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管理 > 水蜜桃

一、前言

二、栽培管理

三、病蟲害管理

四、採收

五、結語

 

  • 前言

       台灣桃樹的栽培品種根據桃樹對環境的適應性,大致可分為高需冷量(800〜1,000小時)與低需冷量(250小時以下)兩類型。高需冷量水蜜桃,適於梨山等高海拔山地種植,早期由日本、美國等地引進如中津白桃等,這些品種果肉溶質,屬於水蜜桃類,果汁多,果形大,糖度高,品質、色澤及風味均佳由於休眠時所需的低溫時數較多,無法在平地或淺山坡地栽培。

  ↑ TOP

  • 栽培管理

一、栽培氣候與土壤條件

       桃樹為陽性果樹喜光、耐旱與耐寒力強,其新梢生長對光照不足甚為敏感,日照不足時光合作用率低,會影響樹勢及果實甜度,雨水過多也不適宜,易導致生育旺盛,枝條徒長,樹冠內部容易因枝葉遮光,以致葉片黃化脫落,花芽少而瘦小,結果部位上提升外移,結果率降低,產量也隨之減少,容易發生病蟲害,果實風味淡,外表缺乏光澤,影響果肉品質,因此栽培距離不宜過密,以免樹冠彼此遮蔽,桃樹適宜在透氣排水良好土層深厚的酸性沙質土壤種植,以土壤酸鹼度5.0〜6.5為宜。桃樹忌黏重與排水通氣不良土壤,在黏重土壤上易產生流膠病,田地經常積水容易造成根部腐爛,桃樹容易枯死,所以桃樹種植應特別注重田地排水問題。

  ↑ TOP

二、定值與整枝修剪

      桃樹喜光照,栽植距離應考慮株齡、生長勢、修剪形式等,通常栽植行株距以4〜5x5〜6公尺最合適。苗木定植後要注意整枝,通常採開心型整枝,離地30〜40公分留3〜4個主枝,毎主枝有2〜3個側主枝。骨幹枝附近培養大批結果枝群,控制一定距離,左右分開,高低排列,不使結果部位迅速外移上提。平地水蜜桃常因平地高溫多濕,樹勢生長旺盛,以致花芽多分佈在枝條上半段,若任其發展,數年後樹形龐大,下位枝條悉行枯死,結果枝漸向高處發生,管理非常不便。

  ↑ TOP

為求維持樹形的正常發展,調節結果部位,需行樹體修剪,一般分為冬季休眠期的修剪與夏季生育期修剪二類,作法如下:

(一) 冬季修剪

       主要為疏剪與培育更新枝,維持樹形與樹冠大小。疏剪目的在求枝條量的減少,去蕪存菁,增加通風透光,便於病蟲害防治,提高果實品質,作法為自枝條分歧基部,剪除過多的結果枝和其他無用枝條,如徒長枝、病枝、枯枝、下垂枝、車輪枝、重疊枝和交叉枝等位置、角度不對枝條。培育更新枝目的在更新衰弱枝及避免結果部位的外移上提,更新枝一定要選用粗壯、直立的營養枝和長果枝截短培育,以留4〜5芽為宜。留芽數太少,由於基部芽發育不好,長出的新梢短而細,多半成為中、短果枝,較不理想。更新枝以不超過長果枝總數的1/4為宜。

  ↑ TOP

(二) 生長期修剪

       此為冬季修剪的繼續與補充,且比冬季修剪更有效,是低海拔地區種植桃樹豐產所必需的栽培管理技術。目的在控制樹體上部枝條生長,促進下部枝條發育,扭轉上強下弱的生長現象,使花芽發生部位下降,節省樹體養分消耗,促進著果,提昇果實品質。作法為落花後主要是進行抹芽,並剪除未萌發的枯枝。套袋前利用扭枝、剪梢及摘心等,避免上部枝條過密,遮住光線,競爭養分。套袋後,疏剪上部強枝,以充實中、下部枝條,促其發育,防止枯枝發生與花芽著生位置外移。

