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桃(Averrhoa carambola Linn.),英文名 Carambola,中文又名洋桃、五斂子、五稜子,為酢醬草科五斂子屬植物。原產地不確切明瞭,大致是馬來西亞,中國大陸由馬來西亞引入在漢代即已栽培。台灣也在清朝時引入種植,產地僅限於北部,零星或庭園式栽培。後經業者轉移至彰化、員林、二林等地種植,因氣候條件而發展至南台灣,目前主要栽培品種有「二林」、「歪尾」、「秤錘」及「青境厚斂」等4種。其生長環境一般以北迴歸線以南,不易有寒害發生的地區栽植較為適宜,台灣雖為楊桃地理分佈的北限,但是台灣楊桃的果實品質卻在國際市場上享有盛名。楊桃果形奇特美觀,風味可口,營養價值高。
同時楊桃又有葉用的價值,具有清熱降火、潤喉爽聲、止血及拔毒生肌等功效。另外楊桃還可加工製成蜜餞、果汁、罐頭、果醫等產品,特別是醜漬楊桃果汁,乃盛夏解暑降火的聖品,頗受消費者的喜愛。由於楊桃對環境的適應性強,且生長強健,種植2~3年後即可開花結果,加以病蟲害易於防治,經濟價值高,因此近幾年楊桃的栽培開始被熱帶地區的國家所重視,進行商品化的經濟生產,栽培面積及產量均逐漸的增加台灣在民國七十年代曾創下3500公頃的種植高峰,不過由於生產成本的提高及農村人力的不足,栽培面積逐漸萎縮,近幾年來仍保持在2000公頃左右,主要產地集中於台南縣楠西鄉、苗栗縣卓蘭鎮、彰化縣員林鎮及雲林縣莉桐鄉等地。
(一) 栽培管理
楊桃原產於亞洲南部高溫熱帶兩林地區,因此性喜高溫及較陰溼環境,可適應任何型態土壤,但以富含有機質、土層深厚及底土含石灰質的砂貨壤土為最佳,排水必須良好,PH值介於5~7.7生商仍正常。海拔300公尺以下之熱帶地區和溫暖的亞熱帶地區皆適宜栽培,年兩量在1,500~3,000毫米,生長適溫21~32C、月均溫變化不超過1.5C雖然喜歡陽光但忌烈日照射,尤其開花期和幼果期。楊桃枝條細軟,果梗細弱,易遭受風害而造成落葉及落果,因此建園之初即應設置暫時性或永久性的防風林亦或矮化樹形以減少風害。
(二) 預備生產
(1) 選地﹕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灌溉水源易於取得,海拔高度低於300公尺以下,不降霜之地區為宜。
(2) 園地規劃﹕防風林帶與田間作業道需事先規劃,林帶與果園相距5~10公尺,整地、土壤改良及肥份補充於種植前即需先行完成。
(三) 繁殖方法與苗圃管理
楊桃繁殖方法分為﹕實生繁殖與營養繁殖二種。實生苗因具幼年性,且易產生實生變異,失去原品種特性或果實品質降低,目前以當作砧木(苗莖粗達0.8公分以上)為主。其中酸味種實生砧木與其它品種親和性良好,嫁接後樹勢強健、豐產且生長快,最常被使用作為砧木,營養繁殖(嫁接法)可以維持原母樹優良特性,但需避免在陰兩環境下實施,成活率可達90%以上,最適時期為立春之後至清明節,若管理適當,當年年底即可開花著果,為目前最常使用之繁殖方式。
(四) 苗木栽植
除冬季低溫期(11~1月)不宜定植外,其他任何時節均可;但以春天及初夏時進行最佳。行株距一般為6公尺x6公尺或6公尺x7公尺,密植雖可提高總產量,但通風及日照不良,施肥及病蟲害防治、採收均不便,反而影響管理效率,因此初期可密植,之後再行間伐。另外為提高授粉率,可栽植異品種授粉樹或是同一植株嫁接異品種枝條,以花柱長短作為授粉品種之依據,長短不同的兩品種授粉,著果率最佳;再者,授粉品種的果實品質需佳,以提高主品種之果實品質。
(五) 灌溉與排水
水分供應對楊桃栽培相當重要,土壤水分多寡嚴重影響楊桃生育、產量及品質。由於楊桃枝葉量大,加上果實含水量又高;如果水分不足,葉片與果實競爭的結果,將使果實體積變小、裂果、甚至落果,灌溉方式有溝灌、噴灌和滴濯等。當水源充足且灌排系統完善時,可沿行距開挖灌溉用溝渠而採用溝灌。在噴灌及滴灌時,應該特別注意灌溉水貨,避免含有藻類或泥沙等物質,以防噴頭或者噴嘴阻塞。目前使用最普遍的灌溉方式為滴灌,因噴水帶直接打孔滴灌於樹際根部,可節省灌溉水量50%,並且省工、管理方便、控制雜草生長,噴灌為每株設兩個高低噴頭,分別從葉面下及棚架上供水,並可配合噴藥和授粉之用,冬季則能增加空氣濕度防止霜害,然其缺點為需要增加架設管路及其他如加壓幫浦等之投資。由於楊桃不耐浸水,因此低窪處需事先做好暗管排水系統,否則極易造成根部腐爛,落葉甚至枯死。
(六) 整枝修剪
整枝修剪主要目的為﹕
(1) 促使提早結果,並延長結果壽命。
(2) 矮化樹形,方便套袋、疏果、採收等作業,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產成本。
(3) 改善通風,增加日照,以減少病蟲害發生,提高果實品質。
