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管理 > 梨樹

一、前言

二、栽培管理

三、病蟲害管理

四、結語

五、相關連結

 

  • 前言

       臺灣地處亞熱帶,在低海拔地區因低溫量不足,無法栽培「低溫需求量高(高需冷性)」的梨品種,一般皆以栽培「低需冷性」品系如橫山梨、鳥梨等。但橫山梨因果實石細胞較多、肉質較差,較不受消費者歡迎,且產期集中,不耐冷藏,近年來生產量已減少甚多。在民國60年中期東勢鎮張榕生等人研發高接梨之生產方法,借由橫山梨之徒長枝嫁接高需冷性、品質較佳的品種,以生產品質佳的梨果。但高接梨生產過程繁複,需耗費大量人力及物力,且每年需重複高接工作,故生產成本高,在生產成本日漸高漲且梨果售價日漸下降之情形下,果農已幾無利潤。有鑒於此,農業試驗改良場所針對能適合在低海拔地區栽培之高品質品種進行選育工作,至目前為止已育成有台農1號、台農種苗2號、台農3號、台中1號、台中2號、台中3號等6個品種,此6個品種皆適合在低海拔地區栽培。由於一般果農種植新品種仍沿用高接梨之栽培方式,常導致一些問題發生,如萌芽不整齊、枝條雜亂、產量低、果實不耐冷藏等,現就梨新品種台中1號—福來梨、台中2號—晶圓梨、台中3號—晶翠梨等3個品種之栽培方法介紹如後,請果農參考。

  ↑ TOP

  • 栽培管理

(一) 風土適應性

1. 氣候梨為落葉果樹,芽體需經低溫休眠後才能正常萌芽、開花,故不適宜在冬季氣溫較溫暖之地區栽植,雖然目前可利用催芽技術促使未經低溫打破休眠之芽萌發、開花,但高需冷性梨品種在夏、秋季氣溫過高時,仍會有植株生育不佳影響果實發育,致生產之果實不具經濟性,故不建議在熱帶地區栽培高需冷性梨品種。在臺灣地區目前能栽培橫山梨地區,則可栽種新育成之品種。

  ↑ TOP

2. 土壤新品種梨喜土層深厚、排水、通氣良好、富含有機質之砂質壤土,但其他性質之土壤亦能栽培,土壤酸鹼值(pH值)在5.0~8.5間皆能適應。目前一般果園土壤由於長期施用化學肥料,且甚少補充鈣、鎂元素,致其pH值逐年下降而成酸性土壤,pH值是影響土壤有效養分的重要因素,也影響微生物相的形成,一般pH值高,有促進有益微生物之繁殖,pH值低則會促進有害微生物之繁殖,故pH值間接影響某些病害之消長。pH值在5.0以下時會有鋁與錳毒害的問題,低土壤pH值尚有鈣、鎂、磷與鉬缺乏問題並會降低施肥之效率,故若酸性土壤則需施用土壤改良資材,以提高pH值,增加肥料的有效性,以利根部吸收。

  ↑ TOP

土壤改良資材通常是以苦土石灰為主,但施用多次後,鎂元素已無缺乏時,則可改用石灰石粉或蚵殼等不含鎂之材料。其施用量每分地砂質壤土或壤土約為150公斤,粘質壤土可用200公斤,由於石灰材料移動性小,故需與土壤混合至少到20-30公分深度,才能達到效果,施用方法可全園施用再翻入土中,或利用穴施、開溝條施等方式施入土壤中亦可。為防止因施用石灰材料致使土壤硬化,在施用石灰材料時,應與有機質同時施用,以保持土壤之通氣性,施用石灰材料後,pH值將逐年提高,當土壤pH值達7.0以上時建議停止施止施用石灰,以免造成微量元素缺乏。土壤有機質與土壤團粒之形成與穩定有關,並能增加陽離子交換容量,增加土壤保水與保肥之能力。土壤中有機質含量應在3%以上。增加有機質含量,最有效方法為施用堆肥, 由於施入之堆肥大部份皆於當年被分解,因此每年皆需要連續施用,以累積穩定之有機質於土壤中。果園可採用草生栽培或種植綠肥作物如多年生花生、大豆、苕子 等作物,不僅能覆蓋土面,防止土壤流失,並能增加有機質含量。

  ↑ TOP

(二) 肥料管理

一般果農認為梨為需重肥之果樹,有施肥愈多,則果實愈大之觀念,致使梨園施用肥料過量,造成大量徒長枝發生,病蟲害發生猖獗,果實品質低下之情形。其實梨樹的肥料需求量並不高,以氮素之需要量來說,在日本每分地約在15公斤左右,施用多量,對產量、品質並無幫助,且有反效果。在臺灣的氣候情況,每分地氮肥至多不應超過20公斤。因各別果園肥力與梨樹生育情形有所差異,施肥量可酌為調整,主要以觀察植株生育情形來決定調整量,一般以觀察植株徒長枝發生量多寡來當為指標,若徒長枝發生甚少或甚至無,則表示氮肥太少,應酌增施肥量;若徒長枝大量發生,且粗大時,則氮肥太多,不應再施用氮肥;施肥量適當之果園,每株梨樹之徒長枝應在20~30支左右,尤其是台中1號是以短果枝(雞爪芽)來結果, 若施用氮肥過多,則植株發生大量徒長枝,花芽無法形成,造成產量低,品質不佳等情形。追肥應在採收前45~60日施用完畢,於屆採收時葉片之葉色應呈稍黃綠色,則果實大,且品質佳、糖度高,若於採收時葉色濃綠,甚至徒長枝再萌發新梢之情形時,則果實肥大不良,糖度低、品質不佳。但若在採收前15~20日左右發現有嚴重缺肥現象時,可用葉面施肥方式補充,不宜在地面施用。