  ↑ TOP

三、灌水與施肥

       若田區排水不良,因土壤空氣減少,根系會發育不良,如連續積水2〜3天,葉片即變黃,根部腐敗甚至全株死亡。雨季應開溝排水,注意隨時排除積水。在果實發育期間,若土壤水份太多,常導致枝梢生長旺盛,加劇生理落果,如遇乾旱則果實發育變小,嚴重時會落果,適時灌溉能提高果實品質,通常10〜15天以上不下雨就得灌溉,以維持果實生長。果園宜於9-10月施用有機肥作為基肥,結合深耕,全園施肥,此時桃樹還未落葉,地溫尚高,根系活動激烈,施肥後桃樹當年尚可吸收供葉片光合作用,製造更多的碳水化合物貯藏越冬。開花前除老、弱樹外,一般皆不再施追肥。追肥於著果穩定後,根據著果量再行施用。

  ↑ TOP

       一般成年的桃樹,每株每年需氮素150〜300公克,磷素45〜70公克,鉀素100〜250公克。依照此標準,再參照品種特性、氣候條件、土壤肥份與葉片營養分析、肥料的種類以及個人施肥的經驗作合理的調整。有機肥料以富含有機質的牛糞或蔗渣堆肥為主,追肥可使用台肥5號、43號、2號及4號等複合肥料,少量多次,一般於疏果後施用一次,果實肥大期施用2~4次,採收后依樹勢酌施追肥1次,但時間不可太遲,否則枝梢徒長,不易進入休眠狀態,影嚮次年生產。

  ↑ TOP

四、疏果與套袋

       疏果可減少樹體養分消耗,增加果實大小與品質。疏果時,在1個結果枝上留下發育良好及果形正常的果實,短果枝留1~2果,中果枝留1〜3果,長果枝留3〜5果。以結果部位而言,中部及基部著生的果實較先端的良好,所以多將頂端果實疏去,在結果枝上方所結的果實著色較早,但結果不安定,因而留側面的及下面的果實較佳,通常以1果有15〜20個葉片為宜。桃果實套袋主要是為防止東方果實蠅危害,果實品質與著色方面較不套袋者為低。果實套袋費工,增加生產成本,採收時成熟度不易判別,不易採收。套袋時期以疏果後,著果數確定後開始,愈早套袋愈好。目前可用網室隔離果實蠅危害。

  ↑ TOP

  • 病蟲害管理

(一) 穿孔病

病原生態:病原菌於夏季感染桃樹嫩枝條所形成之病斑(春潰瘍)為次年新生葉片的初次感染源,當次年春天,溫度升高且降雨時,病斑內之細菌開始繁殖並從枝條病斑邊緣泌出成黏液狀,遇風雨而被吹散至葉片上,由氣孔侵入繁殖,造成病斑,並由此形成次生感染病源,感染桃樹各部位,病原細菌在枝條上之病斑內越冬,次春泌出細菌危害。氣溫19~28℃,濕度70~90%時,於桃之生長季節內任何時間均可危害。病徵危害葉片為主,枝條、果實次之。

防治方法:
(1)選擇無病苗木。
(2)避免種植在其他寄主附近。
(3)平時應注意果園的除草、驅蟲、適當施肥等,冬季修剪病株並燒燬。

  ↑ TOP

(二) 銹病

病徵:被害部位包括老葉或生育期葉片。初期在葉表面出現許多黃色小點,葉之背面則有許多褐色小泡,在表皮下,形成夏孢子堆,後突破表皮而露出銹色粉狀物,是本菌之夏孢子。秋冬之季,夏孢子堆轉為黑色,其中生出冬孢子。病菌之夏孢子堆及冬孢子堆均出現於桃樹葉片之背面。葉背受病菌感染時,葉面相對位置即出現黃色斑點,罹病葉片易於脫落,導致結果品質不良及樹勢衰弱。本病於7月開始出現,8、9月間嚴重引起落葉。

發病生態與時期:桃樹為落葉性果樹,病菌之越冬場所不詳。在平地或低海拔地區,桃病之夏孢子於三月間在葉背出現。但海拔1400公尺以上之高冷地所種植之水蜜桃,則遲至六月份始見病菌之夏孢子堆在葉背出現。爾後,夏孢子堆之數量均逐月增加,至年底落葉前達於高。病原菌冬孢子在平地罕見;在高海拔地區則於十月下旬可在山霧社等地出現。

