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絲瓜原產熱帶亞洲,印度有野生種,栽培起源在2,000年以上,據本草綱目記載,自唐代即有絲瓜之名。喜變高溫和日照充分的氣候,是重要夏季蔬菜之一。在高溫下生長強健,發育快速,莖粗葉大,果實生長也快而大。絲瓜分為圓筒及稜角絲瓜兩類,以圓筒絲瓜為大宗。圓筒絲瓜由於農民習於自行留種,地方品種相當多,良莠不齊且純度不一,部分地方品種在低溫期果肉煮後褐化,商品價值低。此外,大多數之地方品種葉片大,裂果率高及營養生長過於旺盛,因此不僅雌花形成較晚,也導致結果不連續及果實大小不均一情形。這類型的地方品種在生育中後期,其藤蔓及葉片會迅速覆滿整個棚架,不但管理作業不易,產量也急速減少。稜角絲瓜除澎湖地區種植特有地方品種外,均栽培優良商業品種。秋冬季絲瓜生產為母蔓強勢,果實品質佳;子蔓及孫蔓等側蔓生育較弱,果實品質較差,尤其是稜角絲瓜更為明顯。春夏季絲瓜生產依賴子蔓及孫蔓等側蔓結果,母蔓雌開花期晚,無節成性,結果量少。
一、絲瓜栽培管理技術
(一) 品種選擇
圓筒絲瓜栽培中早熱、葉片小、裂果幸低、果肉煮後不褐化之品種,如高雄2號、白皮種。稜角絲瓜栽培優良商業品種,如三喜。
(二) 育苗
種子播種前進行破殼及浸種12-24小時,或者以流水浸種48小時,均可促追發芽整齊度。浸種后之種子經催芽可直播在植穴或在穴盤育苗,育苗期間一般是10-15天。穴盤育苗時覆土勿過深,以免影響種子出土。
(三) 整地及作畦
整地方式可採全國整地或種植行整地,輪作水稻或綠肥之田區行全國整地,同一田區連作或搶種時則多採種植行整地。整地時配合作畦,春夏季宜作高畦,使植株根部在豪兩後能維特透氣狀態,正常生長。
(四) 種植
絲瓜喜愛高溫和日照充分的氣候,產區集中於中南部,中部地區的絲瓜主要種植於12一9月,尤共是以農曆年(立春)前種植,6月間生產的最多。南部地區因位處熱帶,周年均可栽培,但以秋冬季為主,特别在冬季及早春低溫期間端賴高屏地區生產供應全國所需。北部因秋冬季溫度低而多而,最適種植季節為春夏季。
(五) 肥培管理
由於絲瓜為生育期長且可連續採收之作物,為確保果實收量與品質,除應注重有機質肥料之施用外,並於雌花始花期后每隔約7至10天應施追肥一次,但須視絲瓜生育狀況的予增減,切記勿於雌花始花前施用過量氮肥,以免營養生長過於旺盛,延遲雌花產生,嚴重者造成雌花敗育,降低節成性。
(六) 栽培密度及理蔓去葉
不論圓筒或稜角絲瓜,目前栽培以水平及拱形棚架居多,跨距為4-5公尺。農民慣行種植株距為90-150公分,理蔓方式主要有三種,其一採藤蔓上棚架前除側蔓,上棚架後放任不理蔓;或者早期摘心留2子蔓,上棚架後放任不理蔓:水平棚架另有一法為上棚架前摘心留2子蔓,往相反兩分向引蔓,上棚架後放任不理蔓。本場則研發留單蔓生產技術,秋冬季採留母蔓單蔓,春夏季採留子蔓單蔓,配合優良品種高雄2號及高密度栽培,以生產安全優質絲瓜。採用留單蔓高密度栽培法之早期產量為傳統疏植方法之4-5倍,為搶早市最佳生產方法。
(七) 夏季促成栽培