楊桃主幹高度50~60公分,樹高控制在2公尺以下,大枝及主枝以不直接受光,而樹下仍可見稀疏陽光為宜。每年固定最少2次,即春季重修剪和秋季結果採收後控制樹型之修剪。除此之外,對於病蟲害枝、枯枝及徒長枝等應隨時剪除,以保持樹冠內部的通風和透光。未經修剪,樹形高大、雜亂、採果不易。
(七) 施肥
氮:磷:鉀施用比例為苗期2:1:2,著果期1:1:3,同時土壤有機質含量至少應達2%以上,以促進土壤通氣性及保水、保肥性。夏季因地溫較高,以緩效、分解慢的植物性資材為主,如蔗渣、米糠等;秋冬季以速效、分解較快的動物性資材為主,如豬糞、羊糞等較佳著果初期以氮肥為主,中後期則偏重磷、鉀肥,除此之外,楊桃亦需鎂、鈣肥,以提高果皮色澤及硬度,一般每1.5~2個月施肥一次,開花期間避免施肥,以免造成落花。施肥後土壤應保持涇潤,以促進肥料溶解及植株吸收、生長。肥料應施用在離樹幹1公尺之細根處較利於根部吸收,或是沿噴水帶條狀施用,如此可促進肥料的有效性。
(八) 果園保護
由於楊桃果梗較長再加上皮薄,因此容易造成擦傷,同時也有落葉、落花、落果的現象,其對於風害可說是相當敏感,所以在關園之初即應選擇避風處栽培或者在果園四周圍上防風網、種植防風林等,以避免果實受到風害而產生風疤影響外觀,另外每年冬春之際,常見大量麻雀及白頭翁為害果實,造成農民嚴重損失,有效的防範措施為搭起防鳥網來避免鳥食,惟果實採收後即應立即撤除,以免影響植株光合作用之進行。
(九) 網室栽培
楊桃必須藉由昆蟲授粉才能完全著果,因網室內溫度較高,致使授粉昆蟲無法忍受而死亡,施行成效並不佳;惟目前已有耐高溫的馴化蜜蜂可供授粉,此障礙自然迎刃而解,近年來南部地區紛紛嘗試利用網室生產,以減低東方果實蠅果實蛀蟲柑桔葉蜥及細菌性斑點病等之為害,再配合性費洛蒙、含毒甲基丁香油、生物農藥等之使用,生產準有機楊桃,提升產業競爭力。然為避免植株徒長,每年採收後應掀網,以恢復果樹自然生長狀態,維持樹勢強健。
(十) 套袋及疏果
套袋一般在果實長至5公分時(花後30~40日)開始進行,太早,果實不易肥大或易落果;太晚,則果實受病蟲為害之機率大增,且外觀色澤較差,套袋前需先進行病蟲害防治,待露水或藥液乾燥後(不滴水程度)再行套袋,以避免藥害或病菌感染,目前採用之套袋材料以白色防水袋最多,袋口邊緣附有鐵絲或者另外自行用鐵絲束緊,紙袋雖可回收再使用,但以2次為限,才能避免成為病蟲害之感染來源;或是因為袋外附著灰塵及其他雜物而降低透光率,使果實無法著色、酸度無法分解,造成品質降低。套袋往往與疏果作業一起進行以節省勞力,首先疏果方法為將果形不整、歪斜、病蟲為害、著果過密之果實摘除後,依樹勢強弱、枝葉發育狀況和預定產量來決定留存果數及其位置;因當年生枝條的果實品質最佳而予以留存。
(十一) 雜草管理
楊桃雖為深根性果樹,但淺層地表亦分佈許多細根,如果常以除草劑除草,不僅會破壞土壤生態環境,對根部亦造成損傷,因此應儘量避免使用殺草劑,近年來果園植草觀念頗獲農民認同,楊桃園利用鐵線草、爬地藍或多年生花生皆可,亦可保留當地強勢草種。草種匍匐覆蓋地表,除了能夠防止有害雜草生長,並且具有保護土壤功能以免沖刷流失,增加保水、保溫、保肥及通氣性。另外在近樹幹基部1公尺處,使用植物性資材或覆蓋塑膠布也可以避免雜草發生。
(十二) 採收與包裝作業
目前台灣楊桃產期主要集中在10月至翌年3月,由於果實在採收後糖分不再增加,但果皮顏色仍會轉變,通常在轉色初期至50%轉色時採收,貯架壽命較長。楊桃皮薄,因此在進行包裝和分級時應隔外小心,避免果實擦傷並將果皮褐化程度降至最低以確保品質。不論內外銷,包裝前皆需套塑膠袋,如此可以減輕果實因失水而萎縮;裝箱時使用填充物或無油墨紙絲保護果實,避免其受到擦壓傷,同時因果梗硬度較高、面積較大,所以放置時頭部朝下尾部朝上,減少果實碰傷。目前楊桃分為特優和優級品等二級,以果實重量為分級標準,包裝時分級應確實,不可將病蟲果或者機械傷害、不同品種的果實置入同一箱中,確保品貨之一致性。
(一) 赤衣病 (Carambola pink disease)
1. 病原菌:Erythricium salmonicolor
2. 病徵:被害枝條初期葉片黃化並逐漸出現萎凋現象,罹病枝條會產生白色菌絲並突出表皮,在枝條表面覆蓋一層白色菌絲,漸轉為粉紅色;嚴重時樹皮裂開後剝離,導致枝條枯死。一般常於細枝發生,但管理不善之楊桃園,會從細枝蔓延至其他枝條或枝幹,嚴重時全株枯死。發病生態:本菌寄主範圍極廣,包括茶樹、芒果、柑橘、蘋果、梨、荔枝、楊桃、可可及咖啡。本菌之擔孢子於春天開始藉風雨傳播,附著於枝條表皮,遇高溫多濕時發芽,侵入枝條木質部,阻止水份及養分輸送,導治枝條萎凋枯死。
3. 防治方法:
(1) 隨時剪除罹病枝條並燒毀,修剪造成之傷口,可塗抹樹脂或藥劑,避免病原菌由傷口侵入,再次感染。