  ↑ TOP

(三) 整枝

由於數十年來低海拔地區栽培之橫山梨主要是利用主枝上徒長枝以生產高接梨為目標,故都採多主枝方式整枝法以誘使在主枝上萌發多量徒長枝,供高接用。但栽培新品種並不是供高接用的,而是要直接生產果實,故其整枝方式若與傳統整枝方式相同則將於樹冠中央會發生大量之徒長枝,致使結果部位僅在樹冠外圍, 產量低,且品質不佳。整枝之目的在充分利用土地及陽光,使全株各部位之葉片皆能充份接受陽光, 使結果部位分佈於樹冠中。主枝及亞主枝是梨樹之骨幹,骨幹確定後即不改變,長結果枝上葉芽第2年萌發成短果枝後則稱為側枝,果實則在長果枝形成側枝之短果枝上結果。

  ↑ TOP

(四) 催芽處理

新品種梨之低溫需求量台中2號約為250小時,台中1號及3號約為500~700小時,故台中2號在中部之山區,應可正常萌芽、開花,但可能不甚整齊,至於台中1號、台中3號及栽培於平地的台中2號,則需以催芽劑處理才能促其 整齊萌芽、開花。催芽藥劑經試驗結果以49%氰滿素效果最佳、催芽時期建議在1月中旬後,選擇天氣晴朗、氣較高時,效果較佳,不宜在寒流期間處理,藥劑稀釋倍數台中1號及3號約25~30倍,台中2號 40~50倍,並加展著劑以增加藥劑之效果。催芽處理後約30~40日可萌芽、開花。在整枝期間之幼樹,亦應進行催芽處理,以促進芽體萌發,促進多數新枝形成,可為選定成為主枝、亞主枝結果枝之選擇,完成整枝之目標。其催芽 處理時期可延後至 2月間天氣較溫暖時進行。

  ↑ TOP

(五) 行株距

因為新品種之植株生育強壯,樹冠擴大快,故台中1號、台中2號之行株距建議6~7公尺x6~7公尺,台中3號為6公尺x5公尺,行株距過小時易造徒長枝叢生,日照通風不良、花芽形成少,結果不良、產量低、品質差。

  ↑ TOP

(六) 授粉樹之栽植

梨為異花授粉之果樹,有自交不親合性,即以同品種之花粉進行授粉後,花粉管之伸長受到抑制,而不能達到受精之目的,無法著果,因此必需以其他品種之花粉進行授粉,才能達到結果的目的。故在栽植時,應混植其他品種作為授粉樹以提供花粉源,授粉樹與主栽品種栽植之 比例為 1:9,授粉樹之栽種方式可混種方式,但為爾後管理方便以主品種9行種植1行授粉品種之方式為多。授粉樹之條件為:①與主品種同時開花;②花粉與主品種 有親合性;③果實有經濟性;④田間管理方式與主品種相同。目前梨農有認為在開花時噴施植物荷爾蒙如BA等藥劑就達到受精結果的目的,其實噴施此等藥劑僅能延遲花朵枯萎,延長雌蕊之柱頭老化,增加授粉機會而已。梨要結果必需先要授粉(蜜蜂授粉或人工授粉等),花粉發芽後,生殖核隨花粉管進入胚珠與卵細胞結合,稱為受精,而受精後產生種子,有種子才能著果。梨果種子多,則果形大而端正,甜度高,品質佳,而噴施BA類藥劑,往往產生畸形果,使品質低劣。故建議果農為使梨果大、糖度高及果形佳應進行人工授粉工作。

  ↑ TOP

(七) 果實低溫貯藏

新品種梨在育種過程中,已將不耐低溫貯藏之品系剔除,故新品種梨樹在彰化縣大村鄉的台中區農業改良場內生產之梨果,皆能耐2-3個月以上低溫貯藏之能力,但栽植在某些果園則有發現果實經冷藏後有劣變情形。經本場就不同土壤pH值所生產梨果,調查其冷藏性,推論為:土壤pH值若超過7.0以上時,則其生產之果實耐冷藏;pH值在6.0~7.0間則冷藏性不穩定,而pH值在6.0以下時不耐低溫貯藏。再經果實內鈣含量高低與耐冷藏性亦有呈正相關,即果肉內鈣含量高則耐低溫貯藏,而鈣含量低,則不耐低溫貯藏。土壤pH值高,其交換性鈣亦高,則梨樹吸收鈣元素多,果實內鈣元素含量高,果實內鈣含量高時不會因冷藏而劣變。故低 pH 值之酸性土壤果園,若進行土壤改良,以提高pH值至7.0以上時,則其生產之梨果就能耐冷藏。鈣吸收量與氮、鉀有拮抗作用,故果園之氮、鉀肥施用量不宜過高,以免影響鈣肥之吸收,進而影響果實之冷藏性。在土壤pH值未達7.0時,可在幼果期以葉面施肥方式噴施鈣肥,補充鈣元素,最好能直接噴至幼果,套袋後再噴施則其效果不佳。