防治方法:目前尚無推薦防治藥劑,請參考當年度防檢局公告推薦使用藥劑或植物保護手冊。

  ↑ TOP

(三) 桃蚜

生態習性:雌成蟲黃綠色,在高冷地帶以卵在芽縫或枝條裂皮內越冬。春季新梢伸長時,卵孵化發育為幹母,再由幹母胎生幹子,經數代繁殖後產生有翅型飛散至各處繁殖。成蟲及若蟲多寄生於幼嫩枝條新芽及心葉上為害。每年以3~4月危害最嚴重。

為害狀:被害新芽、嫩葉皺縮而無法伸展,被害嚴重者嫩葉變黃而脫落。

防治方法:請參考當年度防檢局公告推薦使用藥劑或植物保護手冊。

  ↑ TOP

(四) 台灣黃毒蛾

生態習性:本蟲分佈甚廣,一年發生8至9代,各蟲期週年可見,以幼蟲期越冬,一般於6至7月發生較多 成蟲晝間潛伏在蔭避處所,夜間開始活動,舉行交尾及產卵等行為,卵產於葉之邊緣處,卵塊呈帶狀,幼蟲之毛有聚毒,觸之皮膚發生紅腫癢痛。

形態:卵:為球形,初淡黃,至孵化前變暗褐色,卵塊呈帶狀,約20~80粒。1塊分為2排,上蓋有雌蟲的黃色尾毛。幼蟲:頭部褐色,體橙黃,各節有多數刺毛塊,長在兩側的帶赤色,長在背面的呈黑色,背部有寬縱條紋,中央為赤色的縱線,各氣門下線處有赤紋1個。腹部第4、5節背部中央線上,各有黑色瘤狀的大毛塊1個,體長約25公厘。蛹:體大圓錐形,色淡黃有光彩,有赤色的背線,腹端有纓狀尾刺。

繭黃褐色,為不規則橢圓形,結於寄主植物的枝葉或莖幹部的間隙中。成蟲:頭、觸角、胸部、前翅皆黃色。後翅黃白色,前翅中央部具彎曲之2條白色橫帶。前胸背部,肩板及前翅內緣部具黃色長毛。後翅內緣及基部密生淡黃色長毛,腹部末端具橙黃色尾毛,雌雄成蟲外形類似,雄蟲體長約10公厘,雌蟲約12公厘。

為害狀:1、2齡幼蟲群聚剝食葉肉,其後分散啃食葉、花蕾、花及果實,使果實失去商品價值。

防治方法:請參考當年度防檢局公告推薦使用藥劑或植物保護手冊。

  ↑ TOP

(五) 桑介殼蟲

生態習性:年發生5世代,雌成蟲產卵於介殼下,每雌蟲產卵40-180粒。孵化為若蟲後爬出母體,即在母體附近插入口器於樹皮內,吸收樹液,不再移動,且分泌蠟質物,造成介殼,因其繁殖迅速。被害植株之枝幹往往滿佈白色介殼。

危害狀:若蟲常在無日光之處聚集吸收樹液,影響果樹生育降低產量,嚴重時造成枝條枯萎。

防治方法:冬季剪除被害枝條並燒燬。目前尚無推廣防治藥劑,請參考當年度防檢局公告推薦使用藥劑或植物保護手冊。

  ↑ TOP

  • 採收

一般採收七至九分熟果實,成熟度可依果皮顏色判別,通常果實蒂端開始泛白者為七分熟,大部份泛白者為八分熟,全部泛白並開始轉軟者為九分熟,有經驗的人,可用手掌感觸果實柔軟度來判斷。採收時間應在早上,採收後先放置陰涼處,然後再裝箱,如此可使水蜜桃較耐貯放及搬運。

  ↑ TOP

  • 結語

    農委會自70年代陸續自世界各地收集冬季休眠低溫需求量在250小時以下之低需冷量水蜜桃品種進行品種改良,先後已命名6個適合台灣平地與淺山坡種植的水蜜桃品種,民國99年桃栽培面積為2,404公頃,平地水蜜桃栽培面積約1,560公頃,占總生產面積的65%,產期在4〜6月,由歷年統計資料顯現目前高冷地的桃樹生產逐年消退現象,平地水蜜桃栽培面積逐年擴張情形。

 文章來源: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苗栗區農業改良場

  ↑ TOP

  • 相關連結

         平地水蜜桃品種特性與栽培管理                                                                                                                                                                                                                                                                                                    ↑ TOP

2024 © Lanlix 聯利農業科技 隱私權政策
0
購物車

資料傳送中,請勿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