(2) 配合田間修剪期,適當修剪避免枝條過密,改善通風及日照,以降低病勢之擴展。
(二) 炭疽病(Anthracnose)
1. 病原菌: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eman) Sapuulding et Schrenk (有性世代)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ig (無性世代)
2. 病徵:本病危害楊桃葉片、果實、花穗即幼嫩新梢,在葉片上出現紅色小圓斑點,嚴重時造成葉片黃化、落葉。危害新梢時造成枯萎,本菌於開花時期即可侵入危害,造成潛伏感染,幼果時出現紅色小斑,果實成熟後病斑可癒合擴大呈褐色,中央凹陷之大病斑,並長出粉紅色之分生孢子堆,成為二次感染源。發病生態:本菌可感染各齡期之果實,具有潛伏感染之現象,果實成熟轉黃後,病徵才會逐漸顯現;本菌可存活於葉片及枝條,但不會明顯呈現病徵,可能為病害之感染源,在枯死之條的存活期至少4個月以上。另來自番石榴、芒果、木瓜、蓮霧、葡萄及香蕉等6種作物之炭疽病菌,亦可感染楊桃。本病於多濕之氣候環境下發生嚴重。
3. 防治方法:
(1) 配合剪枝修剪,剪除病害枝條,併同落葉一起清除燒毀。
(2) 配合防治果實蠅實施蔬果後套袋,以防炭疽病侵入危害。
(三) 細菌性斑點病 (Bacterial leaf spot of carambola)
1. 病原菌:Pseudomonas syringae van Hall
2. 病徵:主要為害葉片及果實。葉片病徵初為暗綠色水浸狀病斑,逐漸擴大並轉為紫色斑,周圍有明顯黃暈現象;後期病斑中央漸轉為暗紅色,最大可達2~3公厘;有時病斑脫落,造成葉片穿孔現象,嚴重時造成葉片黃化並提早落葉。果實病徵為紫褐色佈規則之壞疽斑,周圍亦有黃暈,常導致罹病之幼果畸形,枝條有傷口亦會形成局部紅色壞疽斑。發生生態:本病全年皆會發生,發生高峰常出現在4~6月及8~10月,期間降雨量增加,病害即明顯蔓延發生,罹病之枝條葉片及果實為主要感染源,病害藉由雨水或風雨傳播之鄰近之健康植株,而長短距離之傳播,主要藉由人為攜帶罹病及帶病之種苗及繁殖穗。本菌藉由雨水經植株之氣孔、水孔及傷口侵入,因此風雨會促進病勢發展及病害蔓延發生,目前無抗病品系存在。
3. 防治方法:
(1) 勿自發病地區採接穗或購買發病地區之種苗,以免本病蔓延至其他地區。
(2) 注意田間衛生,生理落果及剪除之枝葉集中燒毀,並噴灑藥劑預防。
(3) 春雨、梅雨及颱風季節噴灑藥劑防治。
(4) 採自動噴灑之果園,盡量降低噴水高度,以防病原菌藉水滴四處擴散。
(四) 煤病 (Sooty mold)
1. 病原菌:Capnodium sp. & Meliola sp.
2. 病徵:主要為害葉片及果實。被害葉片上覆一層黑色絨狀物,為病原之菌絲體,不會直接侵入葉片組織,但光合作用受阻,發生嚴重時可覆蓋全葉,造成葉片乾枯甚至落葉,導致植株生育不良,呈現樹勢衰弱現象。果實被害亦出現黑點狀煤煙物,果蒂部位較為嚴重,呈片狀分布,雖不致發生乾枯及落果現象,但會影響外觀及商品價值。發病生態:本菌是以果園害蟲分泌物為生之絕對寄生菌,害蟲種類如介殼蟲、浮塵子及蚜蟲等皆會誘導田間煤煙病枝發生,因此蟲害發生嚴重時,本病亦隨之發生,尤好發於枝條茂密、通風不良及管理不善之楊桃園。
3. 防治方法:
(1) 防除浮塵子、介殼蟲、蚜蟲及薊馬等害蟲。
(2) 注意果園通風日照,可減少本病害發生。
(3) 實施果實套袋,一倂防除果實蠅危害。
(五) 褐根病(Brown root rot of carambola)
1. 病原菌:Phellinus noxius (Corner) G. H. Cunningham(= Fomes noxius Corner)
2. 病徵:
(1) 地上部病徵:從樹齡1~2年生之幼苗至40~50年生之大樹均可見到罹患核根病之情形。病徵可分為急性與慢性兩種。楊桃、蓮霧、及少部份木本植物罹病時,植株慢慢出現生長衰弱,葉片稀疏、黃萎、落葉情形,罹病株約數月至一、二年後死亡,稱為慢性立枯(slow decline)。但大部分果樹得病後出現急速萎凋現象,尤其在降雨多之季節,罹病株之葉片褪色乾枯,果樹於1~2月內死亡,死亡果樹之葉片與果實並不立即脫落,可以留在枯樹上數月之久,稱為急性立枯(quick decline),農民稱為”站著死”。