  ↑ TOP

(八) 單位面積產量

梨每分地產量3,500~4,000公斤間,則無論單果重及糖度皆能達到理想,故於開花期天氣良好時,即應進行疏蕾,疏花作業,以減少貯藏養份消耗,著果後亦應儘速進行疏果作業,疏果分2次進行,第1次是每平方公尺留約10個果實,疏果方法是將每花序中留中間之1個果實,或留有人工授粉之果,在套袋前再將畸形果等發育不良之果實剪除,而使每平方公尺留約7~8個果實即可達到預定產量。留果應儘量留相同大小之果實,以利爾後之採收工作。

  ↑ TOP

(九) 採收期

在彰化縣大村地區新品種梨若在1月下旬催芽,約2月中旬開花,台中號約在7月上旬(花後140日)可收穫果實,台中1號約在7月中、下旬(花後150日) 收穫,而台中2號約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花後160日)收穫,成熟果實果色將轉為淡黃色,果肉脆即可。

  ↑ TOP

  • 病蟲害管理
  • 梨樹常見蟲害發生及防治策略

(一) 中國梨木蝨

學名:Cacopsylla chinensis (Li and Yang, 1981),英文名:Pear psylla,發生狀況:成蟲分冬型和夏型,卵為卵圓形,一端鈍圓形,另一端尖細延長成一根長絲,初孵若蟲扁橢圓形。卵期為8.3~10.4天,若蟲期為16.8~41.6天。產卵量以第一代成蟲最大,平均每頭雌蟲產150.8粒,最多的392粒。梨木蝨主要以若蟲、成蟲刺吸嫩芽、嫩梢、葉片及果實的汁液,影響生育並造成受害葉片褐化、甚至落葉等現象。若蟲並會分泌蜜露,在葉片、枝條及幼果等處誘發煤煙病影響梨樹光合作用,尤其果面如受煤煙污染,更直接影響果品價值。

防治策略: 

(1) 對中國梨木蝨的管理,目前的因應策略仍以藥劑防治為主,已通過中國梨木蝨的防治藥劑。由於中國梨木蝨成蟲具有飛翔能力,防治時宜採區域共同防治策略,以提高防治效果。

  ↑ TOP

(2) 大陸多位學者因此在許多的研究報告中提出中國梨木蝨三個防治適期,首先是在「梨樹落葉後至隔年開花前」,在此期施藥,學者認為可大幅減少梨園內越冬之蟲口數,為最佳的施藥時機。原因在於中國梨木蝨於梨樹落葉後至 隔年開花前經歷饑餓與寒冬,中國梨木蝨蟲體較弱,而且此期蟲體無梨葉可供遮蔽躲藏,藥劑容易觸及蟲體,可大幅減少梨園內越冬之蟲口數,防治效果得以顯現。其次是在「第一代若蟲發生至第二代卵孵化期」,此期約在梨樹謝花3∕4後,學者認為為全年防治的關鍵時機,可基本控制全年為害。原因在於中國梨木蝨之蟲期較一致,而且黏液的分泌量較少。第三個時期是在「夏秋期間」,此期為梨樹生育期間,枝葉茂盛,再加上此期若蟲常已包埋在自身分泌的粘液下,分泌量也較大,因此必需經常巡視田間,在發現蟲體後必須立即施藥防治。

  ↑ TOP

(二) 黔梨木蝨

學名:C. qianli (Yang and Li, 1984),發生狀況:頭頂黃色,單眼橙黃色,複眼灰褐色,觸角黑褐色,端剛毛黃色。前胸背板黑色,後緣及兩側的突起黃色;前翅透明,具黑斑。和中國梨木蝨相同主要均以若蟲、成蟲刺吸嫩芽、嫩梢、葉片及果實的汁液,影響生育並造成受害葉片褐化、甚至落葉等現象。若蟲並會分泌蜜露,在葉片、枝條及幼果等處誘發煤煙病影響梨樹光合作用,尤其果面如受煤煙污染,更直接影響果品價值。

防治策略:可參考「中國梨木蝨」防治方法。

  ↑ TOP

(三) 桃蚜

學名:Myrus persicae Sulzer,英文名:Green peach aphid,俗名:龜神,發生狀況:寄主植物相當廣泛。無翅胎生成蟲體色有淡紅、棕褐、淡綠、黃綠等色,會因寄主植物及季節不同而有所不同,甚至在同一時間、同一植株上的桃蚜,有時也有體色不同的情形。而在梨山地區梨樹上,大部份以紅棕色為主。桃蚜主要以有翅型成蟲遷飛至新寄主植物上,而且在遷飛過程中,會在葉片上到處遊走及刺吸等動作,因此在未定居植物前即已可能傳播植物毒素病。本蟲常聚集在葉芽、花芽及嫩葉處,以刺吸式口器吸 收植物汁液,致使植株萎縮、扭曲、花卉早凋、花期縮短。本蟲整年均會發生。

