸狀,嚴重時葉片腐爛,隨後白色菌絲特化形成褐色小球形似芥菜種子之菌核。

2. 防治方法:
① 挖除罹病植株及帶菌土並燒毀,植穴勿再補植。
② 種植前每分地使用100公斤SH土壤添加物或苦土石灰改良土壤,可減少白絹病發生。
③ 苗期可參考50%福多寧可濕性粉劑3000倍或75%滅普寧可濕性粉劑1000倍,於發病初期開始施藥,每隔10天施藥一次,共計五次。

(五) 菌核病 (Sclerotinia blight) 

1. 病徵:被害組織初呈水浸狀,上有白色菌絲,不久被害組織能產生黑色大小不一之菌核。地上部所有組織皆可被害,最後整株軟化枯死。本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以菌核越夏,初冬氣溫轉低,有足夠水分時,由菌核抽出粉紅色數公厘大之子囊盤,內有數量極多之子囊孢子,為其感染源,本菌寄主範圍極廣。

2. 防治方法:
① 挖除罹病植株並燒燬,植穴勿再補植。
② 種植前每分地使用100公斤SH土壤添加物,可減少白絹病發生。
③ 利用設施栽培隔絕雨水。
④ 可參考選擇50%免克寧水分散性粒劑1000倍、50%大克爛可濕性粉劑2000倍、50%撲滅寧可濕性粉劑2000倍、50%貝芬同可濕性粉劑1000倍任一種,於發現病株時開始噴施,以後每隔10天施藥一次,連續四次,藥液應噴於地基處。

(六) 細菌性葉斑病 (Bacterial leaf spot)

1. 病徵:病原菌(Pseudomonas gladioli)最適生長溫度為 22-30℃,上位葉或葉尖水孔處出現水浸狀壞疽小斑點,黃褐色至紅褐色有暗紅色邊緣,受限於葉脈,在溫暖潮濕條件下,壞疽斑會癒合成大斑。

2. 防治方法:
① 應避免過度灌溉,並去除病葉,集中燒燬。
② 避免於雨後採收。
③ 目前無推薦防治藥劑,可參考蔬菜類細菌性病害防治藥劑,如鏈黴素。 

(七) 葉芽線蟲 (Leaf nematode) 

1. 病徵:本病原線蟲(Aphelenchoides fragarieae)主要寄生於嫩芽內,侵害生長點,致使葉片皺縮植株矮化;由於心芽受到破壞,常誘發許多不定芽的生長。育苗初期遭受感染者定植之後往往不再來芽,植株停止生長,逐漸死亡。本病原線蟲以外寄生形式寄生於葉芽及新生葉片生長點,線蟲隨著寄主植物表面之水膜而移動。因此雨水多,濕度大,溫度高的季節極易傳染。本病原線蟲在田間密度自三月起逐漸昇高,至七、八月間密度達最高峰。

2. 防治方法:
① 採健康無線蟲種苗種植,並挖除感病植株。
② 可參考施用 4.5%苦楝精乳劑 1000 倍、毆殺滅粒劑(0.56 公斤/公頃)或乳劑 500 倍,七月份起開始藥劑防治 2~3 次。
③ 幼苗在定植田間前使用藥液浸漬一分鐘後再行種植,或可噴濕心部待藥水乾後挖取定植之。低溫時期則不需用藥。

(八) 病毒病 (virus disease)

1. 病徵:病毒病俗名瘋欉、毒素病,其病徵依病毒種類、栽培品種及環境因素不同,其病徵亦不盡相同。一般為嵌紋病徵,葉片呈黃綠不均的現象,葉片受害後,表面呈凹凸不平、皺縮或畸形,新葉顏色變淡黃,葉片縮小或 變細長、皺縮。

2. 防治方法:
① 選種健康種苗,以避免種苗帶病。
② 田間發現病株應立即拔除,並搬離園區或燒毀,以減少田間傳染源。
③ 操作農業機械時,避免沾附病株汁液。
④ 適當的控制蟲害及做好田間衛生是目前避免病毒病大肆蔓延最有效的方法。 

三、山蘇主要重害及防治方法

(一) 柚葉並盾介殼蟲 (Pinnaspis buxi)