(2) 根部病徵:罹病根部組織褐變,一般病組織與健康組織間之界限並不十分明顯,約半年後完全腐朽,在木材切面上可見到網狀紋之暗褐菌絲束(brown net lines)。褐根病菌之菌絲在樹皮內部蔓延,樹根之表皮甚易剝離。罹病樹根外觀十分粗糙,長有褐色菌絲塊,並沾黏土塊石粒,菌體並滲入土中。因而病徵十分容易辨識,以與其他病害區別。罹病根部不易被其他雜菌再腐生(secondary infection)。由解剖病組織發現,病菌可由支根侵入,向主根蔓延;亦可由地際部侵入,再上下向莖部及主根、支根擴展,等病菌蔓延至環繞整個樹幹時,植株才出現顯著之外觀病徵。一般病勢隨病菌蔓延之方向進展,同時伴隨顯現地上部病徵,如植株僅半側根系腐敗時,同側之地上部會先出現枯萎現象,而後擴展至全株,尤其是行道樹較常出現此種病情。植株死亡後,病菌則繼續向樹幹蔓延,有時可生長數公尺以上。枯死樹幹之基部並經常被白蟻蛀食。
3. 發病生態及時期:中部以南之低海拔楊桃園易受褐根病危害,包括嘉南、高屏等地。酸性、貧瘠土壤易發病。年度降雨較多時,發病亦較頻繁。重植區、新墾殖區之植株殘根如果未經清除,亦易發病。病菌侵入植物根系,須很強之營養基質,因而病害主要靠根系接觸,或病土傳播,因此前往病區作業後,鞋底須經消毒,再進入健康果園。病原菌可在植株殘根中存活5年以上。褐根病菌為多犯性,寄主範圍廣泛,包括多種果樹、觀賞植物與林木,已經發現之果樹寄主除龍眼外,尚包括荔枝、梅樹、枇杷、梨樹、番荔枝(釋迦)、柿樹、楊桃、葡萄、蓮霧、蘋婆、愛玉子等。品種檢定多種果樹與觀賞植物,顯示枇杷、梅樹、梨樹、番荔枝、柿樹、葡萄十分感病,而檬果、柑橘十分抗病;觀賞植物中黑板樹等亦非常耐病,可考慮為重植時之替代植物。
4. 診斷技術,近年研發出簡單的診斷鑑定方法如下:
(1) 樹木出現急性或慢性立枯症狀時,觀察樹冠基部與裸露之根系,如果長出褐色菌體,即可斷定罹患褐根病。如無,則進行二之步驟。
(2) 挖開土壤,如果樹根上長有褐色菌體,剝去樹皮後,組織上有網紋狀菌絲束,即可斷定罹患褐根病。如無,則進行三之步驟。
(3) 將離病根切下一段,對半劈開,密封於塑膠袋內,於室溫下(25~30℃)保持高濕1~2天,如為褐根病病根,組織表面會長出褐色菌體,即可斷定為褐根病。
(4) 進行病組織分離工作。
5. 防治方法:
由於P. noxius在台灣不易產生子實體,可免除擔孢子藉由風傳播之危險性。在台灣,病害主要藉根系接觸、病苗或病土傳播,因此必須注意種苗帶菌與土壤帶菌問題。病菌侵入植物根系,須很強的營養基質,因此罹病殘株殘體必須清除,否則重植區、新墾殖區又會重複發病。褐根病之防治,預防重於治療,一旦植株出現病徵,根部已有60~70%以上受害,不容易根治病害,因此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之理念非常重要。雖然罹患褐根病末期的植物無法救治,但病情輕微者尚有藥可救,而病區內健康植株也可以進行預防工作,尤其是珍貴的百年老樹須經常檢查與進行事先防範作業,防治方法如下:
(1) 新墾殖地或重植時,須以挖土機清除所有根系(包括健康者),避免殘根成為病菌之食物基質,誘發病害。
(2) 發病區處理:
①病情嚴重者須掘除,以挖土機將病根完全挖除後燒燬,同時在病株與健株間挖掘深溝以阻隔病原;重植時,土壤須經薰蒸消毒處理,或以其他無病地區的土壤置換。挖除後之根穴可加入尿素後淹水,促使病菌快速死亡。
②周圍之健株與病情輕微者,施用尿素+鈣化合物以產生氨氣殺死接觸的病菌,並可增加植株抵抗力。將撲克拉、三泰芬或滅普寧稀釋1,000倍後,每三個月灌注根部一次。
(3)田間管理作業要點:
①使用健康種苗,購買時注意種苗根部與土壤是否帶菌。
②勿將病區土壤或來源不明之河砂與土壤覆蓋果園地面,否則可能誘發嚴重之褐根病。
③在病區作業後,須將工具、鞋底清洗消毒後,再進入健康果園作業或無病區。
④田間除草後,小心作業,切記勿傷及樹冠與樹根,以避免機械將病菌帶入傷口,造成感染;更不可用割草機割除病株,使工具成為感染源。
⑤珍貴老樹的四周應圍以柵欄,避免人畜入侵,傳播病害。
(4) 品種檢定顯示枇杷、梅樹、梨樹、番荔枝、柿樹、葡萄十分感病。而檬果、柑橘(但勿以廣東檸檬為砧木)十分抗病;觀賞植物中黑板樹等亦非常耐病,可考慮為重植時之替代植物。
(5) 如果可以淹水時,廢耕區可進行一個月以上的浸水作業,可以快速消滅病菌。
(六) 灰黴病 (Carambola gray mold)
1. 病原菌:Botrytis cinerea
2. 病徵:主要為害花穗,尤以花器末端最易發生,會造成落花,花包未展開時感染,則造成花穗萎凋。發病生態:本病發生於春天2~4月楊桃開花期,此期間非大部分農友所期待之楊桃結果期,因此4月後農友會進行強剪作業,促進植株再次抽穗開花,病害即很少發生,故不致造成嚴重損失。
3. 防治方法:本病發生輕微,且未造成損失,目前無推薦藥劑,若發生嚴重,需要防治時,可參考草莓灰黴並之防治方法(可查詢參考植物保護手冊藥劑防治)。
(七) 白粉病 (Carabola poedery mildew)
1. 病原菌:Oidium sp.