防治策略:

(1) 清除附近雜草,降低蚜蟲在中間寄主的棲息、繁殖。

(2) 注意保護天敵,如瓢蟲、食蚜虻、寄生蜂、草蛉等對蚜蟲的族群有相當的抑制作用。

  ↑ TOP

(四) 棉蚜

學名:Aphis gossypii Glover,英文名:Cotton aphid,俗名:龜神,發生狀況:本蟲食性廣,分布全球,除為害玫瑰、菊花、百合、蘭花等花卉作物, 亦為害十字花科蔬菜、豆類、瓜類、果樹等,臺灣有記載之被害寄主植物,合計有43科132種以上。本蟲終年發生,四季可見,在梨山地區梨 樹上,大部出現在4~7月,年發生約20代,行無性孤雌胎生繁殖,常聚集成群為害嫩芽、幼葉、花芽及花苞上,造成萎縮、扭曲、變形不能伸展,花瓣留下點狀褐色痕跡,其排泄物含有蜜露,誘發煤病阻礙光合作用。本蟲並能傳佈非持續性及持續性等40種以上的植物病毒,使作物受到更大的傷害。

防治策略:可參考「桃蚜」防治方法。

  ↑ TOP

(五) 梨綠蚜

學名:Aphis pomi De Geer,英名:Pear green aphid,俗名:龜神,發生狀況:主要寄主植物為梨。無翅胎生成蟲體黃綠色。年發生8、9代。蟲體聚集梨樹栽培技術與管理在新梢、幼芽及嫩葉吸食汁液為害,受害葉片自葉緣捲曲,繁殖甚速,其排泄物會誘發煤病。梨綠蚜在本場近三年的採樣中,中低海拔梨樹常見而高海拔地區卻非常少見的,大多數採集到的蚜蟲標本均是棉蚜及桃蚜。

防治策略:可參考「桃蚜」防治方法。

  ↑ TOP

(六) 梨瘤蚜

學名:Nippolachnus piri Matsumura 1917,英文名:pear phylloxera,俗名:米糠苔、黃苔,發生狀況:在16~28℃恆溫下若蟲期平均8.1~14.6天,若蟲脫皮二次共三齡,第一齡期需4.7~7.5天,第二、第三齡期較短僅需1.6~3.8天。成蟲壽命約9.3~26.8天,每隻雌蟲產卵數為46.5~78.5粒,以20~28℃之產卵量較高。梨瘤蚜體型甚小,色黃,果農俗稱為「米糠苔」。本蟲怕陽光,爬行是梨瘤蚜轉移擴散的主要方式。成蟲及若蟲均喜蔭。梨瘤蚜對溫度亦頗為敏感,在溫度高於35℃以上,蟲體全部死亡。主要危害套袋之梨果,果實被害後果皮變粗糙、褐斑,甚者腐爛。果實採收後該蟲多數隱藏於樹皮下、接穗膠布內,支柱之綁帶內側空線,或新梢芽腋凹陷處;在樹幹上之分佈以幼枝居多,次為枝幹,主幹上則少有發現。 翌春溫度回升後若蟲及成蟲即遷移至新梢或果實上繁殖危害,其移行方向則以向上遷移者居多數。

防治策略:

(1) 越冬期剪除接穗膠帶、清理綁帶等措施以減少蟲源。

(2) 嫁接前一週使用80%硫磺水分散性粒劑稀釋400倍,全面防治梨樹一次。

(3) 接穗用80%硫磺水分散性粒劑稀釋400倍浸漬1~2分鐘,以消滅蟲體及卵塊。

(4) 套袋前將紙袋套口約3公分寬度用52%硫磺水懸劑稀釋100倍浸漬半小時。

(5) 嫁接癒合後在果穗基部用凡士林環狀塗抹,以阻止梨瘤蚜往上遷移,減少果實被害。

(6) 以 45℃定溫溫水將含有蟲體之接穗浸漬30分鐘,可完成殺死在接穗上該蟲的成若蟲和卵。

(7) 開花後至套袋前選用施用藥劑防治:請參考當年度行政院動植物防疫檢疫局推薦藥劑或植物保護手冊推薦藥劑。

  ↑ TOP

(七) 梨圓盾介殼蟲

中文名:梨齒盾介殼蟲,學名:Quadraspidiotus perniciosus (Comstock),英文名:San Jose scale,俗名:夾骨苔,發生狀況:梨、蘋果、山櫻花、梅、桃、 杏、櫻桃、枇杷、葡萄、柑橘、柿、茶、銀杏、無花果、 草莓、桑、茉莉、蘆薈、杜鵑花、菊、大麗花等。雌介殼圓形,略隆起,表面有輪狀紋。直徑1.2~2公厘。雌成蟲體寬梨形,前寬後狹,最寬處為中胸,長約為最大寬度的1.5倍。為中低海拔梨樹所常見且較重要的介殼蟲害蟲。 