絲瓜具有短日結果習性,如在12-2月短日服期間雌花發生較早而且較多,甚至雄花序上也有雌花產生;在3月以後長日照下播種,大多數品種不易發生雌花結果。台灣的絲瓜地方品種分為對日照、溫度鈍感及敏感兩種類型。前者於長日及高溫下仍有一定比例的雌花形成,可正常開花結果,不會敗育;後者為短日品種,適合秋植,自第一朵雌花著生後,往後幾乎每節都有雌花,且著果率高,這類型品種在長日及高溫情況下,雄花佔優勢,雌花則為競争弱勢,其著生位置常為雄花所佔據,即使花芽分化順利,仍會因養份競爭勢弱,花蕾較秋植小,易落花、落蕾,著果率低,此均為絲瓜生產所經常面臨的問題。瓜類作物如苦瓜、冬瓜及扁蒲在台灣夏季長日照下育苗,經短日照(8小時)處理及低溫(15度C)處理1-2周,可促進雌花產生,增加產量,達到促成栽培之目的。本場研究溪州種及白皮種絲瓜在夏季長日及高溫環境下,苗期以不同濃度ethre1處理對花性之影響,及其於絲瓜生產之可行性,初步成果顯示苗期處理乙烯對絲瓜亦有促雌之效果,在25-100us/gethre1的濃度處理下不會影響植株生長勢及果實生產,但不同品種間的處理效果有顯著,差異對短日及低溫敏感之絲瓜品種在長日及高溫環境下生長,雖可藉生長調節劑等化學調控方法增加其雌花發生率,但敗育率仍偏高,須另謀方法解決。
(八) 防止裂果及果肉素後褐化
裂果及低溫期果肉煮後褐化影響產量及品質至巨,是粗鱗種及溪州種等多數地方品種之缺點。種植不易裂果及果肉煮後不會褐化之品種(如高雄2號),為根本解決之道。種植粗鱗種及溪州種者,控制田間含水量勿過於濕潤或乾燥,可降低裂果率。
(九) 灌溉及其他管理
為促進植株的生有和嫩果的發育,要適量的灌水,灌水時間以早晨或傍晚為宜。又瓜果著果良否和蜜蜂媒介有關,在天氣寒冷時應行人工授粉,以助結果。
(十) 採收
絲瓜以採收嫩果供蔬菜用的,應在果實發有到固有大小,而且肉質和種皮未硬化前採收,肉質緻密,細嫩可口。高溫期於雌花開花後10-12天,低溫期約15-20天為採收適期。採收中若發現果實蠅危害我發育不良的異形果,應同時摘除。採收絲瓜宜用剪刀由果柄部剪斷。採收後之果實,用紙或氣泡袋包裝,盛入塑膠籃或紙箱,運至集貨場或市場販售。
二、絲瓜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
(一) 炭疽病 (Anthracnose)
1. 病原菌︰Colletotrichum lagenarium (Pass.) E11. & Halsted
2. 病徵︰受害之葉片,最初出現黃色小斑點,漸漸變為褐色至黑色不規則的病斑,呈紡錘形或條狀陷的褐斑,後期病斑上密佈黑色小點,高溼時於小點上產生桔色至粉紅色的分生范子;高溼時,絲瓜受害尤烈,被害果實亦腐爛,且影響纖維品質。
3. 防治方法︰
(1) 清除並燒毀罹病株。
(2) 加強田間衛生管理。
(3) 施用10.5%平克座乳劑3,000倍,每公頃每次用藥量0.3公升;或1.76芬瑞莫乳劑10,000倍,每公頃每次用藥量0.1-1.5公升,藥劑必須交替使用,且藥劑必須噴施到葉背。
(二) 疫病 (Phytophthors rot or fruit rot of loofah)
1. 病原菌︰ Phytophthora drechsleri Tuck. (=P. melonies)
2. 病原生態︰病苗殘存土壤中,以厚孢子呈休眠狀態,遇灌水或雨水則停止休眠,直接發芽長出苗絲及胞囊,胞囊成熟極易脱落而隨灌溉水傳播,快速侵入感染植株莖基部,致使田間植株急速萎凋,亦會隨雨水飛濺高處,感染植株的地上部,造成病徵,最適發病溫度以28-32度C最嚴重。