2. 病徵:主要為害葉片。病癥初為紅色小斑點,外緣出現明顯黃色暈環,會逐漸擴大為近圓形斑;後期病斑表面出現白色粉狀物,尤以葉背最明顯,此為本菌之菌絲、分生孢子柄及分生孢子。發病生態:本病主要發生時期為3~4月,此期間空氣中之相對濕度高,有利本菌分生孢子發芽侵入危害。本病田間為害情形並不嚴重。
3. 防治方法:
(1) 果園管理避免密植,配合修剪期剪除不必要之枝條,使果園通風良好。
(2) 病害發生期間,盡量避免造成果園空氣中相對濕度提高之機會,故有自動噴灌溉設施之果園,應作好水份管理措施。
三、楊桃發生蟲害及防治方法
(一) 花姬捲葉蛾(Carambola fruit borer)
1. 學名:Eucosma notanthes Meyrick
2. 生態習性:屬鱗翅目(Lepidoptera)、捲葉蛾科(Totricidae),俗稱楊桃果實蛀蟲,除了危害楊桃外,在龍眼、荔枝、桃、番石榴及番荔枝上亦偶有發現。在台灣全年發生,一年約可完成8個世代。成蟲壽命約為8~19日,產卵前期約為3~13日。成蟲於清晨交尾,雌蟲於傍晚產卵。卵產於果實表面,每個果實上可產一粒至十多粒,平均每隻雌蛾可產120粒卵。初產的卵為白色,經1~2日轉為紅色,卵期約為3~10日。幼蟲體呈紅色至暗紅色,幼蟲期約10~26日。幼蟲老熟後大多會鑽出果實,在樹皮縫隙、樹下之砂土、枯枝、落葉或乾枯之果實上作繭化蛹,蛹期約9~24日。
3. 形態:
卵:卵扁圓形,乳白透明,大小約0.6×0.5公厘,孵化前轉成紅色,可見黑色頭殼。
幼蟲:初齡幼蟲乳白色,體長1.1公厘,老齡幼蟲紅褐色,體長12公厘。
蛹:暗褐色藏於繭中,6~7公厘。
成蟲:雌成蟲體暗褐色,體長約7公厘,展翅有15公厘,雄成蟲顯著較小,兩者翅上皆有彩斑之鱗粉光澤。
4. 危害狀:孵化後之幼蟲隨即由果實之蒂部、果瓣或尾端鑽入果實內,蛀食果肉危害,在蛀孔外可見幼蟲排出之顆粒狀褐色蟲糞,此特徵可明顯與東方果實蠅之危害孔區別。通常每個果實內僅有1~2隻幼蟲危害,果實內發育尚未成熟之幼蟲會爬出後再鑽入鄰近之果實繼續危害。發生時期:年可發生 8代,以7~11月間發生最多。
5. 防治方法:
(1) 利用性費洛蒙來防治花姬捲葉蛾,主要是因為可以大量誘殺雄蛾,減少雄蛾與雌蛾交配的機會,降低後代的產生,達到削減族群的目的,果實受害率自然降低,但須長期及大面積使用才能有效發揮其防治潛力。目前推廣用量為每分地懸掛4~8個性費洛蒙誘蟲器,誘蟲器間相距約15公尺,誘餌之持效性可達6~8個月。性費洛蒙誘引劑也可作為密度監測用或作為防治與否的指標,當每週平均誘蟲數低於5~10隻時,可減少施藥防治。
(2) 落果常是被忽略的重要害蟲孳生源,從族群的變動情形不難理解,落果製造了相當多的害蟲,這些害蟲有可能危害其他果園,也可能成為自己果園下期果實的重要害蟲來源,。而清除落果或被害果最能減少田間蟲源,方法簡便易行且安全有效。
(3) 花姬捲葉蛾與東方果實蠅是為楊桃果實最關鍵的害蟲,可採行套袋法阻隔彼等危害楊桃。在楊桃果實生長至約5~6公分時(開花後30~40日),配合疏果作業,進行果實套袋。套袋前宜徹底進行病蟲害防治,且待藥液乾燥後始行套袋,以免發生藥害;又套袋方式要合乎標準,袋口須緊縮束緊,以免介殼蟲等細小昆蟲由袋口縫隙入侵果實。
(4) 於南部地區曾嘗試以10~12網目的網室栽培楊桃,以阻隔花姬捲葉蛾與果實蠅危害,宜注意網室內授粉昆蟲適應問題,及網室通風、日照不良,果樹易生徒長枝,且易誘發葉蟎危害問題,又網室栽培成本較高,故網室栽培楊桃合適性有待繼續改進。
(二) 斑星天牛 (White spotted longicorn)
1. 學名:Anoplophora macularia (Thomson)
2. 生態習性:斑星天牛在台灣出現時期,因南北天候之差異,在南部提早約一個月,中部出現期則介於南北之間。斑星天牛在台灣每年一世代,通常在3月上、中旬幼蟲開始化蛹,約經10~15日與化為成蟲,羽化後之成蟲,通常在樹幹內靜止一段時日後才鑽出樹幹,並剝食較幼嫩枝條之皮層,有時也取食葉片,數日後即可交尾,產卵多在中午及午後進行,六至七月間成蟲出現密度最高,成蟲出現期甚長,有時至十一月仍可見成蟲,其產卵期僅一星期,一雌蟲一生可產卵七、八十枚,卵孵化為幼蟲,幼蟲期為該蟲之主要為害時期,在五至十月為害最為顯著,尤以六至八月最甚。
3. 形態:
卵:為長橢圓形,兩端略尖,大小如粒米,微彎曲,長5~6公厘,寬1.5~2公厘,初產卵粒呈乳白色,至孵化前,轉變為黃褐色,卵期僅約7~10天即孵化。
幼蟲:初孵化時體長約5公厘,全體乳白色,頭部淡黃色,大顎黑色,上下唇白色。胸部較寬大至腹末逐漸狹小,胸部第一節略扁平,硬皮板呈現暗褐色之凸字形紋,前端有飛鳥形紋;硬斑頗大,疏生短剛毛,足退化,幼蟲發育成熟,體長約為60公厘。幼蟲期長達10個月以上,有8~12齡期,一般為8~9齡,成熟的幼蟲蛀食至近皮層的樹幹木質孔道中營蛹室而化蛹。