防治策略:介殼蟲因其體表有被覆一層蠟質物或硬殼,氣孔裂隙間及氣孔溝內充滿蠟粉,只能容納空氣流通,防治上非常困難。以下提供一些方法以供參考。

(1) 介殼蟲數量發生較少時,利用毛刷沾水刷掉枝、幹、葉上附著之介殼蟲。

(2) 利用天敵,例如瓢蟲(成、幼蟲均可捕殺介殼蟲)、寄生蜂、草蛉、捕食性 薊馬等等對介殼蟲有壓抑作用。

(3) 施用夏油,在防治軟蚧及盾蚧時有效(作用較慢),但在防治粉蚧時效果較差,而且不當使用夏油時,常會引起藥害,使植物生長受到抑制,應謹慎使用。

(4) 介殼蟲發生嚴重時施用殺蟲劑,施藥時機以蟲卵剛剛孵化為若蟲時藥效最佳。 且應防止其他次要害蟲因防治不當而猖獗。

(5) 修剪枝條,以增加防治效果,並且剪除受害枝集中燒毀。

(6) 已通過的防治藥劑請參考植物保護手冊。

  ↑ TOP

(八)  吹綿介殼蟲

學名:Icerya purchasi Maskell,英文名:Cottony cushion scale、Australian mealybug、Fluted scale,俗名:棉仔苔,發生狀況:梨、蘋果、玫瑰、桂花、葡萄、枇杷、柑桔、茶、無花果、棕櫚、楊梅、栗等三百餘種植物。雌成蟲橢圓形,長約4~6公厘,蟲體暗桔色或桔紅色,自胸部背面隆起,體背有長條純白綿絮狀之腊粉。雌成蟲初無卵囊,發育到產卵期則漸漸生出白色半卵形或長形的隆起之卵囊,很突出,不分裂是一整體,但有明顯的縱行溝紋約15條。雄成蟲有一對翅,體長約3公厘。一年歷經三世代,一雌蟲可產卵數十粒至千餘粒。初孵化若蟲在葉部移動,二齡後即向枝條移動,棲於木質部,喜群聚而生。

防治策略:可參考「梨圓盾介殼蟲」防治方法。

  ↑ TOP

(九) 太平洋臀紋粉介殼蟲

學名:Planococcus minor (Maskell),英文名:Pacific mealybug,俗名:棉仔苔,發生狀況:為害梨、玫瑰、菊花、唐菖蒲、夜來香、蘭花、柑桔、鳳梨、茶、落花生等四十餘種作物。雌成蟲橢圓形,長約3.5公厘,體表有白色腊粉覆蓋,背面腊粉較薄,四周較長而厚,形成十八對向外射出之條粉。高溫與相當的濕度有利於生存,雌蟲所產卵囊中有卵100~150粒。喜群聚樹葉及套袋果內,造成煤病,影響果實外觀及鮮果品質。

防治策略:可參考「梨圓盾介殼蟲」防治方法。

  ↑ TOP

(十)  知本根粉介殼蟲

學名:Crisicoccus chipponensis (Takahashi, 1939),俗名:根苔、草鞋蟲、根粉介殼蟲,發生狀況:雌成蟲體橢圓形,長約 1.4mm,寬約 1.0mm。新鮮蟲體黃褐色,體表外被白色蠟粉。於土壤內寄主植物之根部危害,嚴重時地上部葉片漸漸黃化,終致全株枯萎。

防治策略:目前尚無推廣藥劑防治此蟲,但可參考下列二種方法。① 施用硫黃水 於根部,但勿年年使用。② 採果後使用液劑殺蟲劑灌注於根系或用粒劑開溝施於根系。

  ↑ TOP

(十一) 東方果實蠅

學名: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英文名:Oriental fruit fly,俗名:蜂仔,發生狀況:東方果實蠅又名果實蠅、果蠅、柑果蠅,日據時代稱為蜜柑小實蠅,是台灣園藝作物果實相當重要之害蟲。在台灣全島均有分佈,甚至在海拔1,900公尺以上的梨山果園及高地,仍可發現此蟲之出沒為害,據記載, 全世界之寄主植物多達38科150餘種,能為害的寄主種類共有32科89種,其中29種為非經濟栽培的寄主植物。由於果實蠅的寄主植物繁多,各種植物之果實生產期又不一致,極易在四季氣候適宜的台灣環 境中終年不斷發生,以致從事防治工作必須持續以恆不能間斷,再加上果實蠅的飛行能力及繁殖力又特別強,更使防除工作顯得困難重重。東方果實蠅一生可分為卵期、幼蟲期、蛹期及成蟲期等四個時期,卵期1.5~1.6天,幼蟲期7.8~8.9天,蛹期8.8~9.9天,成蟲壽命大部份在61~76天,平均產卵量 389 ~ 2395 粒卵。