3. 病徵︰本病原菌可危害葉片、莖蔓、果實,初期產生暗綠色水浸斑,主蔓或莖基部罹病,亦會產生水浸狀斑點,溼度低時病斑停止發展,且罹病部位隘縮或乾枯,但高濕度有助於病勢發展,終至植株死亡。
4. 診斷要領︰本病主要引起莖基部的基腐病徵,尤其在菱角絲底最病最為嚴重,果實被感染則造成果腐,濕度高時,病斑上會產生白色棉絮狀的菌絲。
5. 防治方法︰
(1) 高畦栽培,注意田間排水。
(2) 本病目前尚無推廣藥劑可供使用,發病嚴重地區,可噴佈或灌注亞磷酸1,000倍稀釋液,使用方法請參考番茄疫病。
(三) 露菌病 (Downy mildew)
1. 病原苗︰Pseudoperonospord cubensis (Berk. & Curtis) Rostovtsev
2. 病原生態︰本病害於冷涼潮濕的環境下發病,最適發病溫度為16-22度C,但以溫度最為重要,病原菌之孢子柄自寄主植物氣孔突出,著生大量之游走孢子囊,遇高濕則發芽形成游走孢子,隨水分移動成兩水飛濺,到達下位葉由此侵入,本病發生必需有雨水,而常由下位葉漸往上蔓延,在適宜溫度下傳播快速,常造成相富嚴重的危害。病原菌可藉種子傳播,亦可在被害植株莖、葉中形成卵孢子殘存於土中,成為翌年之初次感染源。
3. 病徵︰主要發生在葉片,由老葉開始發生逐漸向上蔓延,通常發生於冷涼潮濕季節及濃霧露水重時,被害部位初呈水浸狀斑,黄斑漸成棕色,患部乾枯,病斑受葉脈限制多呈多角形。濕度高時,於病葉背面可見灰色黴狀物,是病原菌之菌絲與孢囊,嚴重時葉片迅速枯死,影響植株生長與果實發育。
4. 防治方法︰
(1) 注意通風良好與田間衛生。
(2) 58%鋅錳滅達樂可濕性粉劑400倍,每公頃每次用藥量2-3公斤,於晨間雨後或綿綿細雨的陰天實施噴藥,須加展著劑。
(四) 根瘤病 (Root knot nematode)
1. 病原線蟲︰Meloidogyne arenaria (Neal) Chitwood
2. 病徵︰被害根部形成腫瘤,影響植株吸收水份及養份,地上部出現黄化萎凋狀,生長勢衰弱,甚至生有停頓、死亡。由於根瘤線蟲刺食,造成根部許多傷口,亦有其他病原菌侵入,且潮濕多水的情況下,極易腐敗。
3. 防治方法︰
(1) 避免連作寄主植物。
(2) 施用有機肥引誘有益微生物。
(3) 5%芬滅松粒劑,用藥量30公斤/公頃或10%托福松粒劑,用藥量15公斤/公頃,條施於植溝內或施於植穴內。
(五) 萎凋病 (Fusarium wilt)
1. 病原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luffae
2. 病微︰罹病苗呈現生長不良、業片不能伸展、病株矮化,或根部與莖部維管束黑褐化及植株半側萎凋等病徵,或者僅有一至教條根系受害,中午蒸散作用旺盛時,出現暫時萎凋的現象,俗稱「瞪午覺」,進而葉片半側黃化,莖部與維管束半側褐化及植株半側萎凋的現象,並於一個月內死亡,此乃第一階段的苗期病徵。未死亡的病株於3、4月氣溫逐漸回升時,快速生長,外觀上其病情似有減緩,但賞際上成株之根部維管束已逐漸黑褐化,並向莖部蔓延,每當褐化維管束向上經過一個莖節,會使褐化的維管束數目增多,約通過3-4個莖節後,莖蔓即表現半側褐化,終至割裂的「蔓割」外部病徵,進而萎凋死亡,此乃第二階段的成株期病徵。