蛹:為裸蛹,乳黃色具臘光。成蟲之外部構造均可見,觸角在胸下側捲成二圈,眼點深紫色,尾器有稀毛,反翹,尖端向上,嘴喙有黃褐色短毛,蛹體向內微屈,呈淺弧形,體長30~40公厘,體寬15~20公厘。蛹期10~15天,即羽化為成蟲。
成蟲:體長24~35公厘,黑色,有亮光,頭部向下垂直。觸角自鞭節起,每節之基部為白色;前胸背板光滑,兩側具突出之角,翅鞘基部有瘤,翅鞘上有白色星狀大小不等的斑點30~40個,中間凹陷,兩邊隆起;顏面、足及腹面具有光澤之灰色毛;一般雌蟲體型較大,雄蟲體型較小,在比例上,雄蟲之觸角較長,約超過體長之1.5倍。成蟲出現於四至九月,五、六兩個月為產卵盛期。
4. 危害狀:斑星天牛成蟲於春夏之交羽化,產卵前先至嫩枝上剝食綠色皮層或葉片為食,但此時期之為害並不嚴重。至產卵期,雌蟲爬致樹幹基部,以口器將樹皮咬成T字形裂隙,將卵產在此裂隙內,約經7~10日,孵化為幼蟲,初齡幼蟲先在樹幹之皮層內嚙食,呈環狀為害溝紋,成長後逐漸蛀入木質部,並向上下四周環繞蛀食,破壞水分和養分的疏導系統,輕者使一條主枝枯萎而死,重者可使整株柑橘逐漸黃化而枯死。偶然也會將卵產在樹枝上,孵化後幼蟲蛀食此樹枝而至枯死。
5. 防治方法:
(1) 在成蟲出現前,在樹幹自地面至一公尺高度處塗布石灰乳或包紮塑膠布或網,以防產卵。
(2) 用生石灰粉,硫黃粉0.5份,水10份,自煮石灰硫黃液,塗刷柑橘樹幹,以防止天牛產卵,效果可維持60天之久,現今石灰硫黃合劑是最便宜之藥劑,如能改變成份及濃度,應可予以應用。
(3) 早期果農利用棕衣、竹片包裹,再用麻繩或鐵線予以綑綁,以防止天牛產卵。近年來,日本以防蚊之紗網圍綑於柑橘主幹高約50公分處,並將紗網散開埋於土內,有如穿裙狀,對防止天牛產卵效果甚佳,但對主幹太短即分出枝幹的柑橘操作不易,效果不佳。主幹包裹後,天牛產卵習性隨之改變可在枝幹上產卵,亦為此法之缺失。
(4) 田間以標識再釋放的試驗進行評估黏蟲膠防治斑星天牛之效果,結果發現第一週可捕獲10%的斑星天牛,檢查柑橘樹亦發現第一週內尚可保護主幹,第二週即發現有產卵痕跡。田間試驗顯示黏蟲膠雖然無法單獨使用來防治斑星天牛,但可預估柑橘園內天牛之族群密度,並且可配合藥劑以增加防治效果。
(5) 兩種白殭菌(Beauveria bassiana (Bsls.)與B. brongnitartii),似對斑星天牛之生物防治甚有效果,以後者為佳。以孢子108 /cm3 之濃度液浸漬不織布或泡棉帶,掛於柑橘主幹上方主枝分叉處或包裹主幹,防治柑橘星天牛(Anoplophora malasiaca),防治率可達55~100%。
(三) 咖啡木蠹蛾 (Coffee stemborer)
1. 學名:Zeuzera coffeae Nietner
2. 生態習性:每雌蟲產卵平均600粒,散產於幼嫩枝條、樹皮縫隙或芽腋處,卵期9~30天,卵孵化後幼蟲鑽入枝條內,經過4~5個齡期後化蛹於枝條內,幼蟲期70~200天,蛹期19~36天,成蟲壽命2~6天。本蟲一年發生二個世代,一般成蟲出現於4~6月及8~10月,幼蟲出現於5~8月及翌年3月,其中6~7月為幼蟲族群發生高峰期;幼蟲在枝條內越冬,次年春天開始活動取食,成蟲晝間棲息於枝葉或雜草等之陰蔽處,夜間開始活動,於黑暗中進行交尾,一生1次。
3. 形態:
卵:卵長約0.7公厘,寬0.5公厘,杏黃色,長橢圓形,兩端鈍圓,外表光滑,殼軟及堅韌,孵化前紫黑色。
幼蟲:體長23~24公厘,老熟可達35公厘,體赤紅色,圓筒狀,頭黑色,前胸背板硬化黑色,尾端柔軟具白色剛毛。
蛹:體長23~34公厘,長圓形,赤褐色,頭頂具一喙狀突起。
成蟲:體褐色,長約18~22公厘,密被白色鱗片及鱗毛,翅面有黑藍色如豹皮斑之點,觸角雄蟲羽狀,後翅基部雌蟲有9支短剛毛組成之翅刺,雄蟲具一長刺。
4. 危害狀:甫孵化之幼蟲行動活潑,自幼嫩枝條或腋芽鑽入,以口器咬一小口,鑽入後沿木質部周圍蛀食,形成環狀食痕,自莖部中心至韌皮部僅留少許木質部,連接被咬斷部份,致水份因之不能上升,造成被咬枝條上部枯萎,幼蟲沿髓部向上蛀食,形成隧道,而糞便即自進入口排出,幼蟲老熟後,開始營造蛹室,先以口吐絹絲結成疏鬆絲網,將幼蟲隧到頂端封閉,而後幼蟲轉身頭向下,吐絲封閉隧道下方,形成蛹室,並向外蛀一羽化孔,殘留韌皮部,爾後幼蟲脫去最後一層皮進入蛹期。
5. 防治方法:
(1) 田間衛生:發現被害枝條或植株時,即予剪除燒毀,如欲保存被害植株,可注入1公撮之二硫化碳(CS2)或氯化苦(Chloropricrin)於被害孔內,再以黏土封閉孔口。
(2) 物理防治:發現被害枝條或植株時可將百步草(Stemora japonica Mig)或鐵絲插入被害孔內刺死幼蟲,可達防治效果。
