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原生植物「山菊」與特有變種「台灣山菊」是菊科大家族的2個成員,山菊因為葉片挺立叢生而且厚實,走莖粗短,因此不論株齡幾年其植株高度似乎差不多,山菊的花梗直立,圓錐狀的花序,花朵數目眾多而且集中於植栽頂部,像一枝枝的金黃花束豐盛耀眼,是一種可以觀花也可以觀葉的植物,很適合做為庭園、花壇景觀及盆花之利用。
山菊之學名爲 Farfugium japonicum(L.) Kitam.var. japonicum (Hayata) Kitam,為菊科山菊屬之多年草本植物,分布於綠島及蘭嶼。具粗走莖,花莖高30~70公分,花莖上具鱗片狀葉,被棉毛或近無毛;葉為基生之革質厚葉,具長柄,常綠,圓腎形,葉脈為掌狀,葉緣之鋸齒比較不明顯,上表面無毛或被蛛絲狀毛;圓錐花序,輻射狀頭花多數且成繖房狀排列,腋生,單花之總苞為筒狀,具副萼片,舌狀花雌性,花冠黃色,心花則為兩性花;痩果長橢圓形,密被毛,冠毛白色剛毛狀。山菊的另一個變種稱為台灣山菊(F., japonicum var. formosanum),與山菊的主要的差異為具7~9粗歯之歯狀葉緣,是台灣之特有變種,分布於全台灣海拔100~2000公尺之間的區域。山菊的開花期為春至夏季。山菊具有挺立叢生的厚實葉片,葉面有雪白絲狀絨毛,花梗挺直頂端聚集數朵頭狀花的特性,花朵數眾多花色鮮艷由黃至金黃色,可培育成為中、大品盆花或庭園、花壇景觀,而且觀花及觀葉都適合。
(1)繁殖方法:山菊的繁殖方式以種子繁殖為主,較為簡便快速,即取下乾燥花苞上的成熟種子,均勻撒播於河砂、壤土或調配之無土介質上,並稍加覆土,2~3周內種子就會陸續發芽,1個多月後可進行移植。
(2)水份管理:山菊性喜溫暖且潮濕的環境,因此水份供應須充足,栽培介質須具備較佳之保水性,缺水則葉片會明顯呈現焦枯,甚至造成植株死亡。
(3)日照管理:山菊比較喜歡略有遮蔽的環境,全光照的情況下,容易造成葉片日燒,故直接陽光曝曬時葉片上會出現許多焦黑的斑點,甚至整片枯萎,因此可探用30~60%之遮蔭網處理或栽植於陽光遮蔽處,盡量避免陽光直接曝曬,可保持觀賞植栽的品質。
(4)肥培管理:山菊具有耐貧瘠的特性,不過為了維持葉片的翠綠及豐盛的花朵,可於栽培介質中加入有機肥或緩效性肥料,施用輕量的肥料即可,亦可噴施液態肥料於葉面,除增加葉片的亮綠程度,還可延長盆栽的觀賞壽命。
(5)植栽管理:平日只要注意供應山菊植栽充足的水份,並避免陽光直射,即可維持健壯美觀的植栽。盆花須隨時注意剪除老化之枯葉,以維持清新的美感。盆花或花壇種植若側芽過多而太擁擠時,應進行分株繁殖或疏植,以免影響生長勢。
(6)雜草及病蟲害管理:因山菊的葉柄長而挺立、葉片大而重疊,故比較不怕雜草的遮蔽,如有需要則以人工拔除為主。病蟲害防治方面,山菊尚未發現嚴重的病蟲害,若有局部性的病蟲害發生時,則依一般的病蟲害防治方法處理即可。
原生的「山菊」與「台灣山菊」只是菊科大家族的2個成員,山菊的主要分布是蘭嶼、綠島及恒春、墾丁等區域,其變種台灣山菊,是台灣的特有種,分布區域包括全台灣的中、低海拔地區;在不同地區的蒐集過程中,發現有些外表型態與台灣植物誌上記載的山菊及台灣山菊有顯著的差異,其葉片比較薄且凹凸不平,花瓣比較細長,花苞也比較細長且先端尖銳,開花時期亦不相同,有待進一部分類及鑑定。而台灣自生及歸化之菊科植物共有88屬242種之多,其中不乏可供盆花、花壇、地被景觀等用途之種類,譬如雞兒腸、匙葉紫苑、矮菊、金紐扣、天人菊、台灣蒲公英、霍香薊、嘭螟菊....等等,有待日後持續的探討。
文章來源: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資料傳送中,請勿關閉!