3. 防治方法︰
(1) 實施晚植措施︰採取晚植措施,避開低溫而逃避苗期病害。
(2) 嫁接抗病根砧︰所謂「嫁接抗病根砧」,亦即將所要生產的絲瓜嫁接到具有抗病力之稜絲瓜根砧上,藉由稜角絲瓜之抗病力,達到防治效果。
三、絲瓜主要蟲害及防治方法
(一) 台灣黄毒蛾 (Small tussock moth)
學名︰Porthesia taiwana (Shiraki)
成蟲為黄色小蛾,幼蟲體橙黃,各節有多數之刺毛,生於體側者呈赤紅色,背面者呈黑色。成蟲晝伏夜出,卵塊產於寄主植物之葉裡,呈帶狀,上被雌蟲鱗毛,幼蟲孵化後,初群棲葉裡呈帶狀,剝食葉肉,僅留表皮,三齡以後,漸自葉緣加害,且各自分散。幼蟲及繭上之毛有劇毒,皮膚觸之,即發生紅腫疼病,應予注意。此蟲之為害全年發生但於六月為高峰,除葉片外,亦喜食花及果實。
防治方法︰在絲瓜上目前無推薦防治本蟲之藥劑,可參考瓜果類蔬菜藥劑,如24%納乃得溶液1,500倍,採收前6天停止施藥;75%破敵克可濕性粉劑3,000倍,採收前9天停止施藥。
(二) 瓜實蠅 (Melon fly)
學名︰Bactrocera ( Zeugodacus) cucurbitae (Coquillett)
一年發生5-6代,是瓜果類作物主要害蟲,周年可見,四至九月為高峰期。成蟲羽化后產卵前期長達3星期以上,雄蟲產卵量最高約200-400粒,卵期1-2天,幼蟲4-18天,蛹期7-12天,成蟲以產卵器刺入果實並產卵於果蒂近處或裂果之果肉內,其中又以幼果受害最烈,孵化後之幼蟲取食果肉而使共腐敗,老熟幼蟲入土化蛹,幼蟲有跳躍之習性,成蟲於田間常棲息於高莖或較密之植株間,清晨及傍晚較活躍。而其主要形態卵為圓筒形白色,一端粗而圓,一端尖小,中央稍彎向一方。幼蟲體長約1公分,為白色,僅口器黑色,老熟幼蟲則色澤較深,呈黄白色,能跳。蛹為淡黄褐色,橢圓形。而成蟲體長5-8公厘,前額二紋,觸角基部、複眼間的一紋和單眼均呈黑色。複眼褐色,頭及胸背赤褐色,腹部一、二節淡黃褐色,餘為淡赤褐色。前胸背之前緣兩側各有黃色斑點一個,中胸背上有黃色縱線三條,腹部圓形,基部縮小,雌蟲尾端尖而雄蟲尾端圓鈍。翅透明略呈黄褐色,翅頂處有一紋,沿臀有一斜帶,通常雄蟲大於雌蟲,雌蟲的產管突出而明顯,足赤黄或淡黃色。
防治方法︰
(1) 植保手冊推薦瓜實蠅之防治藥劑為︰25%馬拉松可濕性粉劑及蛋白質水解物400倍,開花結果後,每隔5至7天施藥一次,施藥時不必全株噴藥,採收前7天停止施藥。85%克蠅香液劑與95%二氯松農葉原體原液混合之比例為20:1,以棉球沾濕置於塑膠誘殺器中,每公頃懸掛誘殺器10至20個,每個誘殺器用藥5cc,瓜類生育及開花結果期均可使用,每隔7天換藥一次。此外,田區亦可利用黄色黏板點殺果實蠅,輔助效果不錯。
(2) 將被害瓜集中銷毁,不要亂器園中,保持瓜園清潔。以防成蟲產卵或老熟幼蟲於土中化蛹。
(3) 利用網室栽培或果實以白色耐濕紙袋或平層舊報紙、或利用紗網予以套袋,且減少污染及較無農集殘留之顧慮。
(三) 瓜螟 (Cotton caterpillar)
學名︰Diaphaania indica (Saunders)