(3) 生物防治:天敵有寄生蠅(Tachinids)及小繭蜂(Braconids)及寄生於幼蟲之白殭菌(Botrytis basiana Balisamo)等。另外,幼蟲外出遷居時亦受螞蟻之傷害。
(4) 化學防治:在春季世代羽化及秋季世代羽化期適時施用藥劑可兼防治其他同時發生的害蟲,如小白紋毒蛾、台灣黃毒蛾、斜紋夜蛾及金龜子等。
(四) 東方果實蠅 (Oriental fruit fly)
1. 學名:Bactrocera dorsalis Hendal
2. 生態習性:在台灣一年發生8~9代,由於世代重疊,全年皆有不同蟲期之發生,以7~9月發生密度最高,11月至翌年3月為數較少。發育及活動受冬季低溫之影響較大,在16℃以下發育緩慢、產卵量亦少。冬季成蟲多躲避於較高大隱蔽的樹叢間,尤其背風方向的山邊雜木林、竹林。台灣南部冬季氣候溫暖,果實蠅無越冬現象。成蟲取食植物之花蜜、昆蟲(蚜蟲、介殼蟲、粉蝨、木蝨等)分泌之蜜露、植株枝葉果實傷口之流汁以及露水乃至鳥糞等。成蟲白晝活動,多於清晨以後開始取食、產卵,中午時刻在樹間陰涼處棲息,下午3、4點以後再活動。飛行分散力甚強,飛行距離可達1~3公里,甚至有數十公里的紀錄。雌、雄成蟲於傍晚黃昏時刻交尾,雄蟲於樹葉間分泌性費洛蒙,雌蟲受引誘即飛來與之交尾,雌、雄皆可多次交尾,交尾後即可產卵,產卵期在一個月以上。雌蟲產卵前期為羽化後7~12天。
雌蟲以產卵管將卵產於果實之果皮內,每次產卵數量不定,多在10粒左右。雌蟲一生產卵數約1400粒卵,產卵盛期為羽化後之15~25天。成蟲壽命一般為1~3個月。雌雄比例約為1:1。卵期1~2天,低溫時可延長至15~20天。卵於果實中發育。幼蟲孵化後在果肉中縱橫蛀食,造成果肉之腐爛,嚴重時可造成落果。幼蟲共三齡,幼蟲期6~10天。幼蟲老熟後即脫離果實跳入土中化蛹。蛹期6~10天,多於土表1~20公分處化蛹,蛹在土中不活動,羽化後之成蟲鑽出土面,展翅後飛行。
3. 形態:
卵:紡錘形,中間略彎,白色;卵長約1公厘,寬約0.2公厘。
幼蟲:長圓錐形,頭端尖小,尾端圓鈍上具三對氣孔;體乳白色;體長8~10公厘。
蛹:橢圓形,淡褐色,長約5公厘,寬約2.7公厘。
成蟲:頭部黃褐色,複眼具青藍色金屬光澤;額面中央具一黑色圓紋,兩側各生刺毛三根,著生處各具一褐斑紋。胸部黑色密生黃色短毛,肩部之斑紋、中胸背板兩側之縱帶、菱形小楯板及後胸兩側之大部皆鵝黃色。翅透明前緣及臀脈具灰黑色縱紋。腹部黑褐色,第2腹節基部黑褐色,第3~5節中央有黑色縱帶。雄性腹部第3節後緣兩側具刺毛塊,雌性腹末有外露產卵管。雄性體長6.5~7.5公厘,雌性7.5~8.5公厘。
4. 危害狀:果實蠅雌成蟲以產卵管產於果皮內,幼蟲孵化後鑽食果肉導致腐爛,嚴重時造成落果,幼果期受害易導致果實畸形,外觀呈現不規則凹凸狀,隨著果實逐漸長大,可發現產卵管插入痕跡,切開受害果可發現幼蟲鑽食果肉。
5. 防治方法:
(1) 室內大量繁殖果實蠅老熟蛹,以鈷60放射線處理成不孕性,羽化後分別以飛機或人工釋放於果園,以降低田間果實蠅族群密度。
(2) 不釋放不孕性果實蠅期間,每公頃懸掛沾有「含毒甲基丁香油」誘殺器一個,誘殺雄性果實蠅,並每7天調查一次誘殺蟲數。
(五) 桔粉介殼蟲 (Citrus mealybug)
1. 學名:Planococcus citri Risso
2. 生態習性:本蟲每年約發生8~9代,完成一世代夏季需26天,冬季則需55天,雌蟲老熟後,自尾端分泌棉絮狀之白蠟質卵囊,爾後產卵於囊內,雌蟲一生可產卵234~507粒卵。卵呈長圓形,淡黃色,表面光滑,卵期為2~8天,成蟲、若蟲皆密集於果串之果實間隙或脊背、葉腋間。在本省北部,一年出現七代第一代 2月上旬,第二代 4月上旬,第三代 5月上旬,第四代 6月中旬、下旬,第五代 8月上旬,第六代 9月上旬,第七代10月下旬出現,實際上成蟲、若蟲同一時期均可見及。成蟲體背之臘粉常被黃刺蟻舐食,致使蟲體赤裸。柑桔粉介殼蟲大多在果實期危害。
3. 形態:
卵:淡黃色,光滑,大小與球粉介殼蟲之卵相似。卵粒堆在母體下白色綿狀卵囊內。
若蟲:體黃色,經三次之脫皮而成成蟲。
成蟲:雌成蟲長卵圓形,淡黃色,體長1.24~3.38公厘,體節明顯。體被白色粉狀臘質物,體側具17對短臘毛,體末端具一對臘毛最長。雌成蟲無翅,但複眼、觸角及足均可見,口器發達,呈長絲針狀,位於前胸足間。雄成蟲體長形,大小0.88 x0.23公厘,暗褐色,觸角、複眼各一對,胸足三對中胸翅一對,白色透明,後翅為平均棍。壽命3~5天。
4. 危害狀:成蟲與幼蟲平時零星分布在光照或通風不良之枝葉或果實蒂部,吸食汁液危害,尤其是在楊桃套袋後之果實蒂部,常為其藏匿繁殖場所,不僅吸食果實外,其分泌的蜜露亦引發真菌性黑煤病,受害果實多失去商品價值。