  ↑ TOP

一般而言,雌蠅會將卵 產於寄主植物果實上,因此卵期及幼蟲期均存在於寄主植物果實上,待幼蟲老熟後脫離果實,找尋隱密處化蛹,所以這三個時期均是生活在寄 主植物園區內。羽化後之成蟲,通常會停留在果園內,如果園區內成蟲之食物缺乏,即飛離他遷,因此,對稍有注意管理之作物園內,成蟲並不停留,只有在雌蠅欲產卵時,才會再飛臨果園。由此可知東方果實蠅不論是幼蟲期或成蟲期均不會暴露在果園環境中,造成防治上的困難。 形 態:成蟲頭部黃褐色,複眼具青藍色金屬光澤;肩部之斑紋、中胸背板兩側 之縱帶、菱形小盾板及後胸兩側之大部皆為鵝黃色。翅透明前緣脈及臀脈具灰黑色縱紋。腹部黑褐色,第2腹節基部黑褐色,第3~5節中央 有黑色縱帶。卵紡錘形,中間略彎,白色;卵長約1公釐,寬約0.2公釐。幼蟲長圓錘形,頭端尖小,尾端圓鈍上具三對氣孔;體乳白色;體長8~10公釐。蛹橢圓形、淡褐色,長約5公釐,寬約2.7公釐。

防治策略:

(1) 滅雄處理技術防治法:利用含毒甲基丁香油誘殺劑殺雄蟲,使田間雄蟲個體大量減少,雌蟲找不到雄蟲交尾,無法產生後代。以每公頃懸掛四塊之密度,設置於果園及其周圍,進行雄蟲誘殺,每二個月加掛一次。滅雄處理必須全年、全面實施,始可收良好防治效果。

(2) 套袋防治:果園於結果實可實施套袋,以保護果實免於受害,但為達殺蟲之防治目的,仍應配合全年實施滅雄處理防治。

(3) 已通過的防治藥劑請參考植物保護手冊。

  ↑ TOP

(十二) 咖啡木蠹蛾

學名:Zeuzera coffeae Nietner,英文名:Red coffee stem-borer,俗名:鑽心蟲、咖啡蛀蟲,發生狀況:本蟲屬鱗翅目木蠹蛾科,寄主植物多達八十二種,包括梨、 玫瑰、龍眼、葡萄、咖啡、茶等作物。卵呈圓筒形,光滑, 卵殼軟薄而堅韌,黃色或桔黃色,卵成堆的產成不同形狀之卵塊,由雌蛾分泌之護卵腺液固著一起。咖啡木蠹蛾幼蟲頭黑色,蛹體紅棕色。成蟲體壁褐色,外表密被白色鱗片及鱗毛,翅膜質翅表呈藍色如豹斑點。 主要分佈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幼蟲以口器咬一小孔,鑽入後沿木質部周圍蛀食,造成一橫環食痕,植株水份因之不能上升,造成被咬枝條上部枯萎,幼蟲沿髓部向上蛀食,形成隧道,而糞便即自進入孔排出,幼蟲老熟後,開始在靠近蟲孔附近,形成極為明顯之一堆糞堆,很容易辨認。

防治策略:發現被害枝條或植株時,即予剪除燒燬為最根本防治法。如欲保存被害植株,可注入些許殺蟲劑於被害孔內,再以黏土封閉孔中。此外,亦可將鐵絲插入被害孔內刺死幼蟲,可達防治效果。

  ↑ TOP

(十三) 二點葉蟎

學名:Tetranychus urticae (Koch),英文名:Two-spotted spider mite,俗名:白蜘蛛,發生狀況:葉蟎為「蜘蛛綱」植食性之有 害動物,並不是一般所言「昆蟲綱」之「昆蟲」。葉蟎性喜高溫低濕環境,蟎體小,剛侵入為害時,極不易被查覺,縱被發覺也常因為害狀類似病害而被誤判,不僅延誤防治適期,而且會因此誤用不當藥劑,使之猖獗發生。葉蟎一生可分為卵,幼蟎、前若蟎、 後若蟎以及成蟎五個時期。葉蟎繁殖力強,當食物充足時,密度可在二、三周內迅速增殖至數十倍以上。密度高時,成蟎會在葉片上吐絲結網,蟎體除附著於葉片外亦攀爬於蛛網上,爬行擴散加上隨風飄散,使 其為害迅速擴及至其它植株。此梁自60年代侵入本省後,短短二十多年,即已在多種作物上取代其他害蟎成為主要害蟎,主要原因是此蟎極易產生抗藥性,一般殺蟎劑在連續施用多次後,防治效果即降低。而且此蟎不僅對溫度之適應範圍相當廣,可造成非常嚴重的危害外。

防治策略:

(1) 清除附近雜草,以杜絕孳生棲息。

(2) 適當正確的整枝及修剪,以利通風,並可增加防治效果,減少藥劑施量。

(3) 施藥時應將藥液均勻噴及梁體及卵粒。

(4) 把握防治適期,於梁類密度未升高前施藥,以控制其族群的猖獗發生。

(5) 輪用藥劑,以避免抗藥性的產生。

(6) 已通過的防治藥劑請參考植物保護手冊。

  ↑ TOP

  • 梨樹發生病害及防治管理

(一) 梨黑星病

病原:Venturia nashicola S. Tanaka & Yamam. ,發生狀況:受感染葉片初期的典型病徵常出現於葉片背面,沿著葉柄、葉背中肋或葉脈,有黑色、長條形、些微凸出的粉狀物生成,並逐漸擴大。從感染初期開始約二到四個月後,梨黑星病也會感染在葉肉組織表面,使得梨葉背面出現許多分散的黑色的小斑塊,此時的黑色粉狀物不一定呈長條形且緻密程度較低,病徵與初期感染時相比較不明顯,但此黑色構造不同於葉面的灰塵,不容易刮除,大多形成於葉背,在臨近的葉柄、葉脈也可能發現典型或老化的黑星病病徵。梨黑星病也會危害果實,在果皮表面產生黑色、圓形或塊狀的粉狀構造,嚴重的病斑感染區些微凹陷,影響果實品質。上述葉面及果實表面的黑色構造為梨黑星病的菌絲及分生孢子,可作為感染源傳播梨黑星病。