成蟲翅白色透明,前翅前緣及前、后翅外緣成一黑色之寬帶。雌蟲產卵於背面葉脈處,卵呈扁橢圓型,卵粒分散。而幼蟲頭部為淡褐,腹部淡綠,背面有白色縱線二條,常吐絲把葉片連結,自其內方取食葉肉而残留表皮呈透明狀,有時亦吃食果實表皮,發生盛期為5-11月。
防治方法︰在絲瓜上目前無推薦防治本蟲之藥劑,可參考瓜果類蔬菜藥劑,如85%加保利可濕性粉劑1,000倍,採收前7天停止施藥。
(四) 南美薊馬 (Melon thrips)
學名︰Thrips palmi Karny
年發生9-11代左右,成蟲可行有雌性生殖及孤性生殖。雄成蟲卵產於葉片組織內,而成蟲及若蟲主要棲息於幼嫩心葉或花器內,以銼吸式口器銼食植株葉、花部,被害部呈細密白點,被害植株頂端生長停止並萎凋褐化,為害葉片時,致使葉片發育緩慢或畸形。為害花器時,可致凋萎而不結果,或幼果黃化脱落,或果實表面有粗斑,影響品質。本蟲多發生於高溫乾燥時期,而其主要形態卵為灰白色,腎臟型;幼蟲體細長,初孵化時灰白色,漸漸轉成淡黄色至桔黃色,蛹淡黃色,酒觸角與足貼緊身體,胸背方具有翅芽。雌成蟲體長1毫米,淡黃色,觸角顏色第1節淡黄,第2節淡黃或金黃,第3節基部淡黃,端部淡褐,第4-7節褐色,但第4、5節基部黃色。前胸背板後緣長毛2對,前翅淡黃,足淡黃,雄蟲比雌蟲體色淡,體型小,腹部細窄。
防治方法︰
(1) 在絲瓜上目前無推薦防治本蟲之藥劑,可參考瓜果類蔬菜藥劑,如48.34%丁基加保扶乳劑1,500倍,於薊馬發生時施藥一次,採收前6天停止施藥;43%佈飛松乳劑800倍,於薊馬發生時施藥一次,採收前10天停止施藥。
(2) 每次摘除老葉後應予清除,以免薊馬再侵害植株或利用南黄薊馬對藍色的偏好設置藍色誘蟲粘帶加以黏殺。
(五) 神澤氏葉蟎 (kanzawa spider mite)
學名︰Tetranychus kanzawai Kishida
年約1年20代左右。成蟎產卵於葉背,成、幼蟎均群棲於夜裡或葉面凹部吸食為害,此蟎在田間常有吐絲降落隨風飄盪而分散之習性。卵期3-4天,幼蟎有3齡,每齡平均1.52天。自卵至成蟎8-10天,成蟎壽命平均10天,每一雌蟎一生平均可產38-46粒卵,卵產於葉背,略有集中一隅之勢,卵上覆有絲質保護物。此蟎在田間有吐絲降落隨風飄盪而分散之習性。成蟎及若蟎大部分均棲息於葉背,以其口針銼開葉背的表皮為害,且多沿葉脈加害,生育初期被害葉呈銹色斑點,而且縐縮,後期被害呈火燒狀枯萎而落葉,對豌豆之生育及產量影響很大。而其形態︰雌蟎赤褐色,橢圓形,鮮紅色,背面兩側有黑褐色縱紋。雄蟎體型較小,體色也較淡。幼蟎色淡黃,幾近透明,也有黑褐色縱紋。卵圓球形,無色透明。
防治方法︰在絲瓜上目前無推為防治本蟲之藥劑,可參考瓜果類蔬菜藥劑,如2.8%畢芬寧乳劑1,500倍,採收前9天停止施藥;42%克芬蟎水懸劑1,500倍,採收前6天停止施藥。
(六) 斜紋夜蛾 (Toobacco cutworm)
學名︰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