5. 防治方法:
(1) 性費洛蒙利用:目前柑橘粉介殼蟲的性費洛蒙已知為(+)-2,2-二甲基-3-(異丙烯基)-環丁烷甲基乙酯((IR-cis)-(+)-2,2-dimethyl-3-(1-methylethenyl)cyclobutanemethanol acetate),因此,可利用柑橘粉介殼蟲性費洛蒙誘捕器來偵測雄成蟲之飛行活動,並預測初齡若蟲出現期,可供藥劑防治適期之參考。
(2) 楊桃樹適度剪枝,使果園光照充足,通風良好,尤其在冬期清園大剪枝後能徹底施藥一、二次,可有效降低粉介殼蟲或其他害蟲翌年春季發生之蟲源。
(3) 生物防治:
① 廣角跳小蜂(Anagyrus sawadai Ishii):雌蟲產卵於球粉介殼蟲體內,幼蟲在寄主體內營內寄生生活,待將寄主之體液耗盡,即結黑色繭化蛹其內。5~8月間球粉介殼蟲大發生時,此寄主蜂甚為活躍。然寄生率不高。
② 蒙氏瓢蟲(Cryptolaemus montronzieri Malsant):蒙氏瓢蟲成蟲體紅色,半球形,翅鞘光褐色,前胸及腹末黃褐色,翅鞘短,不能遮蓋腹末,成蟲有假死性,卵分產於球粉介殼蟲之卵囊內或卵囊群之附近,孵化後鑽入卵囊內,取食卵粒及初孵化之若蟲,待食盡即外出捕食鄰近之球粉介殼蟲若蟲,成蟲取食球粉介殼蟲之成蟲及其分泌物,偶食若蟲及卵粒,一代22~90天,一雌產卵500~1000 粒,本蟲亦食其他近緣粉介殼蟲,食性不專食量亦小是其缺點,但自應用絲瓜上一種粉介殼蟲飼育於木瓜型南瓜成功後,大量繁殖在三、四月間,放飼柑桔中,可以控制球粉介殼蟲,不致成災。據羅、陶(1966)之觀察,如田間不施用殺蟲藥劑,使不影響此種瓢蟲之棲群數,則其開始趟往捕食至完全將球粉介殼蟲消滅,為時需一個半月至二個月,若不加人為大量飼養及釋放,則自然狀況下,將球粉介殼蟲消滅,柑桔幼果將有50%以下之落果損失。
③ 二星小黑瓢蟲(Scymnus (Nephus) ryuguus Kamiya):成蟲體呈橢圓,全體黑褐色,體表著生細密短毛。外觀無法區別雌雄,此天敵幼蟲鑽入球粉介殼蟲卵囊內捕食其中卵粒或初孵化幼蟲,化蛹球粉介殼蟲卵囊內。此瓢蟲在田間之棲群並不高,偶見其出現,並可捕食其他粉介殼蟲類,當春夏之交,粉介殼蟲大發生時,此類瓢蟲之成蟲、幼蟲及蛹均可發現。
(4) 藥劑防治:施用殺蟲劑同時對天敵易產生相同程度的毒殺效果,故宜選用對天敵較低毒之藥劑,或選擇天敵之卵期、蛹期或老齡幼蟲等對藥劑抵抗性較大的蟲期作生態選擇性(Ecological selectivity)施藥,將可降低藥劑對天敵之毒害,而提高天敵與藥劑配合綜合防治該粉介殼蟲的成效,當大發生時,須施藥防治時,可選擇花姬捲葉蛾防治藥劑於1~2齡若蟲期適期施藥。
(六) 鳥羽蛾
1. 學名:Diacrotricha fasciola Zeller
2. 生態習性:5~6月間大量發生。其生活史很短,完成一世代僅須11~17天。常於5~6月間大量發生,且擴散迅速。
3. 危害狀:幼蟲主要危害楊桃的新梢嫩葉,偶亦食害花穗。因其世代短且產卵擴散快速,短期內即可造成大發生,在一周內即可食盡所有之新芽嫩葉,嚴重時會影響以後之結果及產量。
4. 防治方法:可參考楊桃花姬捲葉蛾之藥劑,於防治果實蛀蟲時一併防治。
台灣楊桃的栽培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以致各地均有不少的地方品種出現,但可供經濟生產的品種卻不多;以往頗為盛行的五汁頭歪尾、白絲、大方等地方品種,現多已遭淘汰或僅作為授粉樹。至於目前栽培面積較廣的品種:二林種及秤錘種,係於民國55~60年先後所發現的實生變異品種,此兩品種已有40餘年的栽培歷史。由於經過多年的栽培,兩品種的風味已無法滿足現有市場及淌費者的需求,以致楊桃的市場競爭力及估有率一直無法提高,台灣在加入WTO後,果品間的競爭更加激烈,對高品質果品的需求也更為殷切,極待高品貨的楊桃品種來取代。
現今台灣楊桃的生產以供鮮食消費為主,約估總產量的90%以上,而目前台灣的楊桃栽培品種(如二林、秤錘等)因皮肉色偏綠白色,且其酸澀味較為強烈,已無法滿足市場及淌費者的需求,楊桃的選育目標在外表性狀上要求果形端正、果稜肥厚、果形大、色澤佳;在果實品質上以果肉細緻、纖維少、糖度高、酸澀味低為佳;近幾年來由於突破外銷市場之限制,對楊桃的貯運性及耐低溫性亦有較高的標準,使楊桃能外銷至歐美地區,舒解國內盛產壓力,增加農民收益。
文章來源: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臺南區農業改良場
資料傳送中,請勿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