  ↑ TOP

在台灣中部(東勢、和平、石 岡、新社等)地區在三月初步發生梨黑星病,四、五月時病原持續感 染、族群數量提高,感染葉片持續到落葉期。而在彰化縣等海拔較低的梨生產區目前幾乎未發現梨黑星病感染危害。梨黑星病最適合的發病溫度為15~20℃,且連續的高濕度狀態會提高 病害的嚴重度。在日本所有的商業梨品種都會受梨黑星病感染(如豐水、幸水、長十郎、二十世紀等品種),而少數非商業品種(如巾 ; Kinchaku)則對梨黑星病具有抗病性。

防治策略:降低初級感染源是減少梨黑星病危害的關鍵。在梨休眠期實行清園,移除果園內可能殘存梨黑星病的枯枝落葉、或將植物殘體粉碎後埋入土中,另外維持土壤內的蚯蚓族群加速植物殘體分解,能夠降低黑星病菌的孢子數量。在梨黑星病發生前或發生初期可施用藥劑減少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的初次感染,藥劑選擇及施藥方法可依植物保護手冊之建議實施。

  ↑ TOP

(二) 梨黑斑病

病原:Alternaria alternata (Fr.) Keissl. ,發生狀況:黑斑病可危害梨樹的枝條、葉片、果實,葉面病徵為近圓形或不規則形的黑色小斑點,四週有黃色暈圈,嚴重時造成落葉。果實上的斑點呈深褐色至黑色,多數為圓形,也有斑點逐漸擴大相互融合呈不規則形,病斑凹陷,濕度足夠時從病斑處腐爛長出灰黑色的菌絲。在台灣,黑斑病在梅雨期發生嚴重,從春天到秋天都是可能發病的季節,而採收期與收穫後的罹病果實會使梨果失去商品價值。黑斑病菌適合高溫、高濕度的環境,溫度接近28℃及連續維持於高濕度適合黑斑病的發生。

防治策略:選擇健康的梨穗是減少果園內黑斑病感染源的第一步,當果園內發生黑斑病,病菌可藉由孢子在梨樹生長期內重覆感染,而剪除罹病枝葉可降低黑斑病菌傳播。由於採收期後果園內留置的果實易滋生黑斑病菌,清園及移除病果與罹病枝葉可降低下一生長期黑斑病發生的機會。連續降雨與高濕度後適用藥劑防治,可參考植物保護手冊藥劑防治梨黑斑病。另外,在幼果期套袋是保護梨果避免黑斑病感染的策略之一。

  ↑ TOP

(三) 梨炭疽病

病原: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Penz. & Sacc., C. acutatum J. H. Simmonds ,發生狀況:梨炭疽病在梨葉表與葉背造成的病徵為褐色的壞疽病斑,呈圓形至不規則形,可在葉表病斑上產生黑色點狀的產孢構造,內含多數炭疽病的分生孢子。果實上的病徵是黑色的不規則形病斑,在潮濕的環境下於表面產生粉紅色至黑色的黏稠孢子堆。與梨黑斑病在果實上形成的病斑比 較,梨炭疽病不易引起果實凹陷,炭疽病斑形狀非正圓形,且病斑可擴大延伸到幾近感染整個果實。由於炭疽病具有潛伏感染的特性(病原已感染植物卻不產生病徵),病徵常在果實接近成熟時才顯現,殘存在果園內未清除的病果與罹病組織會滋生病菌,成為下個生長季的感染源。炭疽病喜好的溫度約在26~30℃,高溼多雨、風雨飛濺之條件為適合發病的環境,而具有傷口或成熟的果實容易也感染炭疽病。

防治策略:清園,移除感染炭疽病的植物組織是關鍵的防治策略,移除罹病果實與 病枝條有助降低感染源的量。

  ↑ TOP

(四) 梨赤星病

病原:Gymnosporangium asiaticum Miyabe ex G. Yamada ,發生狀況:梨赤星病在梨葉上造成黃色至橙紅色的病斑,感染前期為小型黃點,而後逐漸擴大,在葉表形成黑色精子器,葉背產生明顯的淡黃至黃褐色毛狀構造,為赤星病的銹子腔。此病原主要感染梨葉產生明顯徵狀,此外也能感染幼嫩的枝條、徒長枝,得病部位組織脆弱、結構強度降低,在颱風過後容易折斷或由傷口引起枝枯。另外果實也會受感染,在果實表面形成橙色塊狀斑點或產生銹子腔。梨赤星病菌為轉主寄生的病原,有梨與龍柏兩種寄主,由於具有高度專一性,在梨樹上產生的構造只感染 龍柏,而在龍柏上的構造只感染梨樹。