斜紋夜盜為雜食性害蟲,全年均可發現,雌蟲將卵產於葉背上,一百至數百粒成一卵塊,上覆母蟲之暗褐色尾毛,初孵化之幼蟲群棲葉背啃食葉肉殘留上表皮,使葉片成不規則蟲孔或缺刻。白天多隱藏於葉基間或土中,入夜後才爬至植株上取食為害,老熟後潛入被害株附近土中化蛹。其形態卵為淡黃色,饅頭狀,有放射狀之隆紋及横線,直徑約0.5公厘。幼蟲身體顏色變化大,斑紋亦不同,一般為灰褐至暗褐略帶綠色,在第10、11節有較明顯之黑紋,頭部黑褐色,體長4公分。蛹呈紅褐色有光澤。成蟲體長16-20公厘,翅展36-41公厘,體及翅皆灰褐色,前翅上生有白色或灰白色的斜行帶狀斑紋,還有共他細線、雲狀紋等,後翅白色,半透明,周圍暗褐色。
防治方法︰
(1) 種植前浸水7-10天,種植後如發現卵塊或初齡幼蟲時,宜及時摘除及銷毀。
(2) 由於本蟲食物極雜,田間如間作植物等必須同時防治。
(3) 植保手冊上推薦斜紋夜蛾之防治藥劑任選一種防治之25%汰芬隆水懸劑750倍害蟲發生時開始施藥,每隔7天施藥一次,採收前14天停止施藥;35%白克松可濕性粉劑3,000倍害蟲發生時,開始施藥,每隔7天施藥一次;2.8%畢芬寧乳劑2,000倍害蟲發生時,開始施藥,每隔7天施藥一次,採收前9天停止施藥;2.8%賽洛寧乳劑2,000倍害蟲發生時,開始施藥,每隔7天施藥一次,採收前9天停止施藥;20%芬化利乳劑3,000倍,每隔7天施藥一次,採收前7天停止施藥;10%百滅寧可濕性粉劑3,000倍,每隔7天施藥一次;58%乃力松乳劑1,000倍,採收前4天停止施藥。
(4) 科紋夜蛾性費洛蒙誘引劑每公頃設置點數5至10個,每個點前後距離約50公尺、左右距離約20公尺。誘餌每月更新一次,誘蟲盒懸掛高度離地面1至1.5公尺處或於作物生長點上方50至60公分處。
(七) 棉蚜 (Cotton aphid)
學名︰Aphis gossypii Glover
棉蚜喜乾燥溫暖氣候,多棲息幼嫩葉背吸食汁液,使被害葉片漸桔黄、捲縮、嚴重時則萎凋造成植株生長不良,密度高時因排出蜜露可誘發煤病,致葉片佈滿黑煤狀菌絲影響植物發育生長。本蟲尚可傳佈多種植物之毒素病,幼蟲於葉肉與表皮間潛食,形成白色曲折之隧道食痕,最重者葉片枯萎。成蟲雌蟲有翅型與無翅型二種︰有翅雌蟲︰體為綠、黄、暗綠、橙黄等色,但背面皆有網狀斑紋。頭部黑綠乃至黑色,觸角暗色,較體略短,各節之基部灰白,翅透明,翅脈黃褐,緣紋灰色,腹部橙黄,但其後半漸呈綠色。角狀管黑色,呈圓柱狀,腳灰白,但脛節之下端及跗節為黑色,體長1.2-1.5公厘,展翅約5.4公厘。無翅雌蟲︰為暗綠或綠色,有時亦呈黑色,觸角基部白色,末節暗色,約為體長之半,腳黃白,其末端亦暗色。腹部膨大,背面有雲狀斑紋,角狀管短而黑。體長約1.5公厘。稚蟲似無翅胎生雌蟲,但較小形,綠色乃至黄綠色。
防治方法︰在絲瓜上目前無推薦防治本蟲之藥劑,可參考瓜果類蔬菜藥劑,如58%乃力松乳劑1,000倍,採收前4天停止施藥;2.8%畢芬寧乳劑2,000倍,採收前9天停止施藥。
(八) 番茄斑潛蠅 (Tomato leaf miner)
學名︰Liriomyza bryoniae (Kaltenbach)
成蟲以產卵管刺破葉片組織而在裡頻產卵,且成蟲於刺破組織流出之汁液吸吮汁液。幼蟲孵化後在葉肉與表皮之間潛食,僅剩上、下表皮,形成白色曲折之隧道食痕,嚴重時被害葉片乾枯,生長受阻,老熟幼蟲在土中化蛹。
防治方法︰
(1) 棚架上每隔2至5公尺懸掛1張黃色黏板,誘殺成蟲。