1. 危害特徵:若蟲、成蟲危害葉片,雌蟲多棲於葉背。以成蟲或若蟲越冬,春季產卵孵化後,幼蟲即爬至嫩枝新葉吸食汁液,本蟲大部分時間固著生活,僅一齡若蟲可自由活動,因此栽種密度太高者造成植株間葉片重疊,易成為本蟲擴散之橋樑。夏季發生密度較高。蟲體死後介殼堅密貼附於枝葉上,不易脫落,妨礙光合作用,並使寄生部位變黃凋落,影響品質及產量。

2. 防治方法:
① 由於可以適當修剪老葉,避免擴散,若發現為害嚴重植株,則建議逕行拔除以杜絕感染源。
② 嚴重為害地區可利用夏油防除,惟必須注意高溫乾燥時避免施用,以免造成藥害。

(二) 豆芫菁 (Epicauta hirticornis Linn)

1. 危害特徵:本蟲主要出現於夏季,尤其於低中低海拔山區,或靠近山區之山蘇栽培田,成蟲會大量聚集於山蘇葉片上取食,造成葉片大量不規則食痕,影響產量甚鉅。由於本蟲為雜食性,亦會於田區附近雜草或其他蕨類植物上取食為害,有時即會擴散至山蘇田區為害,通常取食一段期間後會再遷移出田區外。

2. 防治方法:若數量多時可以網捕捉,惟必須避免接觸芫菁分泌之橘黃色物質,否則易造成皮膚過敏、發炎。

(三) 扁蝸牛、非洲大蝸牛及蛞蝓類

扁蝸牛 (Bradybaena Similaris Ferussac)
非洲大蝸牛 (Achatina fulica Bowdich)
蛞蝓 (Limacella agrestisuavians Adams)

1. 危害特徵:蝸牛及蛞蝓類種類甚多,但皆喜於陰暗潮濕之環境生活,若有落葉或有機質豐富地區更是喜好,部分栽培區位於雜木林、檳榔樹下者,可見大量蝸牛、蛞蝓存在。主要為取食嫩葉部分造成大小不一之破孔,與咀嚼口器害蟲取食痕跡略微不同,食痕周圍略微整齊並且有時可看見取食留有上表皮或下表皮之透明膜。性喜潮濕及夜間活動,不喜乾燥而無蔭蔽場所,白日藏匿在黑暗陰溼的處所,潛伏於雜草、圍籬、枯枝、落葉之間隙,有耐飢、抗旱、抗寒之本能,晚上才出來取食。

2. 防治方法:
① 清除田間雜木、落葉,使其無躲藏棲所。
② 危害輕微地區可於晚間撿除,嚴重地區可利用聚乙醛餌劑灑佈於行株走道間或苦茶粕灑佈於植株上及植株間,皆能有效抑制為害。

(四) 根蟎 (Rhizoglyphus sp.)

1. 危害特徵:主要為若蟲、成蟲以咀嚼式口器取食生長點靠近地基部,造成新葉生長不良,嚴重時伴隨病原菌一起危害,造成植株生長不良。

2. 防治方法:根蟎危害通常與病害一同發生,尤其與白絹病、葉枯病可能同時發生,但於田間零星分布,可逕行將被危害株移除,則可避免進一步危害。

結語

    山蘇生長於山林間,於自然生長狀態下病蟲害擴展速度及為害程度為有限,由於現開發成為新興原生蔬菜,並大面積種植輔導推廣,成為病蟲害繁殖蔓延之絕佳場所。經調查得知,山蘇最常見發生且較嚴重之病蟲害為輪紋病、葉芽線蟲、柚葉並盾介殼蟲及蝸牛蛞蝓類,至於其他病蟲害因栽培地區以及田間管理之方式不同而較為輕微。上列所述之各類病蟲害基本為害特徵及其管理方法可提供農友對山蘇之主要病蟲害及其防治法有基本認識,以減少病蟲害之危害,提高山蘇品質及產量,增加農友收益。

                                                                                                                                                                                                              文章來源: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2024 © Lanlix 聯利農業科技 隱私權政策
0
購物車

資料傳送中,請勿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