  ↑ TOP

在台灣中部(東勢、和平、石 岡、新社等)地區二月至三月,龍柏上的擔孢子由風傳播到梨樹上,擔孢子在有雨水時萌發感染,在梨樹上形成病斑。於彰化地區的實驗結果發現將龍柏上的擔孢子接種在梨葉後,潮溼的環境下梨葉會受感染,8~10天後產生黃色點狀病斑,20天後精子器成熟,30天後在葉背陸續形成銹子腔。梨樹上產生的銹孢子不會重覆危害梨樹,而會感染臨近的龍柏,成為次年梨赤星病的傳染源。目前已知不同品種的龍柏(Juniperus chinensis)或偃柏(J. procumbens)可受到梨赤星病銹孢子感染,包括Juniperus chinensis, J. chinensis var. globosa, J. chinensis var. horizontalis, J. chinensis var. kaizuka, J. chinensis var. sargentii等不同龍柏品種上產生的孢子可再感染梨樹。感染梨樹的孢子發芽溫度在5~28℃之間,16~20℃為最適發芽溫度,需有游離水時才能發芽。由於孢子藉由風力傳播,梨樹與龍柏的距離愈近,罹赤星病的機會愈大、發生愈嚴重,梨樹與龍柏距離 100 公尺內為赤星病流行的高風險區,而由於地形或風向的變異,龍柏週邊的高風險區可達數公里。

  ↑ TOP

防治策略:梨赤星病以龍柏為中間寄主,必需有梨與龍柏兩種寄主才能完成其生活史,去除龍柏可切斷梨赤星病的生活史,降低臨近梨樹染病的風險。二到四月間,在龍柏葉上發現明顯孢子堆、降雨之後,或初期發現梨葉上的病斑時早期防治。如早期發現受感染的果實或枝條,可先行疏果或修剪,降低不良果或引發枝枯的機會。

  ↑ TOP

(五) 梨褐根病

病原:Phellinus noxius (Corner) G. Cunn. ,發生狀況:褐根病會引起木本植物根部腐壞,植株不能順利吸收水份,在地上部引起的病徵為植株全株衰弱,葉片萎凋後乾枯、褐化,而後落葉,嫁接後才發病之果實無法順利膨大,果實發育不良並向內皺縮凹陷。地下根部腐朽,外側容易剝離,刨開後可見到褐色菌絲纏據根內形成網紋,嚴重 者在地際部形成褐色菌絲面,或產生病原菌的子實體,病勢進展快速的情況下植株可在數個月內死亡。褐根病的寄主範圍廣,包括20種以上的果樹與130種以上的木本植物會遭受褐根病危害。罹患褐根病的果樹所 在的土壤大多偏酸性、pH 值低於5,研究顯示褐根病喜好的溫度在28~32℃之間。傳播方式為帶病根部、小苗從外地移入,或從臨近病株根接觸感染,在生成子實體的植株上可藉由擔孢子遠距傳播。在有植物殘根的狀態下,褐根病能夠長時間存活,殘存在植物根部可長達數年,如 果在同一區種植梨樹或其他木本植物則會再次得病。

  ↑ TOP

防治策略:保護健康植株避免罹病是面對褐根病的主要策略,而防治的第一步必須先清除土壤中的殘根。健康的梨園應避免褐根病從外地移入,種植小苗選擇健康、無萎凋症狀的植株種植,如有疑慮可先隔離觀察一陣子再移入果園內定植。除草時,避免劃傷果樹,避免傷口可降低果樹罹患褐根病之風險。萬一果園內有確定診斷為褐根病的植株,優先注意臨近的植株是否受感染,保護健康的植株避免發病,如個人擁有兩區以上的果園,應避免將罹病區的植物或土壤帶到另一區,接觸到土壤或根部的工具盡可能區分使用或確實消毒,處理褐根病株後,不可隨意棄置植物的病根或土壤,以免傳播病菌,相關處理方法可參考樹木褐根病之防治。 然而,針對褐根病作防治可能所費不眥,且果樹栽培區因地形、發生面積、成本,可能有不同考量,如無法移除土壤中的殘根,較經濟的方法可考慮移除病株地上部後,補植草本作物,水果當中如香蕉、百香果目前仍沒有發生褐根病之紀錄。

  ↑ TOP

四、結語

    新品種梨栽培方法簡單,使用之肥料、農藥等資材少,不必購買接穗及嫁接工資,生產成本低,幾乎與栽培橫山梨相同,只是需增加催芽處理作業而已。目前之果農年事已漸長,已漸不勝負荷高接作業之勞累,且高接梨之收益已低,故建議改植新品種梨,則田間管理工作較為輕鬆,且成本較低,收益可能會提高。

   文章來源: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台中區農業改良場

  ↑ TOP

 

五、相關連結

  1. 梨樹開花期之生理與著果之探討
  2. 寄接梨之栽培管理
  3. 農委會-梨主題館
  4. 梨新品種栽培方法介紹
  5. 台農種苗二號-蜜雪梨生育特性及栽培管理

  ↑ TOP

 

                                                                                                                                                                                                       

2024 © Lanlix 聯利農業科技 隱私權政策
0
購物車

資料傳送中,請勿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