(2) 在絲瓜上目前無推薦防治本蟲之藥劑,可參考瓜果類蔬菜藥劑,如75%賽滅淨可濕性粉劑5,000倍,於發生時每隔7天至14天施藥一次,採收前15天停止施藥;2%阿巴汀乳劑2,000倍,採收前6天停止施藥。
(九) 黃守瓜 (Cucurbit leaf beetle)
學名︰Aulacophora femoralis (Motschulsky)
成蟲為長橢圓形,黃褐色,體長為7公厘之小甲蟲,於瓜苗出土後,成蟲即飛來食害葉片,被害葉片呈弧形網目狀食痕,阻礙幼苗發有,嚴重時可致植株枯死。卵產於根部附近地上,幼蟲孵化後即潛入土中蛀食根部,接觸於地面之瓜果,則常被蛀入危害。而老熟幼蟲,於土內作土窩化蛹,以成蟲越冬。
防治方法︰
(1) 種植前淹水7-10天以殺死土中的幼蟲及蛹。同時注意田間衛生,如種桂多種葫蘆科時,必須同時防治。
(2) 在絲瓜上目前無推薦防治本蟲之藥劑,可參考瓜果類蔬菜藥劑,如85%加保利可濕性粉劑1,000倍,採收前7天停止施藥。
(十) 銀葉粉蝨 (白蚊子)
學名︰Bemisia argentifolii Bellows & Perring
成蟲期壽命可達1-2月,完成一世代僅需19-27日。母為一生直卵達200-300粒卵,孵化後之若蟲有四齡,一齡有足,尋找適當寄主,二齡以後足退化固著於中老葉以刺吸式口器刺吸植株養液,羽化後成蟲繼續危害或再飛至其他之新梢葉背組織產卵。成蟲多群棲於新葉之葉背,成蟲不擅長距線飛翔,一般受干授時在植株上端或周圍稍作盤旋後仍回原作物棲息危害,一般靠風力傳佈,除直接刺吸養液外並傳佈病毒病。卵殼、蟲體、蛻皮及其排泄物可使植株生長衰弱且會誇發分泌蜜露引起煤煙病污染植株,最重時會影響植株光合作用。此蟲食性雜,可上百種以上的植物,為新侵入之重要害蟲。其形態卵至長橢圓形,淺黃綠色,老熟時轉為淺棕色,卵成豎立狀固著於葉上。若蟲於第一齡若蟲呈長橢圓形,尾端較尖,淺綠色,半透明,具足及觸角,第二、三齡若蟲形態與第一齡蟲相似,但足及觸角退化。第四齡若蟲紅色眼點清晰可見,老熟時更可見體內將羽化的蟲體。成蟲體長約0.8-1.3毫米,蟲體呈黃色,翅白色。
防治方法︰於絲瓜上無推薦藥劑,可參考使用果菜類藥劑,如2%阿巴汀可濕性粉劑1,000倍、50%布芬淨可濕性粉劑1,000倍、9.6%益達胺溶液1,000倍、16%可尼丁水分散粒劑3,000倍等藥劑防治之,害蟲發生時7天噴藥一次,連續2-3次,於果實採收前14天停止施藥。
結語
絲瓜採留單蔓栽培法每次花期之採收期為7天左右,採收期間隔明顯的15天,對於連續性採收作物而言,可於採收前後加強病蟲害管理工作。病蟲害參照「植物保護手冊」,選用低毒性安全採收期在7天以內之藥劑適時進行防治,所生產之果實必然安全無虞。而絲瓜是蔓性的一年生草本,雌雄異花同株,莖有稜,葉三角形有缺刻,果實圓筒或稜角形,未熟時很柔軟,可作蔬菜供食。成熟後纖維發達,不勘食用,但纖維如海綿,可作浴身或洗滌房具的材料,也是工藝製品之優良素材。又絲瓜果有清血解毒,除風化痰的效果,絲瓜汁也可供作化妝品用,因此深獲國人喜愛。
文章來源: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高雄區農業改良場
資料傳送中,請勿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